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在線的6.5億人口和尚未在線的另一個6.5億人口,不僅是全球最蔚為可觀的消費市場,也是“互聯網+”創新創業最活躍的試驗場。“互聯網+”的本質是傳統產業的在線化、數據化,而O2O是傳統產業與互聯網的接合點,也是“互聯網+”最核心的支撐點。陳朝輝一直致力于打造的O2O商業王國,正為其助力傳統企業實現“互聯網+”戰略提供了強有力的生態支持,也使其在商業實踐中所向披靡。
在這個瞬息萬變的“互聯網+”時代,沒有永遠成功的企業家,只有屬于時代的企業家。每次在新的商業變革來臨時,總有一批先知先覺的卓越者,他們以其特有的敏感和躁動參與其中,反應并引領著這個時代的輝煌。陳朝輝堅守“讓消費者當國王”的偉大愿景,以其強大的信念力和團隊執行力,正在布局著一場足以撼人心靈的商業工程。對于這樣能夠反映并代表時代特征的標桿性人物,我們花費了大量時間和精力來跟蹤報道,我們希望能通過深度挖掘,呈現其思想精髓,為中國傳統企業的轉型盡到一點綿薄之力。
在跟蹤報道陳朝輝這半年以來,筆者越來越為其強大的思想體系所折服,所以這一次,我們決定用對話的形式,還原一個更加真實的陳朝輝,讓讀者在領略其獨特語言風格的同時,感受他的“互聯網+”戰略和實踐的商業魅力。
以下內容由陳朝輝口述,本刊編輯部整理。
談“互聯網+”:產品的外延形態
本刊高級研究員:面對“互聯網+”時代的來勢洶洶,恐慌不是傳統企業解決問題應有的態度。在這種形勢下,傳統企業應該怎么面對?
陳朝輝:不能為了互聯網而互聯網,它應該是為用戶服務的。
互聯網歸根結底必須要加上產品才行,因為用戶畢竟是通過產品來滿足需求的,但如果你的產品再好,沒有互聯網的手法,不能最快地讓用戶得到你的產品或者服務,那么你的產品也發揮不了價值。
所以既不能看到互聯網來了就一哄而上,也不能不管有沒有產品,互聯網標簽一貼就去跟風,這都是躁動。但更不能因為貼不上這個標簽就說互聯網不靈,這兩個都有點過。應該怎么樣呢?應是產品加互聯網的手法,最大化地、最快速地讓用戶體驗到,同時互聯網應該去推動產品讓用戶體驗。這樣才能達到一個相輔相成的結果。否則,單一也解決不了問題。就如同一個病人,貼個健康的標簽難道就沒病了嗎?必須從內在去根治。
本刊高級研究員:目前全國各種孵化器一哄而上,這種局面您怎么看?
陳朝輝:這是一種時代創業的熱情,也是一個民族發展的活力所在。我們應該辯證地去看待這個現象。這個趨勢和形勢肯定是好的,國家鼓勵的,但不能盲目。企業或個人必須要有一顆敬畏之心,用平和的心態去看待這個。對于很多孵化器項目,其生死問題其實用一句話就能概括了,那就是,該生就生,該死就死,生老病死乃自然規律,不適應就只能被淘汰,淘汰之后好的資源才能聚合。
但如何能更穩妥一些呢?那就需要企業掌握規律。我個人認為應該這樣:
首先,要和成功的人玩,要給企業家做加法,成功的企業里塑造出成功的人,云端現在投資的項目更多也是一種基于這個考慮。
其次,和上市或者準上市的企業資源疊加。我們不和草根疊加主要原因就是其速度可能跟不上云端的發展,并且戰線拉得也比較長。踢球的目的是什么,就是進球,我們只對準球門,一腳破門,第二腳就是浪費。資源漫無目的地碰撞,就跟煙花一樣,好看但不實用。

談傳統企業“互聯網+”:讓消費者做國王
本刊高級研究員:“互聯網+”時代傳統企業應該怎么去做,從組織上怎么去做,從產品上應該怎么去做,怎么理解這個問題?
