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漢語中存在大量涉及竹的熟語,這些熟語既能反映出我國竹文化的發展歷程,又有其特定的文化含義和豐富的情感傾向。對竹類熟語進行文化研究,對了解竹類熟語與傳統文化的關系有著十分重要的意義。
關鍵詞:竹 熟語 文化含義 情感傾向
漢語竹類熟語是指含有竹子或竹筍、竹節、竹制品等與竹有關的事物形象的漢語熟語,這類熟語數量龐大,種類眾多,情感色彩豐富,既有典故厚重的成語,也有口語化的歇后語、慣用語,還有與竹子的生長、種植相關的農諺,它們背后體現出的是一番別樣的熟語竹文化特色。
一、熟語中的竹
1.竹子 竹類熟語對竹子進行了多角度的描繪,這些熟語體現出了許多竹子的自然特征。
竹質脆,為木質結構。成語“勢如破竹”“破竹之勢”指情勢像劈裂竹子一樣(暢通無阻),比喻節節順利,毫無阻礙;“刀過竹解”指只要刀子一劃下去竹子就被劃開了,形容事情順利解決。這三個關于劈開竹子的成語都有“順利”之義。竹子莖為木質,空心易裂,因此在劈竹子時,頭上幾節劈開以后,下面各節順著刀勢就分開了,不受阻礙。
竹內部中空。成語“竹柏異心”意思是竹子和柏樹的中心部分材質不同,竹子內部是空心的,而柏樹內部是實心的,本詞比喻人的志向不合或表象不同;“竹要空心,人要實心”指竹子是空心的,但人不能像竹子一樣空心,而要以實心真心實意待人;“虛心竹有低頭葉”意思是空心的竹子有向下垂的葉子,以竹的自然形態勸誡人要虛心。這幾個熟語都提到了竹子“空心”這一特征,竹子內部是中空的,這一特征在熟語中常被用來比喻人性格謙遜或內心空虛。
竹莖堅硬筆直。“冷鐵難打,老竹難彎”意思是鐵在冷卻以后就難以打成鐵器,竹子老了以后很難彎曲。“竹竿子探淺深——一捅到底”“竹筒子脾氣——不會轉彎”,竹竿和竹筒都由竹莖做成,竹莖筆直沒有彎曲,因此竹筒和竹竿也是沒有彎曲之處的,所以用竹竿探深淺只能一捅到底,像竹筒一樣直來直去的脾氣也是不善變通的。
竹生竹節。“竹破見節”意思是只有把竹子劈開后才能看到里面是一節一節的,用來比喻只有到了艱難困苦的境地乃至生死關頭,才能顯示出一個人堅強的骨氣和高尚的節操;“竹貴有節,人貴有志”將人有志氣和竹有竹節放在一起類比。熟語中所提到的“節”指“竹節”,是竹子各段之間相連突出的部位,竹子被竹節分段隔開。竹節常被與中國古代社會禮樂制度中的“節”,即“節操”“守節”“氣節”聯系起來。
在熟語之中有這么多表現竹子形態、特質的熟語,與我國悠久的種竹、用竹、賞竹的歷史傳統是分不開的。我國竹類資源豐富,在幾千年的歷史發展長河中,竹子與人們的生活息息相關,蘇東坡有云:“食者竹筍,庇者竹瓦,載者竹筏,炊者竹薪,衣者竹皮,書者竹紙,履者竹鞋,真可謂不可一日無此君也”,精當地概括出了竹在古代中國人民生產生活中的重要作用。也正因為如此,漢語中才會產生這么多從不同角度描繪竹的熟語。
竹類熟語中還存在著大量與竹子的種植、生長有關的農諺。“春天是筍,秋天是竹”,我國的散生竹類大部分是春季出筍,秋季就基本進入成熟期了,入冬前新竹已充分木質化,對干旱和寒冷等不良氣候條件就有了較強的適應能力;“今年栽竹,明年吃筍”,竹子生長期很短,成熟后的竹子在來年基本就可以發芽長出竹筍,竹筍可供人食用。“竹子是個寶,一身用的了”是說竹子的利用率很高,每一部分都能為人所用,其中最大的功用就是其藥用價值。據《本草綱目》記載,竹葉味苦、大寒、無毒,主治口瘡、目痛、失眠、中風等病癥;竹根有清熱除煩之功效;竹筍營養豐富,作為藥膳資源在我國有悠久的歷史;將竹莖劈開用火烤,兩端會滴下竹的汁液,稱為“竹瀝”,主治中風、胸熱,可以消渴。數量眾多的與竹的種植有關的諺語背后反映出的是我國發達的農業文明,這些諺語泛著濃郁的鄉土氣息,反映了竹在人們生產生活中的作用和社會普及度,富有經驗性、哲理性、諷喻性、訓誡性,在民間有著強大的生命力和影響力。
2.竹筍 “竹筍出土——節節高”“地里的竹筍——有股鉆勁”這幾個歇后語都描繪了竹筍生長時不斷向上,充滿生命力的樣貌。竹筍,是從竹子的根狀莖上發出的幼嫩的發育芽,我國的散生竹類一般在春季出筍,叢生竹一般在夏秋季出筍,筍的生長速度很快,竹筍十天之內為筍,而十天之后就成竹了。竹筍生長的特點就是一節一節向上長,人們借此特點用竹筍比喻步步高升,向上發展。
“雨后春筍”指春天下雨后,竹筍一下子就長出來很多。竹子喜濕,生長過程對水分要求很高,特別在春季出筍時更是如此。當春季下完雨后,筍會加速生長,竹筍會大批的破土而出。這一成語用來比喻新事物迅速大量地涌現出來。筍是竹的幼芽,因此常被用來比喻新生的事物。“墻角下的竹筍——嘴尖”“竹筍套牛角——合適”則是利用了竹筍的形態特征——竹筍下部寬頂部尖,呈圓錐狀,似牛角。“吃竹筍——剝一節吃一節”“剛冒尖的竹筍——嫩著呢”,說的是將竹筍作為食物。竹筍是中國的傳統佳肴,味香質脆。《詩經》中就有“加豆之實,筍菹魚醢”的詩句,說明了中國人食用竹筍已有兩千五百年以至三千年的歷史。
