社會企業被視為對傳統的NGO做事方式和傳統企業做事方式進行的一種創新。伴隨社會經濟和社會創業的發展,自20世紀80年代開始,這種從事商業活動的非營利組織數量迅速增加。但再創新的企業,創業之初也離不開一個古老的話題:如何獲取“第一桶金”?
企業家可以持續關注與支持社會企業,并在他們準備好接受投資時予以投資,但除非市場消費者真的付費購買社會企業的服務或產品,否則他們很快就面臨難以回饋投資者的困境,并且開始在生存的邊緣掙扎。
毫無疑問,這是慈善捐贈的黃金時代。新一代慈善家視自己為社會投資家,視慈善捐贈為社會投資,以慈善投資實現改良社會的愿望和行動,他們正在與社會創業者結成公益伙伴關系,建立新的制度性結構。這也是社會創業者的黃金時代。新一代的社會創業家,在糾結了許久的各種定義之爭后,漸漸由研究階段轉入試水階段。
其實,勿論模式,關鍵是理想如何照進現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