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中原文化是華夏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它是中華文明的發祥地,中華博大精深的歷史文化正是以中原的黃河中下游腹地為依托,逐步向外拓展,才構成了今日的中華文明。中原民俗文化是中原文化的一部分,反映了中原地區人民的歷史文化風貌,有著重要的文化價值與社會意義。構建中原民俗文藝產業教育基地,不僅可以使中原民俗文化這樣的寶貴財富得以傳承下去,而且形成產業還可以造福當地百姓。文章從中原民俗文化產業教育實踐基地建設的幾大要點入手,希望對中原民俗文化產業教育能夠有所啟示。
關鍵詞:中原文化 黃河中下游 中原民俗文化教育
中原雖然是一個區域性的概念,但是回望歷史,中原文化是中華文化的核心組成部分,中國歷史上的王朝有二十多家在河南建都或者遷都到此。河南省曾經長期作為中國的政治、經濟、文化中心,對華夏文明有著深刻的影響,可以說中原文化是華夏文化的一個濃縮,是華夏文明幾千年來的一個縮影。而中原民俗文化作為中原文化的核心組成部分,反映了中原地區人民的歷史文化風貌,有著重要的文化價值與社會意義。可以說研究了中原民俗文化,就等于研究了中原文化,甚至說是等同于研究了中華文明。而在歷史轉型期的今天,能夠讓當代人從歷史文化中汲取有用的精神力量、提升傳統文化的全面振興,建立中原民俗文化產業教育實踐基地就有著非常重要的意義。
一、建設中原民俗文化產業教育實踐基地的意義
(一)中原民俗文化對民族精神的塑造 中原民俗文化是區域文化的一種,是辛勤的中原人民在各個歷史時期的生態、文化、歷史背景下所創造出來的,經過了漫長歷史的發展、創新、累積、傳承,是中原文化極其重要的組成部分。研究一個民族,可以從它的民俗文化入手,民俗文化包羅萬象,涵蓋了一個民族生產、生活的方方面面,從衣食住行到社會生活、家庭關系、社會結構、道德禮儀、精神生活、信仰宗教、服裝服飾等諸多方面無所不有。絢爛的中原民俗文化是中原文化的結晶,對中國民族文化有著深刻的影響,是華夏文明的搖籃。勤勞的中原人民在幾千年的生產生活中形成了諸多習俗,經過歷史的傳承,成了今日的中原民俗文化。
中原民俗文化是中國民俗文化的根源,中原地區曾經長期為中國的文化政治經濟中心,民俗文化對外傳播,又不斷地吸收優秀的文化、豐富中原民俗文化,使之不斷枝繁葉茂,成為了華夏文明的基礎,有著強勁的民族精神源動力。如中原民俗文化中的女媧神話,我們民族中把大地當作母親,那種“地母意識”“補天情結”,是中原先祖們對于精神與物質世界的一種探索成果,也是中華民族信仰的情感認同與民族意識的體現,它為中華民族的存在與強大提供了精神源起,為民族凝聚力提供了強大的基石。
(二)中原民俗文化對個人精神的塑造 中原民俗文化的精神內涵廣泛體現在人們的日常生活之中,體現了我們民族的文化個性,也是民族精神的一種外在反映,中原民俗文化通過一種潛在的強大力量,將民族的優秀精神品質通過生活方式,影響、引導著我們的價值觀與民族意識,全面塑造著個人與民族的精神品格,如堅毅不屈、獨立自主、不畏強權、勇敢追求、愛好和平、生生不息等諸多品質。
如著名的傳說故事“愚公移山”反映的就是人們不畏懼困難、日復一日改造困難、最后戰勝困難的故事,這為個人不畏艱難的品質塑造提供了生動的范本,改造了無數面對困難的懦夫,也改造了民族的整體素質。另外的故事傳說“大禹治水”反映的則是舍己為公的做事原則。這些生動的民俗故事對于個人、團體都有著潛移默化的影響動力,最后形成一種正能量的精神追求。
(三)對中原民俗文化的傳承 中原人民很早就注重文化的傳承,很多祭祀儀式的形成就是如此,伏羲發明八卦,教人漁獵、馴養家畜;燧人氏發明用火;神農氏創立農業,教人定期種植、收獲……不只是民俗如此,這些文明創造先祖也是官方祭祀供奉的對象。敬天法祖觀念還表現為民眾對自家祖先的崇拜和祭祀。這些都是文化的傳承的一種形式。只有傳承了,才能使優秀的文化成果得以流傳,效法古人的優秀文化的精華的一面,才能使我們少走彎路,才能使我們在原有優秀文化上有所創新,有所發展。我想這也是建立中原民俗產業教育基地的另外一個意義所在吧。
(四)對中原民俗文化物品的保護與對河南旅游發展的促進 建立中原民俗文化產業教育基地,可以有效地保護、保存、收集有價值的中原民俗文化物品,促進中原民俗文化的發展,豐富民俗文化物品的收藏與保護。
另一方面,民俗文化產業教育基地也可以促進河南文化旅游的發展,河南省中原文化源遠流長,民俗文化是無形的旅游文化資源,在旅游開發中能夠凸顯它重要的人文價值,對中外游客都能形成強大的吸引力。并且民俗文化旅游也是一種高層次的人文旅游,能滿足旅游者更高的審美與精神上的需求。因此,中原民俗文化教育基地也可以豐富河南旅游業的發展,使河南經濟更加多元化。
