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
——[唐]李 白《靜夜思》
關于“望”這個字,中國有不少在此基礎上衍生出的民間神話傳說。齊宣王在位期間(公元前320~302),就有一對恩愛夫妻,結婚不到三天,丈夫就被齊國來的公差抓去服役。臨別前,他告訴妻子:“此去兇多吉少,九死一生,恐難返回。”轉眼幾年過去了,丈夫杳無音信。在一個大雪紛飛的夜晚,妻子夢見丈夫和一群苦役,在那綿延起伏的群山之中冒著嚴寒搬運石料修筑長城。妻子一覺醒來,回想起夢境,感到萬分悲痛。妻子盼夫心切,登山遙望,日復一日,年復一年,久而久之,化為堅石,至今屹立在山頂,感召后人。
讀完這個故事后,我們再來看看這個字的演變過程:
“望”本是一個象形兼會意字。最早見于甲骨文,是一個人站在一個高出地面的土墩上翹首遠看的形狀。整個字的形體特別突出了人的眼睛,這是造字者為了突出“看”這一動作而設計的。由此可以確定,“望”的本義就是遠望。金文的“望”主要有兩種形態:一種保持了甲骨文“望”的本義,仍然突出人的眼睛;另一種則在原先的基礎上加了一個“月”字,表示月圓之夜,相隔遙遠的人舉目遠眺,寄托思念之情。但因為明月離人很遠,所以金文“望”所表現的本義仍然是“遠望”的意思;而登高遠望有等待之意,所以又引申出“期望”“希盼”等義。小篆以后,“望”字的形體發生變化,原本代表眼睛的“臣”被“亡”(表示讀音)所代替,“望”字即由會意字變成了形聲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