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是史賢龍、劉春雄關于Uber模式討論的下篇。
Uber,從模式看是共享經濟;從邏輯看又遠超共享經濟。
Uber是一顆火種,將點燃互聯網革命的星火。
Uber就是把你逼向價值創造這個互聯網最精彩的領域,誰有最好的產品,不用交流量費,互聯網自動幫你找出來。
Uber是簡單的共享經濟嗎?
人們現在把Uber歸類共享經濟。
共享什么呢?
一是社會冗余資源,比如私家車(Uber模式)、短租房(Airbnb模式)。現在是過剩經濟時代,社會大量資源沉淀,為共享經濟提供了條件。

二是運營資源共享,比如,有人說,洛杉磯15%的人拼車,就能解決城市交通問題。
這確實是Uber模式能夠直接延伸的領域,用傳統經濟理論就能夠解釋,即史賢龍老師所說:優化資源配置。
依照上述邏輯類推,“Uber+”的邏輯就出現了,正如史賢龍老師所言,“Uber+”模式適合到家類生活服務。這類服務有兩個特點,一是需求端的C端化;二是供給端的手藝化,適合手藝人。
Uber用智能鏈接取代平臺傳遞
史賢龍老師開講中最精彩的部分,是對Uber模式的界定(見本專題第二篇文章)。總結起來,Uber模式就是跨時空鏈接、無縫鏈接、無付費鏈接、無障礙鏈接。異曲同工,我也總結出Uber邏輯的四個程序,即定位技術、需求識別、智能搜索和智能判斷。
無論是史老師所說的Uber模式界定,還是我說的Uber邏輯的四個程序,都遠遠超出了共享經濟的范圍,視野比共享經濟寬得多。
我把這個稱之為智能鏈接,智能鏈接最簡單的表現形式就是“一鍵之約”。你只要輸入需求,其他的事交給互聯網解決,按個回車鍵就夠了。
既然有了智能鏈接,那么就沒電商平臺什么事了。所以,Uber的本質是用智能鏈接替代平臺傳遞。中國的電商們,恰恰在做平臺傳遞的事。
智能鏈接的程序
凡是可編程的工作,未來都可以交給互聯網去做;凡是能用標準判斷的工作,未來都可以用智能判斷。
價值鏈接只要滿足四個基本條件,即可能利用互聯網技術自動完成。
1.定位技術
定位技術完成在哪里,服務在哪里實現。導航、滴滴快的打車軟件告訴我們,這已經是高度成熟的技術。當然,不是所有智能鏈接都需要定位技術。
2.用戶需求識別
用戶的有些需求是清晰的,比如打車軟件的“我去哪”;有些需求是可以在互聯網中儲存的,比如買衣服的尺碼;有些需求有傾向性但卻是不穩定的,比如服裝的款式、顏色、價位,可以借助互聯網大數據,進行傾向性識別。
3.智能搜索
根據已經識別的用戶需求,通過強大的搜索能力,找到滿足需求條件的標的,即使復雜如服裝,有品牌、款式、顏色、尺碼、價格等眾多變量仍然能完成智能搜索。
4.智能鏈接
智能鏈接是定制的,提供給特定的需求者,不同于平臺提供給一群人。Uber提供的價值鏈接是唯一的,這是行業特性決定的。有些需求可以提供定制的鏈接清單,比如“今日頭條”。
上述價值鏈接過程,沒有經過互聯網平臺,價值鏈接清單與是否付費也沒有關系。智能搜索就是找到符合這些條件的清單。
智能化價值鏈接的出現,壓縮了商業生存的空間,是商業領域的最短路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