二、建設中原民俗文化產業教育實踐基地的措施
中原民俗文化產業近年來一直頗為紅火,比如現在年輕人結婚都要找禮儀公司,這背后有巨大的經濟利益,形成了婚慶相關產業鏈;在清明節、陰歷七月十五、十月初一的鬼節以每月的初一、十五大街小巷賣陰鈔冥紙的比比皆是。這些也都形成了巨大的產業鏈,此外,各個地方每月三次的集會也是民俗文化產業產品的民示臺,但這一切,都是歷史形成的,是自生自長的,是人們的一種潛意識必須做的事情,沒有相關專家指導,也就是說,民俗專家和基層的民俗文化產業是不相干的,沒有有機融合在一起。而大部分農村沒有專業的紅白事主持人,都是邀請那些見過場面的、口才較好的、聲音洪亮而且兒女雙全、父母健在的人來擔當。他們的文化水平大多不高,這些主持技能,也只是簡單沿襲而已,所以不夠專業。因此要想民俗文化產業代代傳承下去,還必須培養接班人。
(一)依托中原高校群,建設中原民俗文化產業基地。各級學校都要建設民俗文學網站,根據所在學校的學生特點,開展形式多樣的民俗文化教育活動。中原本科院校都要結合市場需要開設民俗研究所。目前據我所知只有河南大學開設了中原民俗與文化研究所,黃淮學院開設了中原民俗與傳統文化研究中心,假如其他本科院校,如商丘師院、南陽師院、安陽師院、周口師院等幾十所本科院校都和當地的婚慶禮儀公司聯合開設相關民俗文化研究,專家與市場結合,既能做好民俗文化研究,又能創收。中原職業技術院校及中專學校也應成為民俗文化產業教育基地。開設民俗文化相關專業,如婚慶禮儀專業,開設婚禮主持、新娘化妝等相關課程,也可開設現在社會需求量很大的殯葬專業。
(二)政府應開設專門的民俗學校。北京的明園大學國學院、濟南的民俗文化學校都辦得有聲有色,可諾大的中原卻沒有一家民俗專科學校,所以建議政府多開幾所民俗專科學校,可開設編中國結專業、豫劇專業、中國畫專業、面雕石雕專業、篆刻專業、剪紙專業、中國書法專業、民俗攝影專業。
(三)政府每年應主動在不同地點承辦民俗文化節若干次,這樣每個活動場地都變成了民俗文化產業基地。這些民俗文化節結束之后,在百姓心中種下一顆種子,這些種子會生根發芽長大,從而代代相傳。
(四)建設節俗文化體驗基地。建議把節俗文化產業體驗基地建在歷史展覽館、博物館、公園里,不僅要有相關圖片展示,也要有相視頻資料,但這些僅僅是資料而已,更重要的是要設置節俗活動區如春節體驗區,可設置書寫春聯處、生活民俗體驗區,可設置紡花機、織布機,打水井、壓水井、水桶、井繩、推磨等一應俱全。當然要有真材實料如棉花絮、紡花、經線、染線、梭子等,而且可讓游客親自體驗,當然這是要收費的。可現在人們生活水平普遍提高,特別是中年有錢有閑一族,想回味過去,而小孩子好奇感更強,在取得經濟效益的同時,還能讓孩子體驗一下古老的民俗文化,培養民俗文化的接班人,一舉三得,何樂而不為?
民俗文化是民族精神的載體,對民俗文化的認同與傳承是增加民族凝聚力的有效途徑,民俗文化不因歷史變遷或者改朝換代、社會政治變革而中斷,反映出了它強大的延續性與生命力,說明了民俗文化是廣泛存在于民族內在的一種精神事務,對于民族道德與民族價格觀有著強力塑造的功能。中原民俗文化是中原文化的一部分,反映出中原地區人民的歷史文化風貌,有著重要的文化價值與社會意義。構建中原民俗文藝產業教育基地,不僅可以使中原民俗文化這樣寶貴財富得以傳承,而且形成產業還可以造福當地百姓。因此建立中原民俗文化教育基地是大勢所趨,也是極富意義的。
`
參考文獻:
[1] 張丹卉.論中原民俗文化傳播中的媒體責任[J].長春教育學院學報,2013,(8).
[2] 袁建琴,曹建民,徐勇等.論中原民俗文化的價值與創新發展[J].長江大學學報(社科版),2003,26(1).
[3] 魏崇周.中原民俗文化的特點及文化特質[J].新聞愛好者,2010,11(4).
[4] 張振犁.中原民俗文化的縮影——推薦《中原民俗叢書》[J].尋根,2010,37(4).
[5] 韋楊波,彭恒禮,馬曉靜.論民俗文化開發與民俗文化主體的參與[J].中州大學學報,2003,4(2).
[6] 焦金英.河南民俗旅游資源開發SWOT模式分析和開發體系策略[J].長春理工大學學報,2010(1).
[7] 蕭放,張勃.中國民俗學會與國家文化建設——以傳統節日的復興重建為例[J].民間文化論壇,2015(1).
基金項目:本文系河南省科技廳二零一四年科技發展計劃項目《中原民俗文化產業基地建設研究》,項目編號:142400410647
作 者:劉愛萍,商丘職業技術學院副教授,研究方向:民
俗文化及漢樂府民歌。
編 輯:魏思思 E-mail:mzxswss@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