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互聯網+”是個熱詞。“互聯網+”正影響并改變著各行各業,越來越多的傳統產業在與互聯網技術的融合中發生了新變化、形成了新格局、出現了新業態。同樣,“互聯網+”也為教育發展帶來了重大的新契機。
作為“互聯網+教育”的模式,在線教育風起云涌,近年甚至有取代電商之勢,成為IT領域新一輪投資的最大熱點,越來越多的風險資本向在線教育領域風涌而入。
正處“風口”,蛋糕誘人
從2013年開始,在線教育不僅涵蓋了早教、K12教育、大學教育、職業培訓等,而且涉及了口語培訓、創業、汽車修理等許多細分行業,儼然無所不進,發展迅猛。
在線教育這種開放式教育的興起,全面打破傳統教育在體制、國界、貧富、時空、年齡等諸多方面的限制與藩籬,讓無數人越來越樂于接受這種授課模式,使其潛力和前景倍顯。
而國家政策的助推更是讓在線教育日益“上火”。
在今年3月份的《政府工作報告》中,總理李克強表示“為切實把教育事業辦好,我們要保證投入、花好每一分錢,暢通農村和貧困地區學子縱向流動的渠道,讓每個人都有機會通過教育改變自身命運”。
李克強總理對教育的這段論述迅速引起社會各界的關注。許多專家認為,要“暢通農村和貧困地區學子縱向流動的渠道,讓每個人都有機會通過教育改變自身命運”的一個重要新手段就是大力推廣網絡教育、辦好在線教育。教育部近日印發的《2015年教育信息化工作要點》中提出,今年我國將基本完成全國中小學的互聯網接入,實現各級各類學校互聯網全覆蓋。因此中國在線教育前景十分誘人。

《中國在線教育新趨勢調查報告》指出,目前在線教育年增長率超過線下教育14倍,中國在線教育市場規模正以每年30%以上的速度快速增長,預計2015年在線教育產業規模將達到1600億元,占整體市場的四成。此前,申銀萬國發布的《互聯網教育行業深度報告》則顯示,未來五年內,中國教育培訓市場規模將達7000億元,而互聯網化的教育市場將達到4000億元。而騰訊發布的一份報告顯示,雖然中國的K12人群總數大約為2.83億,但目前只有18%接觸過在線教育,這也意味著在線教育巨大的市場潛力。
平安證券認為,中國教育行業迎來兩大發展趨勢,一是基于數字技術信息時代的創新教育模式相關的教育技術公司的崛起,政策方面后期也會加大規范和支持;二是教育市場化、民營化、營利性教育組織公司的大規模崛起,解決公平之外的教育市場效率問題;同時,預計今明兩年中國在線教育市場的發展趨勢將出現越來越多的資本助力融合、跨界在線教育創客、O2O教育、移動端教育App產品以及市場細分下具有剛性需求的產品等,在線教育前景相當可觀,將得到更多行業、更多人群的喜歡。
在用戶為王的互聯網時代,在線教育當前正處于“風口”,呈現飛速發展態勢,就如“真格”天使投資基金創始人徐小平預測,未來在線教育“會像電商一樣普及”。
諸侯鏖戰,各顯神通
今年3月“兩會”上,“互聯網+”戰略成為整個中國經濟產業聚焦的熱點。在線教育更是乘著“互聯網+”的迅猛勢頭,引來了各路資本最火的追捧。僅在3月最后幾天里,先后有多家在線教育平臺獲得巨額融資。
繼3月27日在線教育平臺“一起作業網”宣布獲得D輪融資1億美元,成為國內K12(從幼兒園到十二年級)在線教育領域單筆數額最大的一次融資之后,3月30日教育O2O平臺“跟誰學”則宣布完成5000萬美元A輪融資,同一天“猿題庫”也完成D輪6000萬美元融資。
近年,不少公司都已站在A輪乃至D輪用千萬元、億元修筑的“風口”。去年2月,麥奇在線教育就宣布B輪融資1億美元左右;之后慧科教育A輪融資1億元人民幣左右;一起作業網C輪融資也至少千萬美元級;而在線英語教育機構51talk則獲得紅杉資本C輪融資5500萬美元。
在線教育市場在這一年急劇井噴,越來越多在線教育創業公司、創客企業不斷涌現。據第三方機構統計,2014年,國內每天大概都有2.6家互聯網教育公司誕生。BAT(百度、阿里巴巴、騰訊)等巨頭,近年紛紛加快布局在線教育:百度投資了萬學教育、傳課網和智課網,阿里巴巴則推出在線學習平臺“淘寶同學”,并斥資1億美元投資英語在線教育平臺VIPABC,騰訊則重磅推出在線課程的分發平臺“騰訊課堂”;而被稱為在線教育“攪局者”的YY(歡聚時代),更是動作頻頻,即擴資又融資,大手筆布局在線教育;人民網和新華網等官網,也表示要投入巨資布局在線教育;連海倫鋼琴、鵬博士、綿世股份、大連控股、森馬服飾和西安飲食等A股上市公司,也禁不住誘惑,宣布跨界進軍在線教育。最令人震撼的是,4月28日科大訊飛公告稱,擬定增21.5億,其中將用18億加碼在線教育。