陳朝輝:第一個是結構上的問題,傳統企業傳統思維可能更多從企業方思考,他的產品,他生產出來它想把它賣出去,或他判斷消費者需要什么,他判斷的未必是消費者(需要的),通過市場調研,自己找的靈感弄的產品然后再生產出來,然后組織它的生產資源、內部管理,90%的時間在做這些事,買地買車間找感覺做設計,10%的時間去推,結果推出去或者沒推出去。
而互聯網時代應該完全變過來了,他不應該站在企業這方,他應該站在消費者這一方。我們的O2O王國,就是消費者為王,站在消費者這一方想問題,把無數個個體聚在一起。源頭應該是獲取用戶,以用戶獲取和用戶服務作為根本導向,而不是以生產或其他方面。
互聯網手法是什么呢?比如O2O,它就是利用線上線下聚合資源,線上線下獲取用戶,線上把用戶的需求、訴求甚至支付全部解決,線下是用戶交付的,線下還有一次物流配送,這個圈就閉環了。
以最近比較成功的云廚為例,首先獲取用戶,傳統渠道賣醬油醋的人會不會想著把誰買醬油誰買醋獲取了?不會。他看的是商品他看不到用戶,他只知道我賣了多少萬箱醋,他并不知道誰在買,而云廚不一樣,云廚是看我的用戶是多少,我的反復購買的人群是誰,是男的是女的,他的購買頻次是什么。我覺得互聯網更多是這個端口去考核問題,去判斷他的企業行為。
互聯網是把用戶首先獲取,把用戶的消費習慣、思維方式獲取過來,把它和提供的服務連接在一起。用戶是起點、原點、第一位。而傳統思維呢,用戶都參與不了董事會,互聯網思維用戶在董事會最頂端,我們都是為他服務。
本刊高級研究員:傳統企業應該如何加上互聯網的翅膀?
陳朝輝:舉個例子,一個病人怎么變成健康人呢?首先應該有個健康的觀念,打針吃藥但不改變生活習慣還是個病人,觀念才重要。一個企業變成“互聯網+”的企業,首先他的觀念要改變,其次是手段問題,手段是數據,能不能把你的業務文化和你的用戶數據結合。比如我們現在講移動互聯網,是不是你所有的業務都是和移動互聯網相關,是不是和手機相關的,是不是你能看到有多少用戶,是不是能看到有多少用戶在購買。
所以,“互聯網+”首先是觀念、理念,思維結構、思維模式的升級。就像母系氏族和父系氏族一樣,母系氏族時部落里的女人最重要,過去說這是我媽,她生的我;后來結構變了,評估方式變了,現在講誰創造生產力,男為田力,糧食是你爸弄的,所以得姓你爸的姓。結構變了,所以首先是結構問題;其次是手段問題,是否和大數據相關,是否在評估你的用戶數,你的用戶轉化率,你的體驗度。你看互聯網企業思考什么呀?就是思考用戶數,每日活躍度,用戶粘度,一個傳統企業會思考這東西嗎?傳統企業肯定思考的是銷售額,成本、利潤。
本刊高級研究員:對這點很關鍵,說到本質了,互聯網企業他首先考慮的不是利潤,他就是考慮如何把用戶服務到最完美。
陳朝輝:對!而且互聯網不是考慮資產負債表,而是人數、忠誠度、用戶黏性,你看微信,一上來,六億用戶,他不考慮盈不盈利。
以前買火車票,最開始是跑火車站,后來是網上訂,現在微信有錢包功能,直接就解決了,我再不會專門去攜程買,在微信上直接就解決了,這不就是用戶中心嘛!
微信的用戶是“我”,而攜程網是票,火車站也是票。“讓消費者當國王”就是圍繞“我”來解決。包括滴滴打車,乘客一上車,滴滴就開始發送乘坐需求,它是圍繞你來運作的。過去打車,跑路口去等半天,也不見得能等著。現在是你一發出命令來,車就來了。那不就跟國王一樣嗎?你一說要捶腿,呼呼就跑著來捶腿,一個道理,你說去哪兒就去哪兒。
還有個Ube。司機沒法選地址,沒法拒載,如果是滴滴,乘客從文化路到花園路,他一看這么短,就掙5塊錢,他很可能拒載;你要說去機場,他立馬就過來了。一個道理嗎,Uber你不能選,你不用告訴他去哪,我走一米你也得來,而且就近全匹配好,他無法選擇,用戶為王嘛!
我過去想出一本書,我有一半留白,然后讓讀者在留白的位置上寫出來他的感受,讓他寄過來,我認為好的我出第二本,再寄過來,我出第三本,到第三本第四本就成自媒體了,我還是作者,我就不用寫了。哪怕你罵我你罵得精彩,我也給你編輯上去。因為我從小喜歡看毛澤東的批注,毛澤東看的歷史書的段位我都看過了,他批注的東西更有意思,所以我看他的批注,為啥不能出批注呢?
