鳳翔彩繪泥塑
鳳翔彩繪泥塑為陜西省鳳翔縣的一種民間美術,當地人稱“泥貨”。鳳翔彩繪泥塑汲取了古代石刻、年畫、剪紙和刺繡中的紋飾,造型夸張,色彩鮮艷,深受人們喜愛。
鳳翔彩繪泥塑有三大類型。一是泥玩具,以動物造型為主,多塑十二生肖形象。二是掛片,有臉譜、虎頭、牛頭、獅子頭、麒麟送子、八仙過海等。三是立人.主要為民間傳說及歷史故事中的人物造像。鳳翔泥塑共有170多個花色品種,造型洗練、夸張,裝飾華美繁復,色彩艷麗喜慶,形態稚拙可愛,在全國眾多的民間泥塑中獨樹一幟。在數百年的歷程中,泥塑作品不斷地繼承和發展著,眾多優秀的傳統泥塑作品都得以不斷傳承,尤為典型的是虎的形象。鳳翔泥塑具有濃郁的鄉土氣息及較高的民俗文化、民間藝術和美學研究價值,深為有關專家所矚目。鳳翔彩繪泥塑主要分布在城關鎮六營村及周邊地區。六營村被評為陜西省文化產業示范基地。該藝術遺產于2006年5月20日經國務院批準.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如今,鳳翔彩繪泥塑成為我國民間美術中獨具特色的精品,在國內外享有盛譽。
多維解讀
1.博采眾長,獨具特色。鳳翔彩繪泥塑注意汲取古代石刻、年畫、剪紙和刺繡中的紋飾,不斷地繼承和發展,因而才形成造型夸張,色彩鮮艷等風格,在全國眾多的民間泥塑中獨具特色。
2.豐富的藝術價值與美學價值。鳳翔彩繪泥塑能夠列入“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可見其具有濃郁的鄉土氣息及較高的民俗文化、民間藝術和美學研究價值。
臨夏磚雕
“臨夏磚雕,中國一絕。”臨夏磚雕藝人把對生命的理解、生活的熱愛,用刻刀留在一塊塊磚頭上,鑲嵌在一面面墻壁上,于是,黃土地上的建筑充滿靈氣。就連寧夏同心清真大寺門前照壁上那幅著名的磚雕作品——“月掛松柏”,也出自臨夏回族藝人之手。
外地人到臨夏,必然要去東公館(原國民黨第四十集團軍副司令馬步青的宅邸)看看,東公館是臨夏地區一處婦孺皆知的老宅子,不因氣勢磅礴,只因其磚雕藝術精致絕倫、惟妙惟肖。
磚雕,是臨夏的傳統民間藝術,歷史悠久。據考古發掘表明,在宋代.臨夏磚雕藝術已相當成熟.到元明時代,精美的臨夏磚雕已廣泛使用于各種建筑之中。近千年來,臨夏磚雕不斷推陳出新,經久不衰,近代又吸收了繪畫、木刻諸長而得到了更大的發展。走進臨夏,凡屬古典建筑,不論是回族的禮拜殿,還是漢族的社廟,不論是昔日達官貴人的公館、府第,還是尋常百姓人家,大都飾有精美的磚雕。臨夏回族工匠在磚頭上雕刻出花草,再鑲嵌到建筑物上,便形成了人們所說的“臨夏磚雕,中國一絕”。
多維解讀
1.從生活中尋找靈感。臨夏磚雕是磚雕藝人對生命的理解,對生活的熱愛的藝術呈現,因而充滿了靈氣,深受歡迎。
2.智慧的結晶。“臨夏磚雕,中國一絕。”這是幾千年來,千千萬萬能工巧匠們智慧的結晶,是了不起的杰作。
端午節的由來
屈原,是春秋戰國時期楚懷王的大臣。他倡導舉賢授能,富國強兵,力主聯齊抗秦,遭到貴族子蘭等人的強烈反對.遭讒去職.繼而又被趕出都城,流放到沅、湘流域。他在去職和流放中,寫下了憂國憂民的《離騷》《天問》《九歌》等不朽詩篇,獨具風貌,影響深遠(因而,端午節也稱“詩人節”)。公元前278年,秦軍攻破楚國京都。屈原眼看自己的國家被侵略,心如刀割,于五月五日,寫下了絕筆作《懷沙》之后,抱石投汨羅江,以自己的生命譜寫了一曲壯麗的愛國主義樂章。
傳說屈原死后,楚國百姓異常哀痛,紛紛涌到汨羅江邊去憑吊他。漁夫們劃起船只,在江上來回打撈他的真身。有位漁夫拿出為屈原準備的飯團、雞蛋等食物,“撲通、撲通”地丟進江里,說是讓魚龍蝦蟹吃飽了,就不會去咬屈大夫的身體了。人們見后紛紛仿效。一位老醫師則拿來一壇雄黃酒倒進江里,說是要藥暈蛟龍水獸,以免傷害屈大夫。后來為怕飯團為蛟龍所食,人們想出用楝樹葉包飯,外纏彩絲,即現在的粽子。
以后,在每年的五月初五,就有了龍舟競渡、吃粽子、喝雄黃酒等風俗,以此來紀念愛國詩人屈原。
多維解讀
1.愛國精神。屈原因為不堪國家被辱,自己又報國無門,毅然投汨羅江結束了生命。他的愛國精神,經歷了時間的檢驗,經久不衰。
2.民俗文化博大精深。為了不讓愛國詩人屈原受到傷害,人們想出了各種各樣的辦法。這些辦法演變到今天變成了吃粽子、龍舟競渡等民俗傳統、民俗活動,可見民俗文化博大精深。