傳統教育機構更不甘落伍、全面轉型,接連轉戰互聯網。新東方與教育考試服務供應商ATA合作,試水在線職業教育;學而思掉轉方向盤,把沿用了10年的集團名稱將正式更名為“好未來”,定位為“一家用科技與互聯網來推動教育進步的公司”;學大教育則磨刀霍霍向“在線”,與360合創“e學大”在線教育系統。
在線教育紅火的背景下,在A股上市已經成為教育類公司“圈地壯大”的首選。截至4月30,已有華圖教育、華博教育、北教傳媒等10余家教育企業紛紛在新三板掛牌。于此借道新三板,然后尋找一個合適的時機再轉移到主板進行融資,成為這些教育企業“迂回前進”的新選擇。
而在政策、資本雙輪驅動之下,近期資本市場的在線教育概念股更是表現出“超人”的爆發力。今年以來A股上市公司全通教育、中文在線、鵬博士、新南洋、方直科技、立思辰等,在線教育概念股漲停版一個接一個。上市僅一年多的全通教育更是后生可畏、爆發力驚人,股價高達336元,輕松超越老股王貴州茅臺,成為滬深兩市的“新標王”。
難題凸顯,洗牌加速
正如一枚錢幣的兩面,在線教育行業繁華喧囂的背后,則面臨著盈利模式不成熟、同質化日趨嚴重、自身發展模式困難等窘境,部分企業忽起忽落。一份來自芥末堆的新聞,稱在其記錄入檔的600家公司中,有十分之一的企業已從行業競爭混戰中消失,這引起了業內的反思。
雖然在線教育看起來如火如荼,但目前不少公司根本沒有清晰的盈利模式。當前在線教育企業,要么做平臺,要么做內容,商業模式都相對較為簡單,主要是平臺分成、廣告費和課程費用三種類型。簡而言之,只是將傳統線下教育的銷售渠道和使用場景搬到了線上,并沒有從根本上升華網絡教育的魅力、做足在線教育的特色并充分凸顯其作用。
行業人士也指出,現階段大量的線下教育服務商,僅依靠線上電商模式來拓展在線教育服務,而這樣的模式并沒有改變傳統教育盈利模式,同時面對不同生員在線如何收費、收費多少也成了制約在線教育的一個瓶頸。同質化嚴重也成為當前在線教育行業面臨的問題之一,比如做中小學在線直播的公司有幾十家,做題庫的有猿題庫、學霸君、梯子題庫等,但其教育模式與內容大同小異。
還有,發展在線教育必須重視教育的本質。當前,有些在線教育過度關注技術而忽視課程本身,特別是對學生綜合素質的提升、創新能力的培養重視不夠。這其實是在線教育發展的一個誤區。信息技術只有促進教育觀念更新、教育體制改革和人才培養模式創新,促進教學思想、教學內容和教學方法手段優化,才能真正與教育深度融合,在線教育要走得更好、更遠。
另外,當前在線教育紅火的背后,也存在一些亟待規范的問題。由于當前在線教育市場缺乏準入門檻,大量外行資本無序涌入,造成魚龍混雜、急功近利的局面,讓大眾在網絡教育模式的選擇上迷失方向。百家教育創始人張曉旭說:“在線教育不是有錢就可以辦,也要有核心技術,但是現在國內的趨勢變成了有錢就可以辦,有錢就可任性,比較混亂,打破了教學的自然規律。在線教學的純資本運作是不靠譜的。”“跟誰學”創始人及董事長、原新東方執行總裁陳向東則表示,按照規律,在線教育機構的投資期大概在12至18個月,如果拿不到后續投資產品或產品服務不能滿足市場需求,沒達到盈利規模,投資者就不會再跟進,只能關門大吉。因此現實可見的是,未來在線教育市場洗牌將加快、優勝劣汰明顯。預計今明兩年或將有10%~20%的機構被淘汰出局,其中K12將是重災區。從業者們不要因為這個行業比較“熱”而去跨界,盲目地投身進這個行業并非明智的選擇,謹防“裸泳”。
對于投資者而言,面對市盈率動輒上百倍甚至上千倍的在線教育概念股是否還要熱捧、癡迷下去,值得大家好好思考。比如全通教育市盈率高達1400多倍,估值高得驚人。與公司股價瘋狂飛漲形成對比的是,全通教育在線業務業績平平,今年一季度其增收不增利,營業收入雖上漲30%至4911.44萬元,但歸屬于股東的凈利潤僅有569.67萬元,同比下滑22.71%。
而不管資本如何熱捧,要走得更遠,最重要的還是要有真正懂得如何把教育和互聯網深度融合的團隊、機構,做出真正滿足用戶學習需求的在線教育產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