叮咚小區向媒體表示,北京地區的關閉只是“主動轉型”,公司賬面還有幾千萬元資金,也不存在所謂的融資壓力,公司整體運作正常。此外,叮咚小區還否認上海只剩下40多個員工的說法,表示仍有200多位員工,不過其同時承認,公司結構進行調整,一方面精簡推廣部門,另一方面加大引進產品技術與服務設計等方面的人才。與此同時,他們還表示目前業務拓展還是以上海為主,叮咚小區希望低調、踏實做好服務,投資人也很支持他們新的方向。
過去一段時間,社區O2O都是市場的焦點,在被資本頻頻追逐的行業背景下,叮咚小區的“敗走京城”著實令人驚訝。
把視線拉回到2014年5月,彼時叮咚小區CEO粱昌霖+億元融資+社區O2O的組合看起來簡直就像一個完美的愛情故事,巨大資金帶來的保障讓叮咚小區全無后顧之憂。紙面上看起來似乎完美無缺的聯姻為何在短短幾個月之內遭遇了物是人非,這讓我們忍不住猜想,到底是哪些因素讓叮咚小區的愛情故事破滅的。
打開手機上的App Store,叮咚小區的內容提要上寫著:叮咚小區致力于成為幸福生活的建設者,幫您解決問題,提供貼心服務。創始者梁昌霖認為,叮咚小區最初的定義是生活社區,從比如拼車、二手交易、聊天等各種繁雜瑣事中,挖掘的生活服務,將是叮咚小區的盈利之道。不難看出,叮咚小區初衷的定位在于服務,把服務做到位,做到細,做到社區的資源完全被整合。也就是說,在先期要先整合資源,然后再去吸引潛在的用戶。
可是他們產品設計和推廣方式卻背道而馳。據說,梁昌霖將他100多人的地推團隊分成三支隊伍,其中主要負責廣告創意和投放的只有兩三個人;負責接洽物業、商戶,達成與叮咚小區合作的有10多個人;而負責線下的鄰居服務和小區擴展,也就是拉人安裝叮咚小區軟件的人數最多,差不多有100人左右。
這樣一來,原本定位社區服務的軟件突然變成了純社區社交軟件了,用戶是多了,但完全沒有到位的社區服務無法產生黏性,用戶通過軟件完全滿足不了需求,從而導致用戶流失的速度遠大于推廣速度。
回到App Store上,叮咚小區的評論頁面更是慘不忍睹,用戶體驗幾乎是一邊倒的差評,其中更有甚者評價道“此產品經理可以拉出去斃了”,還有用戶直接調侃道“花那么多錢做地鐵廣告拜托花點心思”,最令用戶吐槽的無疑是“小區100人以上才能使用”的霸王條款,一下就把潛在用戶擋在了門外,有用戶直接評論道:“如果已經認識100戶鄰居,我還用這個應用做什么?注冊完就卡在邀請鄰居頁面,不能跳過,沒有其他選項。這是我用過的用戶體驗最差的應用之一,差評!”諸如此類的評論數不勝數,簡直讓人啼笑皆非。
小區居民沒有得到自己預想中的便利,這就使用戶感到理想與現實的落差,感覺自己被一個披著小區服務,實則是社交媒體的AppP給欺騙了,因此招來諸多用戶的批評,這就造成了客戶的美譽度極低,導致它如今成了眾矢之的。核心功能,基礎用戶的積累推廣還未做好,就著急做大做全,這樣的做法只是拔苗助長。
此外,一位行業內人士透露,叮咚小區在廣告領域投入了1200萬元,吸納了30萬名用戶,平均每個用戶獲取成本為40元。這樣一來,獲取用戶的成本太高,而且體驗沒上去,用戶黏性太差。而通過大數據分析可知,當新客引入成本大于50元、忠實顧客轉化率低于30%時,項目很難達到目標。
叮咚小區雖然遭遇了一系列的問題,但是作為一個互聯網從業者,我們應該慶幸,叮咚小區僅僅是收縮,而不是毀滅。作為有過社交化產品運營成功案例的叮咚小區創始團隊,需要的是更多的合理化建議,幫助調整,盡快地恢復到良性發展。
叮咚小區當前的困境,也是目前移動互聯網發展的現狀。事實上,到目前為止,中國移動互聯尚未形成成熟的商業模式,在模式未定的今天,大家都是在嘗試。可以預見的是,基于本地化的社區服務市場是巨大的,并且基于本地化的社區服務類互聯網平臺將成為人們未來生活的伙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