就像我們現在講web 1.0是單向的信息發布;2.0是搜索,用戶的參與;3.0是用戶中心,social network service。1.0時代中心是information,后來是people,這不是別人告訴我的,是我在2006年就悟出來了。互聯網的基因不在information,而在于people。
我們這兩天集團內部開會,圍繞一個根本的目的,就是如何在我們的系統內更徹底地讓消費者當國王。比如過了1萬年,消費者都當國王了,他們會感謝我們,曾經有這么一撥人,夢想著讓消費者當國王,最后消費者當國王了,感謝我們,這就可以了,這就是成就感。今天上午有記者還很有情懷地問我,陳總,你這個偉大的愿景什么時候實現?我說,一代實現不了,兩代,兩代實現不了,三代,愚公移山能都移那么多代,我們為什么不能?他說太牛了。
這是我真實的愿景啊!草一茬一茬的,總會要死的,只要對社會有價值的,我們大家就去做嘛!我們國家沒有提“互聯網+”的時候,我也在做“互聯網+”,我2001年開始干的,我覺得這事重要,這事有好處,我就去做。我不會因為別人說好,我就去做,我認為好我才去做,這是我思維方式。
本刊高級研究員:我走訪了很多正在互聯網轉型的傳統企業,發現他們在轉型中遇到很大的障礙,甚至是系統性的問題。什么是系統性的問題?比如說老板決定說要轉型了,可是一個龐大的員工群體集體性軟反抗,既不支持,也不反對,就是不動。遇到這種情況你會怎么辦?
陳朝輝:誰不動就把誰干掉,如果真的是群體行為的話,就把公司關了,砸碎了再來!他不轉型是因為他沒認識到現實的殘酷性,如果不轉型,公司一塊玩兒完!只要阻礙戰略全局的事情,一定把它干掉,不管他是誰,這才是合格的老板。他之所以沒那么干,是因為老板不理解問題的嚴重性。

本刊高級研究員:像您這樣有這么清晰的老板并不多。比如說,有些老板也非常清晰,說我們必須社會化營銷,不社會化營銷就肯定要死。有的企業拿出幾十萬的產品免費贈送,來獲取流量,說是要建立有效的用戶池,但是很多類似的項目都停了,為什么?銷售部不配合,為什么不配合,銷售部說給我增加了麻煩,亂七八糟的事兒增加了一大堆,關鍵是效果還不好,店里沒有生意。類似這樣的連鎖問題一大堆,到最后,老板迫于無奈只能喊停。您認為出現這樣的情況,最重要的原因是什么?
陳朝輝:最重要的是,這些老板本身的做法就是致命的錯誤。他根本不理解互聯網。
這種用戶獲取沒有任何意義,獲取的只是單一的需求,而互聯網是一個關聯性的連貫的生態系統需求,而很多人卻把互聯網當成一個促銷手段。互聯網能是促銷手段嗎?空氣能是促銷手段嗎?互聯網應該從理論上、理念上來完全主導這個公司,而不是做它一個配菜。
你說共產主義能去臺上唱戲玩兒嗎?絕對不能!它是主導性地位。“互聯網+”的主導型作用必須被徹底地激發起來,這時候它才能夠改變這個企業。必須要使互聯網在這個企業里面發揮主導作用,而不是配套作用依附在原有的體制上。在拖拉機的基礎上改造一個法拉利,就把它發動機改一下就行了嗎?那拖拉機能叫法拉利嗎?那不死得更快嗎?怎么辦呢?拖拉機賣了變成錢,再買幾個零件組合,一樣把拖拉機變成法拉利,但絕對不是在拖拉機的基礎上卸幾個輪,加上法拉利的發動機。應該從根本上去解決它,用新的思維理念徹底主導它!
本刊高級研究員:就是實際上企業應該“互聯網+”上升到企業戰略上去。
陳朝輝:對。從根本上解決這個問題。“互聯網+”絕對不是貼哪哪靈,它需要一個配置的過程。
本刊高級研究員:有人說,不是任何企業都能“互聯網+”,比如那些鋼鐵類的、煤炭類的,他們說我們不需要“互聯網+”,對于這些方面,您是怎么看的?
