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安少年游俠客,夜上戍樓看太白。
——[唐]王 維《橫吹曲辭·隴頭吟》
《神雕俠侶》中有一段郭靖與楊過在襄陽的聯床夜話,將金庸先生心中的“俠”表現得十分透徹。郭靖說:“我輩練功學武,所為何事?行俠仗義,濟人困厄固然是本分,但這只是俠之小者。江湖上所以尊稱我一聲‘郭大俠’,實因敬我為國為民、奮不顧身地助守襄陽……只盼你心頭牢牢記著‘為國為民、 俠之大者’這八個字,日后名揚天下,成為受萬民敬仰的真正大俠?!笨梢姡盀閲鵀槊瘛辈攀恰皞b”的最高境界。
許慎在《說文解字》中對“俠”是這樣解釋的:“俜,俠也。三輔謂輕財者為俜?!薄皞b”這一專門稱呼最早可能轉音于漢代稱之為“三輔”的陜西中部一帶的俗語方言,而最初對“俠”的概念作出詮釋的應該是墨子?!赌印そ浬稀菲嫌休d:“任,士損己而益所為也?!蹦菚r的行俠一般被稱為“任俠”,這個概念后來被司馬遷所借鑒,作為俠的定義。由此觀之,墨子的話可能是關于“俠”的最早詮釋。 但我國最早提到“俠”的文獻卻是《韓非子》。據《韓非子·五蠹篇》記載:“儒以文亂法,俠以武犯禁?!倍谖覀兘裉煲姷降纳讨芗坠呛徒鹞闹?,并未出現“俠”字,而只有“夾”字。由此得知,“俠”應為晚出的詞匯。
下面,且看“俠”字的演變過程:
觀圖可知,不論是篆文時期,還是現在使用的簡體標宋,“俠”都由一個“人”和“夾”構成。其中,“夾”既是聲旁也是形旁,表示挾持的意思。其造字本義為名詞,乃古代行游四方、劫富濟貧、仗義行道的勇士。后引申為助人,泛指通過自身力量幫助他人或對社會和他人做出貢獻的,且具備超出一般人的能力、勇氣、道德仁義,有大作為的人。
俠客和俠氣都是中國先民心中的理想人格:有英雄志趣兼有刀劍功夫的當為俠客,不會拳腳功夫但心智上表現得痛快淋漓得稱為俠氣。由此得知,“俠肝義膽”歷來就是中國人所推崇的風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