帶有竹筍形象的熟語的文化含義與描寫竹子形象的熟語的文化含義是有所不同的,這很好地豐富了竹類熟語的文化內涵。
3.絲竹 用于形容“各種聲音”的成語“金石絲竹”,“金”指金屬制的樂器,“石”指石制的磬,“絲”指弦類樂器,“竹”指管類樂器。成語“品竹彈絲”“調絲品竹”指吹彈樂器,“豪竹哀絲”指管弦樂。在這類熟語中出現的“竹”是指用竹子制成的管類樂器,如笛、簫、笙、竽等。后來,人們習慣以“絲竹”代指樂器或音樂。
竹制樂器雖然據傳在夏代以前已經出現,但真正定型并成為樂器的重要一族,卻是在商周兩朝,尤其是周代。周人根據制作材料的不同把樂器分為八類“八音”,竹制樂器為“八音”之一。在《詩經》詠及的六種吹奏樂器中,有五種由竹制成,即簫、管、龠、笙、篪。在“八音”之中,“竹”雖居于末位,但卻比“石”生命力長久,比“金”“革”“木”“匏”種類豐富,有著強大的生命力,與
“絲”一起成為了中國傳統民族樂器的主要組成部分。
4.竹簡 成語“罄竹難書”意思是把竹簡都用光了也很難寫完(罪狀),“竹罄南山”形容罪行多得寫不完,其中“竹”是指古時用來寫字的載體——竹簡。
早在中華文化的發軔時期——商朝末年周朝初年,竹即開始被制為中華民族的書寫材料——竹簡。至春秋時期,竹簡成為了中華民族的主要書寫材料。
竹簡和絲竹作為傳播文化的載體是使“竹”從普通器物上升到“文化標志”的重要契機,這也是竹文化和其他普通器物文化的分化點,也是竹熟語與其他器物熟語的重要區別所在,即“雅俗共存”的局面。
二、不同情感傾向的竹類熟語
“竹筍出土——節節高”贊揚了竹子“不懈上進”的品格,但是諺語“竹子越高,彎腰越低”,提出了這一特性的反面之處,流露出的是對不斷向高處進發的質疑和適得其反之意。竹子內部中空的特征在“竹要空心,人要實心”這一類熟語中被賦予了“虛心謙遜”的品格,但“竹竿雖長,肚里無囊”即竹竿雖然很長但是腹內中空無物,比喻外表好看沒有內容,也比喻任何事物都有它的長處,也有它的短處。
“竹子開花,餓死農家”“竹子開了花,不死要搬家”這幾條諺語都圍繞“竹子開花”這一主題,雖然結果不同,但都流露出一種不祥之兆的意味。這是因為,大部分的竹子平時是不開花的,竹子一旦開花就意味著整片竹林要瀕臨死亡,因此才會有竹子開花后會“餓死農家”的說法,竹農們就把這種現象與人間災禍聯系起
來,就引申出了“竹子開花,改朝換代”這樣將自然現象與人類社會相聯系的說法。
從以上示例中可以發現,竹類熟語中竹的形象大部分是正面積極的,但也存在消極的因素,這是十分難能可貴的,是竹類熟語體現出的竹文化與傳統竹文化相比的獨特之處。竹在很早之前就進入了文人墨客的視野,在文人墨客的筆下,竹是剛直有節、謙謙君子、堅忍不拔的象征,無一例外展現出的是高貴的君子形象,他們筆下的竹仿佛不食人間煙火,始終作為美好道德的化身。而熟語具有大眾性、口傳性、世俗性,它更接近人民的生活,因而在熟語中的竹的形象更貼近人民生活,也更符合客觀實際。
文人寫竹繪竹,是在抒寫自己心中的理想,因此他們筆下的竹雖然美好但卻過于完美。勞動人民根據自己的生產生活經驗對竹做出自己的判斷,既有對竹優點的稱贊,也有對其缺點的批判,這種樸素唯物的辯證法使熟語中的竹形象比文藝作品中的竹形象更鮮明,也更能引起廣大民眾的共鳴,關于竹的熟語也因此代代流傳,并在不同的歷史時期都能得以擴充與完善。
竹類熟語或雅或俗,既有與傳統文人竹文化相通的一面,又有著有別于正統竹文化的多樣性和靈活性。對竹文化熟語進行研究,對于研究我國的熟語文化和竹文化的多樣性和豐富性都是十分有價值的。
參考文獻:
[1] 莫彭齡.漢語成語與漢文化[M].南京.江蘇教育出版社,2001:75-78.
[2] 何明.中國竹文化小史[J].尋根,1999(2):13-16.
[3] 鄭潔.竹詞語及其修辭文化闡釋[D].福建師范大學,2008.
[4] 李世東,顏容.中國竹文化若干基本問題研究[J].北京林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7,6(1):6-10.
基金項目:本文系內蒙古大學校級大學生創新創業訓練計劃資助項目(項目編號:201404057)
作 者:張 丹,內蒙古大學文學與新聞傳播學院2012級對外漢語專業在讀本科生。
指導教師:王 楓,內蒙古大學文學與新聞傳播學院副教授。
編 輯:郭子君 E-mail:guozijun0823@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