陳朝輝:哪有一個企業脫離了社會還能生存的?社會都需要“互聯網+”了,你是社會的一個細胞你不需要嗎?社會是一個大的生態系統,沒有任何一個細胞能脫離主體存在。
任何企業都需要“互聯網+”,互聯網的思維,互聯網的理念,互聯網以用戶為導向。鋼貿企業也有用戶嘛,你讓企業全部數據化,全部信息對稱,肯定有利于企業發展。
不能因為加不上互聯網就說不能“互聯網+”,加上加不上,是態度、水平問題,“一定加”是方向問題。加上了它的特征就是互聯網企業,加不上它的特征就是非互聯網企業。未來企業就兩種,“互聯網+”企業生存,“非互聯網+”企業掛掉。
人和猴的區別就是理念,所有的東西是否先進,就在于它的理念,所以最虛的東西往往最實,就在這兒。理論進步了,實踐才能進步,理論一旦停止進步,實踐立馬停止。我們集團內部也是一樣,跟得上就跟,跟不上就干掉,全人類都一樣,企業也一樣。“互聯網+”是什么?是正確理念。跟得上活,跟不上死。如果企業全都活了,那不就沒有死的企業了嗎,總得有新陳代謝。
談云端創投:以用戶為核心進行布局
本刊高級研究員:對于云端的商業版圖,您是如何布局和設計的?
陳朝輝:就是圍繞著用戶的核心需求,比如說生活服務類、大健康領域、影音視頻類,我們現在正在布局這些。可能近期就要開一個盛大的發布會,享康商城就是近期我們投資的一個大健康領域的項目,它的母公司有5萬多個地面藥店渠道,手里還有很多品牌。
所以我們的布局就是剛需的,符合市場規律,在我們的業務結構中有所驗證的東西。
本刊高級研究員:云端創投跟別的創投咖啡有什么不一樣?
陳朝輝:我們跟的別的咖啡不同的地方,就是非常清楚地知道我們的終局是什么,那就是消費者當國王,我們打造的是這樣一個消費者O2O王國。這是我們所有的資金、所有的項目、所有人落腳的唯一的點。我們只有一個球門,一個球。別人是有N個球門,有N個球,覺得哪掙錢踢哪個,沒有一個根本的方向。
本刊高級研究員:如果一個項目它的目標用戶是小部分人,云端創投會不會考慮投資,比如互聯網方面人才的在線教育?
陳朝輝:我們現在就在計劃投資DT教育,現在我們的一個投資人正在跟國家相關部門談這個項目,為什么呢?“互聯網+”崛起的時候,企業轉型需要這類人才,而目前沒有足夠多的這類人才。中國大學生多,增值空間絕對巨大,社會價值也是巨大的。過去的電腦學校,學的是技術,學的是技能,現在學的更多的是一種先進的方式和理念。所以說像這種,只要能和我們的戰略做配置的,我們也都會合作。
本刊高級研究員:陳總常說“無股權不合作”。不管是傳統企業的互聯網化,還是新創的互聯網企業,除了股權之外,作為投資人,您更關注企業的哪些方面?
陳朝輝:使命。能不能和我們的使命匹配?它是不是一定導向到“讓消費者當國王”上?我們所有的落腳點終究都是一個點,有利于這個點的所有項目都投,如果跟這個相背離的項目絕對不投;如果這項目我們假定是鎖定它的,結果中途因為操辦人的價值觀體系崩盤了,我們一定會取而代之,或是把它拋掉。
本刊高級研究員:這又回到了O2O上去了。
陳朝輝:對,肯定還是讓消費者當國王,肯定還是O2O,所以O2O還是一個根本性的問題,O2O肯定是一個長線的概念。
談未來:企業應該有遠期思考
本刊高級研究員:您如何看待馬云投資機器人?
陳朝輝:谷歌早就投資機器人和無人機了。一個先進的發達的企業,中間有份企業責任,應該為人類的未來多做些貢獻,應該這么做。
不過從經濟效益考慮,想短期內見效,不可能,這些都是戰略性投資。谷歌現在投的百分之八九十的項目,都是外太空探索、無人駕駛技術,這些項目,三五年根本看不到收益。這叫future。
發達企業應該拿出錢來做公益,為人類的未來做貢獻。這叫戰略的公益儲備。一個先進的企業就應該有這種先進的思考,這已經超越企業運營的層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