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出意外,最近有關社群的話題又多起來了,關于社群的各種活動層出不窮,甚至騰訊本部都按耐不住騷動的心,開始從數據層面對“群”進行鞭辟入里的解析,還煞有介事地召開了一場千人規模的群盛會,這樣的節奏固然讓人覺得欣喜,但社群和其他互聯網概念的宿命幾乎一樣,無法掙脫“會議魔咒”的審判:當一個行業頻繁開會的時候,說明這個行業開始走下坡路了。
當然,這篇文章不是為了唱衰社群。微商的洗牌通過斷崖式下滑來呈現,社群的洗牌則通過戰爭來完成升級,這幾乎就是規律,剩下的文字就是跟大伙兒一起感受這場看不見的硝煙,以及炮火背后的動心故事,請且看。

誠如我們所知,社群≠微信群,微信群就是社群的一個平臺而已,但如果呈現到競爭層面上的話,微信群幾乎就是社群戰爭的一張晴雨表,一方面是因為社群概念的掃蕩和微信群的裂變源遠流長,另一方面是因為社群的存活動向可以通過微信群的運營指標直接展現。
不知各位有沒有覺察,在經過第一輪的群擴張之后,當下“拉群營私”的客官越來越多,不少玩家出門都不提自己是哪個單位的了,直接來一句:我是某某社群創始人(其實就是個群主)。這背后反映了兩個問題:一是社群的構建成本在急劇降低,甚至于讓眾生產生一種“人人都是社群領袖”的錯覺;二是社群的大量涌現讓社群的邊界之爭成為常態,而社群間的競爭態勢隱藏之深,讓很多所謂社群領袖毫無察覺。
征戰正酣
最近觀察到兩個很細膩的跡象:一是某些向心力極強的大群落開始像秋風掃落葉一般收割小群落,具體表現為群成員被打包吸納;二是社群間的征戰殺伐開始變得愈發密集,具體表現為社群領袖間的口舌之爭頻現。第一種跡象反映了社群的高級競爭態勢——降維打法;第二種跡象反映不了啥,不過是同緯度間的撕逼大戰罷了。
社群正在形成一種能量黑洞,大黑洞在瘋狂吞噬小黑洞,尤其是在這個節骨眼兒上,全行業的社群都處于一種疲態中,而對于高能的社群來說,當下正是秋收好時節。萬般煙花,終歸一處,社群間的戰爭從來都不是兵戎相見、怒目相向,而是能量吞噬、力量威嚇,而這一過程的進行,都會在悄然間完成,像極了歷史上的“和平演變”之手法。至于低層級的唇槍舌劍,都不過是利益糾紛所導致的邊界碰撞而已,這樣的社群還需要通過競爭來刷存在感么?它們的命運顯然很慘了:集體沉淪為社交碎片,隨著互聯網颶風的消散而零落成泥。
社群的戰爭不會在線下明目張膽地呈現,它一定是披著輸送價值的外衣進行公開吸引,即使是兩個社群的對等博弈,也不會在線下表現為拳腳相加、據理力爭,因為在現行社會里,中國式社群的局限性太明顯了,任何形式的競爭都只是國家法規內的插科打諢罷了,這才是我們玩社群的基本面,不知道你意識到沒有。
毫不客氣地講,遍覽當下萬千社群,幾乎所有組織的穩定性都不堪一擊,如果我們還抱殘守缺地把自己的名聲嫁接在社群之上的話,認知上可能稍顯稚嫩。對此,有些人會質疑說:你有些危言聳聽了吧!我一直都認為,社群的真正戰爭不是外敵入侵,而是內亂,更進一步說是自亂。社群要想落落大方而成,它需要超強吸附力,因為社群的約束力和驅動力不是規章教條,而是價值吸引和行為塑造,另外還需要長時間的醞釀發酵。而當下的社群眾生相卻是:內核與形式千篇一律,成員和領袖高度重疊。價值上的不明晰,群領袖的德行淺薄,群成員的忙亂不堪,平臺上的高度依附,你覺得這樣的社群會長治久安嗎?且莫說諸侯爭霸了,就是大家同舟共濟都未必能到達彼岸,這又是當下所謂社群的終極宿命。
渠道價值
我一直都主張,社群具備三層價值鏈:渠道價值、平臺價值和生態價值。對于大部分商人來講,不必太過關切社群間的你爭我斗和孰是孰非,最務實的做法就是把渠道價值發揮到極致,不論是溝通渠道、傳播渠道還是銷售渠道,都秉承“拿價值換價格”的用戶運營理念,默默做個老黃牛式的服務生,即可!
關于多中心,不得不再提及兩句,多中心需要有個前提:具備一個屌爆的總中心。如果這個總中心沒有修煉得足夠強大,多中心就會成為社群的禍害,所謂“群龍無首”。總中心會像圖騰一樣被反復念叨并根植入心,為何?多中心的本質是分化,中心化的本質是凝結。在社群需要規模擴張時,多中心就會發揮效力,而社群的中心則像旗幟一樣,聚結人心、穩定局面。所以,處理好社群的中心化和多中心化問題,是攘外安內的法寶。
當下社群無戰爭,與諸子百家時期的百舸爭流,和民國時期的思潮激蕩,我覺得我們這代人的此番呻吟,不會在歷史上留下濃墨重彩,原因很簡單,我們的思想太輕飄了,尚且經不起基本邏輯的推敲,何況千年歷史洪流的滌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