中國戲曲
中國戲曲主要是由民間歌舞、說唱和滑稽戲三種不同藝術形式綜合而成。它起源于原始歌舞,是一種歷史悠久的綜合舞臺藝術樣式。經過漢、唐,到宋、金才形成比較完整的戲曲藝術。它由文學、音樂、舞蹈、美術、武術、雜技以及表演藝術綜合而成。它的特點是將眾多藝術形式以一種標準聚合在一起,在共同具有的性質中體現其各自的個性。中國的戲曲、希臘悲喜劇、印度梵劇并稱為“世界三大古老的戲劇文化”,經過長期的發展演變,逐步形成了以京劇、越劇、黃梅戲、評劇、豫劇五大戲曲劇種為核心的中華戲曲百花苑。中國戲曲劇種種類繁多,據不完全統計,中國各民族地區地方戲曲劇種約有三百六十多種,傳統劇目數以萬計。其中比較著名的戲曲種類有:昆曲、粵劇、淮劇、川劇、秦腔、晉劇、河北梆子、河南墜子、湘劇、湖南花鼓戲等。
多維解讀
1.任何事物的發展.都需要不斷改進和完善。戲曲是我國的國粹,在其漫長的發展過程中逐漸形成多種戲曲流派。
2.適者生存,不適者淘汰。戲曲在漫長的發展過程中,保留了精華部分,淘汰了不適應時代發展的部分,才有了今天華美的舞臺呈現形式。
3.中華文化博大精深。中國的戲曲光種類就有三百六十多種,且有各自的特色,充分體現出中華文化的博大精深。
藏族的飲食
藏族認為,吃飯雖是人生大事,但一味追求吃喝,不務正業,如同禽獸。藏族講究飲食是為了尊重客人。凡是到過西藏的人,第一印象就是他們的熱情好客。廣闊的雪域高原,人煙稀少,方圓數十公里,也就幾十戶人家。村里一旦來了外人,家家戶戶竟相供給飲食。如果來人缺少盤纏,人們還會為他備足旅途中的食物。假如有人不敬過客,不供給食宿,就是敗壞了村風,人人斥之。來客如果是某家親友,全村人都會前來問訊,相邀家中,殺牛宰羊,做飯煮茶,輪番敬酒,唱歌跳舞,通宵達旦,必使客人酒足飯飽,心暢意樂。有的家庭主婦為了防止嘴饞的孩子.常把美味佳肴珍藏起來,以備客人到來之需。所以,村里的孩子們常盼來客。一旦客人進村,爭相拉客進家,以沾點美饌余惠。
多維解讀
1.淳樸的民風。藏族人民熱情待客的傳統,與陶淵明筆下的桃源人無異.體現出濃濃的人情味,表現出一種淳樸的民風。
2.道德觀。“紅藍寶石價連城,美酒佳肴上宴席,如果得來無道義,視如流水和頑石。”藏族人民所認為的一味追求吃喝而不務正業就如同禽獸,充分表明藏族飲食方面的道德觀。
敦煌剪紙
敦煌剪紙.是生長在大西北戈壁畢綠州的世代婦女用原始的工具,用簡單的材料,創造出的一幅幅風格獨具、特色鮮明,最能體現自身本色、地域特點的作品,是敦煌藝術、美術流派的重要組成部分。
按照剪紙的題材、紋樣和功用,敦煌民間剪紙可分為以下幾大門類:
年俗剪紙。一年一度的春節為民間剪紙活動提供了一個展示的平臺。年前,在張貼春聯的同時貼上窗花,以增加節日的氣氛。年俗窗花內容表達了人們對美好生活的渴望和追求。表現的內容有“喜慶豐收”“迎春納祥”“吉祥如意”“合家歡樂”“招財進寶”等。
婚俗剪紙。用于婚俗禮儀活動的剪紙作品,稱之為“喜花”。主要張貼于洞房的窗戶、家具上。有“龍鳳呈祥”“雙喜臨門”“石榴牡丹”“二龍戲珠”等圖案,不僅使婚俗活動有了深厚的文化底蘊,還增添了婚俗隆重喜慶的氛圍。
生活剪紙。藝人在細微觀察生活的基礎上,大膽構思創作,在造型與構圖上,主題鮮明,人物生動形象,抓住生活中瞬間的表現,將場景和人物活靈活現地剪刻出來,成為藝術作品。主要作品有《回娘家》《學雷鋒》《芝麻官》等。
壁畫剪紙。敦煌壁畫用的是線描技法,敷彩上色后用墨線或褚色線條精心勾勒出人物及物體形象。這與剪紙技法基本相近,都是用線條技藝來完成美術作品。剪紙藝人仔細觀察壁畫,細細揣摩,反復實踐,用剪紙來表現壁畫藝術,終于獲得成功。主要大型作品有《說法圖》《樂舞圖》《莫高神韻》等,小型作品有《雙飛天》《反彈琵琶》《普賢菩薩》《觀音菩薩》等。
多維解讀
1.具有審美價值。敦煌剪紙內容豐富,題材廣泛,形式多樣,造型飽滿,寓意深刻,構圖別致,工藝精細,情感真實,手法自然流暢,具有較強的審美價值。
2.具有實用價值。剪紙藝術不僅廣泛地應用在人民群眾的各種民俗活動中以美化環境.還能進入文化市場,進行文化交流,產生一定的經濟效益,使保護、傳承這一非物質文化遺產有了堅實的經濟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