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藏區流行著一種畫在布上的宗教畫,這種卷軸畫藏語稱之為唐卡。對藏傳佛教僧人來說,唐卡是修行時必不可少的借物。在佛殿里,眾多唐卡夾雜在經幡、寶蓋和彩帶之間,從梁坊漫垂而下,對殿堂起著十分重要的裝飾作用。
在我國,畫在絲織品或布面上的畫被稱為“絹本”。
現存最早的絹本為墓中的殉葬品,如在長沙戰國楚墓及馬王堆西漢墓中,都出土有表現當時生活習俗的絹本。佛教興起后,帛畫遂被大量注入佛教題材,如佛二菩薩、天王、力士像以及說法畫、經變畫等。我國古代的佛教帛畫,以敦煌石室所出絹繪帛畫為大宗,可惜這些古物大多流失到了海外。
藏傳佛教的帛畫在唐宋時已有,到了明代,獲得了更大的發展。據考證,現今最早的唐卡保存在西藏的薩迦南寺,約誕生于10世紀的五代時期。早期的唐卡幾乎全是正方形,以后則是長方形的了。到了明清兩代,藏區的唐卡數量明顯增多。唐卡的長度通常在二至三尺之間,由于畫幅的局限,不便反映宏大的場景,故而繪制佛度母、本尊和擴法神的供像就成為唐卡的側重點,這類唐卡約占總數的80%。按慣例,唐卡中間有一尊大佛像,或是表情溫和地坐在蓮花座上,或面目猙獰被烈火包圍,四角有樹木、花卉和云彩。不過,也有以連環畫的形式把多幅畫面連起來的敘述佛和高僧們的生平的唐卡,如最常見的《佛本生記》就是用100塊唐卡連成的。又如達賴喇嘛畫傳、班禪大師畫傳、蓮花生祖師畫傳等,也是唐卡組畫表現的內容。
在藏區有許多繪制唐卡的僧俗藝匠,而且,一些著名高僧也常是丹青好手,像藏傳佛教黃教創始人宗喀巴大師,就曾把自畫像寄給他的母親。由于唐卡是膜拜的對象,藝匠們把唐卡創作視為一種公德,因此,每幅唐卡都是潛心之作,絕少粗制濫造。唐卡的構圖繁縟,在神佛之外還要畫一些蓮座、祥云、花蔓以及其他的裝飾紋樣,畫師必須按照規定去做,不能隨心所欲。
唐卡的制作有三個步驟。第一步是加工布畫。先把白布在石灰石中浸泡,軟化布質,然后鋪在木板上,用石塊反復磨壓,再涂刷一層摻有滑石粉的膠。經過處理的畫布柔軟平滑,不露布孔。第二步是勾畫構圖。畫師先用炭筆落帛起稿,然后用顏料著色,再用純金碾磨的汁勾線,完成畫面。第三步是整理裝裱。在畫布周邊鑲以錦緞邊飾,在畫布上下貫穿木軸,在畫布表面罩上一層半透明的絲綢幔子,經過活佛念經加持,有時在畫布背面蓋上活佛印章或朱砂手印。至此,一幅可以卷起帶在身邊的卷軸畫制作完畢。繪制一幅精致的唐卡,一般需要兩三個月的時間。
唐卡除彩繪外,還有刺繡、提花等制作工藝。最珍貴的帛畫為緙絲像,它是用金線織成的,這種手工生產的佛像帛畫過去多為朝廷賞賜用,在這些緙絲佛像的背面,往往有達賴或班禪左手掌的印記,是異常罕見的工藝品。唐卡是寺院的莊嚴之具,每個殿堂和僧舍都掛著數量不等的唐卡,而一些匠心獨具的作品被人們珍藏傳世。在藏區,有時也能見到商販們出售的機印唐卡,但牧人寧愿花重金購買藝匠繪制的唐卡,從供奉中滿足個人的信仰需求,也不會購買這種廉價的機印品。
唐卡有小有大,小的唐卡長僅五寸,如同一面手掌。就在這小小的一片畫布上,依然構圖嚴謹,達意暢神,工筆細膩,纖毫畢現。大的唐卡則似一幢高樓大廈,寬十多丈,長三四十丈,重達一千多斤,上面有用各色錦緞剪貼而成的佛像,藏傳佛教較大的寺院里都珍藏著這種大唐卡;按照慣例只在某個宗教節日才向僧俗展出。這種活動俗稱“曬大佛”,是一種十分壯觀的宗教祈禱儀式。
(選自《國學》2010年第8期,有刪改)
閱讀思考
1.請你梳理出本文的寫作思路。
nbsp; " " " " " " " " " " "
2.唐卡為什么如此珍貴?
" " " " " " " " " " " "
3.對于唐卡,牧人為什么“不會購買這種廉價的機印品”?
" " " " " " " " " " " "
4.下面說法不正確的一項是( )
A.藏傳佛教的帛畫在唐宋時已有,誕生于五代時期,明清時得到大的發展。
B.我國古代的佛教帛畫,以絹繪為主,可惜大多流失到了海外。
C.唐卡均為單幅作品,長度通常在二至三尺之間。
D.唐卡的創作者把唐卡視為一種公德,因為每一幅都是潛心制作,絕少精制濫造。
5.下面這段材料與選文有兩點相關聯,請指出來。
唐卡發展史里面沒有像吳道子這樣享盡榮耀、名垂青史的大師,有的只是大師集體的智慧結晶。畫師們將個性意識默默融入唐卡的程式化語言中,將其觀察外部世界的能量引向對內在世界的覺察,于是所謂畫家企圖表現自我的欲望將會消融,最終歸為無我。從某一方面來說,西藏的佛教信徒不需要“藝術”“作品”之類的概念。西藏的佛教信眾也不是將唐卡當作獨立“作品”和“藝術”來欣賞,而是將其作為修行的一部分來認識和實踐。
" " " " " " " " " " " "
" " " "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