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從國外不同國家休閑農業發展的具體實踐來看,由于思想理念、資源稟賦和發展水平等的不同,因此各國休閑農業在發展形式、組織機制和效益等方面各有差異,形成了各具特色的休閑農業發展模式。
以日本為代表的綠色觀光旅游模式
日本是一個多火山、地震的島國,氣候高溫多雨,國內資源貧乏、人均土地資源緊缺,農業規模小,因此政府希望通過政策和制度來引導休閑農業的發展,希望通過當地的自然景觀、歷史文化內涵和風土人情來吸引游客。因而,日本休閑農業奉行“回歸自然”的理念,強調市民實踐體驗,通過農園吸引市民租地經營,農民在公園里生產、生活、休閑,實現了農業、農村和農民一體化經營管理。為了有效推動綠色觀光旅游體制、景點和設施建設,政府制定了一套完整的農業土地法律體系,在硬件配套設施、稅收、補貼等方面給予許多優惠政策。目前日本國內有很多富有詩情畫意的觀光農園,內設動物廣場、牧場館、花圃、跑馬場、射擊場等各具特色的設施,同時配有完善周到的服務,吸引了眾多的游客,為觀光農園贏得了不菲的經濟收入。
以法國為代表的專業農場模式
法國休閑農業的發展得益于多個非政府組織機構的聯合,具體是指各行業協會在政府的政策指導下制定相關的行業規范和質量標準,推動以農場經營為主的休閑農業得到快速發展。這些農場基本上都是專業化經營,主要以農場客棧、點心農場、農產品農場、騎馬農場、教學農場、探索農場、狩獵農場、暫住農場以及露營農場等形式存在。早在1954年,聯邦國營旅舍聯合會主辦“法國農家旅舍網”,此后各類農業旅游社團組織和法國農業與漁業協會等中介機構陸續成立,有力促進了休閑農業的經驗交流、信息傳遞和業務培訓。隨著行業協會的不斷發展,行業自律作用逐漸凸顯,法國政府也逐漸由管理職能轉向監管職能,行業協會在休閑農業的發展中顯現主導作用。
以澳大利亞為代表的葡萄酒旅游模式
澳大利亞作為開展休閑農業最早的國家之一,其休閑農業特別重視葡萄酒旅游產業的“產、學、研”緊密結合,主要依托葡萄莊園的田園風光、釀造工藝生產設備、特色美食、葡萄酒歷史文化吸引游客,同時開發觀光、休閑和體驗等農業旅游產品,帶動餐飲、住宿、購物、娛樂等產業延伸,促使休閑農業向第二產業和第三產業延伸,實現了特色農業產業與旅游業的結合,為地區帶來了巨大的綜合效益。澳大利亞葡萄種植始于1788年,從1810年開始,葡萄酒釀造和銷售開始走向商業化,目前已經形成了60多個葡萄酒產區,成為世界第6大葡萄酒生產國和第4大葡萄酒出口國,吸納了農村剩余勞動力,產生了巨大的經濟效應。
以韓國為代表的周末農場模式
韓國發展休閑農業的經典形式為 “周末農場”和“觀光農園”,以江原道旌善郡大醬村為例:大醬村首先抓住游客好奇心出奇制勝的由和尚與大提琴家共同經營,利用當地原生材料采用韓國傳統手藝制作養生食品的方式制造大醬,既符合現代人的養生學,還可以讓游客親臨原初生活狀態下的大醬村,同時節省資本、傳承民俗文化特色。此外休閑農業的經營者還特別準備了以三千個犬醬缸為背景的大提琴演奏會,綠茶冥想體驗,赤腳漫步樹林及美昧健康的大醬拌飯,增加了游客的體驗性,體現了鄉村旅游的就地取材、地域特色濃郁的同時迎合了修身養性的市場需求,成功的吸引了大量客源。可借鑒之處:以“奇”為突破口,和尚與大提琴家共同經營是創意的奇特,配合這樣的理念,開展三千個犬醬缸為背景的大提琴演奏會,是實踐的奇特,再者,將韓國泡菜、大醬拌飯為核心招牌突出鄉土氣息也是鄉村旅游發展的靈魂。
國外休閑農業發展的經驗
國外休閑農業依托區域特色資源、民俗文化、科技水平等優勢,形成多樣化的項目開發經營模式,取得了較為顯著的經濟效益、社會效益和生態效益。國外休閑農業的成功運營是有經驗可循的。
首先,政府適度扶持。國外政府制定休閑農業發展相關法律、法規或規劃,加強統籌協調和引導扶持。如日本制定了相關法律法規20多部,形成了一整套完善的法規體系;國外政府對休閑農業的精品景區實行以獎代補,并設立專項扶持發展資金。如在1992年,美國專門設立了“農村旅游發展基金”,推行“旅游政策會議”制度,確保國家的重大決策充分考慮旅游收益。
其次,協會積極推動。國外休閑農業通常通過行業協會制定行業標準來提高休閑農業質量,從而引導休閑農業經營者、管理者不斷提升發展和管理水平,在會員與政府之間發揮橋梁和紐帶作用,最終來規范休閑農業的發展。如法國農會、羅馬尼亞鄉村生態和文化旅游協會以及愛爾蘭的農舍度假協會等行業協會均有力推動了當地休閑農業的發展。
堅持市場導向。國外休閑農業堅持以市場為導向,確定主導產業,實行區域布局,形成市場牽龍頭、龍頭帶基地、基地連農戶,集種養加、內外貿、產供銷、農科教于一體的管理和運行機制,實現了傳統農業向現代農業的轉變。如澳大利亞依托本地龍頭產業葡萄酒,通過拓展休閑農業旅游、休閑、度假和體驗等新型職能,開發鄉村旅游產品組合,帶動農副產品加工、餐飲服務等相關產業發展,實現農業與旅游業的協同發展。
堅持協調均衡發展。國外休閑農業發展注重在發展經濟效益的同時,鼓勵當地農民積極參與,重視控制休閑農業活動對資源所造成的浪費和對環境造成的破壞,強調休閑農業在促進工農協調和城鄉經濟社會均衡發展,注重提升傳統文化內涵、提高公民素質,促進人與自然和諧,從而創造社會文化效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