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動物和人類的密切關系,決定了動物詞具有豐富的文化內(nèi)涵,本文通過對英漢兩種語言中動物詞意義的分析,對英漢動物詞不同的文化內(nèi)涵進行比較。
關鍵詞:動物詞 文化內(nèi)涵 比較分析
在漫長的人類社會發(fā)展進程中,動物不僅為人類的生存發(fā)展提供了豐富的物質(zhì)生活幫助,而且在和人類的長期共存中,產(chǎn)生了豐富的文化內(nèi)涵,從早期的動物崇拜到今天的動物保護,都顯示出人類和動物的密不可分,而文學作品中對動物大量的形象表述,又使動物這種形象的文化內(nèi)涵不斷升華、不斷豐富。但是,由于生活環(huán)境、宗教信仰、價值觀念等因素的影響,不同區(qū)域、不同民族的語言中,對動物文化內(nèi)涵的表述往往有極特殊的含義。本文通過英漢兩種語言中一些動物詞的分析,來認識英漢動物詞不同的文化內(nèi)涵。
一、人類共同的心理活動特征使得不同的動物詞具有相同的意義
對大自然的熱愛,對動物共同的情感特征,決定了英漢語言中動物詞相同的文化含義。馬克思和恩格斯對人的這種特點,曾作過生動的描述:“在大自然的懷抱中,資產(chǎn)階級的鎖鏈脫去了,瑪麗花可以自由地表露自己固有的天性,因此她流露出如此蓬勃的生趣、如此豐富的感受以及對大自然的如此合乎人性的欣喜若狂……”{1}人類對植物如此,對動物也同樣具有這樣的心理特征。如漢語中的“牛”與英語中的“horse”一詞,雖然字面意義不同,但英漢兩個民族卻能由此產(chǎn)生共同的聯(lián)想。例如,中國人說“吹牛”,英美人說as strong as a horse;中國人形容一個人固執(zhí)時說他“犟得像頭牛”,英美人形容為as stubborn as a mule;中國人說“牛不喝水強按頭”,英美人說You can pull a horse to a river, but you can not make him drink;漢語中任勞任怨工作的人被稱為“老黃牛”,英美人卻說work like a willing horse。
英語中“l(fā)ion”是百獸之王,是“勇敢、兇猛、威嚴”的象征。12世紀后期英王查理一世因勇武大膽而被譽為the LionHeart。英國人以“l(fā)ion”作為自己國家的象征。The British Lion 就是指英國。英語中有許多與“l(fā)ion”有關的習
語,如play oneself in the lion’s mouth(置身虎穴);come in like a lion and go out like a lamb(虎頭蛇尾);like a key in a lion behind(狐假虎威),譯成漢語時,lion習慣用上“虎”代替,因為中國人認為“老虎”是百獸之王,用“虎”來表示勇敢、兇猛、威嚴。如:虎將、虎老雄心在、虎視眈眈、放虎歸山、猛虎下山等。
此外,形容人“膽小”,我們立刻會想到漢語中的“膽小如鼠”。中國人常用鼠來形容膽子小,而英語中用rabbit,chicken, pigeon來類比,如as timid as a rabbit, chicken-hearted or pigeon-hearted。形容一個人“蠢笨”,漢語中常用“豬”來指代,如蠢豬、笨得像頭豬等;而英語中卻用ass, bird來表達這個意思,如:make an ass of oneself, bird brain。形容“虛偽和偽善”漢語常用“貓哭耗子”,而英語中相似的表達是shed crocodile tears(鱷魚的眼淚)。
二、共同的生活環(huán)境使得英漢語言賦予動物詞相同的文化內(nèi)涵
一般來說,人類生存和發(fā)展都面臨共同的生活環(huán)境,如與人類生活密切相關的空氣、水源、土地、野生動植物等,人類在這些共同的生活環(huán)境中,往往產(chǎn)生共同的感受,如人們面對美的事物,“我們無私地愛美,我們欣賞它,喜歡它,如同喜歡我們親愛的人一樣。”{2}這就使得不同語言中的動物詞具有相同的含義。例如:He’s as sly as a fox. He’s foxy. You’ve got to watch him.(他狡猾地像個狐貍。他很狡猾。對他你可要當心點兒。)
You ass! You stupid ass! How could you do a thing like that?!(你這頭驢!你這頭蠢驢!怎么會干出那種事
兒來?!)
He doesn’t have an idea of his own. He just parrots what other people say.(他沒有自己的觀點,只會鸚鵡
學舌。)
The Children were as busy as bees, making preparations for the festival.(孩子們準備過節(jié)忙得像蜜蜂一樣。)
中國人對上述動物的聯(lián)想同美國人、英國人、加拿大人一樣。實際上,在漢語中也有“蠢驢”“鸚鵡學舌”“像狐貍一樣狡猾”等說法。
同樣,漢語中的牛與英文中的bull或ox,漢語中的馬與英文中的horse(或stallion/mare)在聯(lián)想意義上也會產(chǎn)生共鳴。在英漢兩種語言中,牛(bull)有“牛皮”“胡說八道的廢話”的聯(lián)想意義。我們在日常生活中常說:“王科長的施政演說從頭到尾都是牛皮”,在英文中也有類似的說法:We can see through all that bull.(我們能識破那套胡謅)He is full of bull. (他是個牛皮大王)。英漢兩個民族都由牛聯(lián)想到倔強,中國人稱之為“牛脾氣”,英美人說成bullish或bull-headed,他們還由牛的眼睛想到人的大鼓眼,中國人形容為“牛眼”,英美人說成ox-eye 或ox-eyed。此外,牛在英漢兩種文化中還象征著勇敢,漢語中說“初生牛犢不怕虎”,英語中有take the bull by the horns,來形容一個人大膽而果斷地處理困難局面。
至于馬(horse),在英漢兩種文化中都有“善良”“錯誤”的聯(lián)想意義。漢語中人們常說:“人善被人欺馬善被人騎”,英文中也有對應的說法,即All lay loads on a willing horse;英語中有句諺語:It is a good horse that never stumbles, and a good wife that never grumbles, 相當于漢語成語“老馬失蹄”或“老馬也有失蹄的時候”。
三、不同的地域文化背景使同一動物詞的意義出現(xiàn)較大差異
不同的地域,具有不同的文化特點,這就必然造成英漢語言中動物詞較大的文化差異。在英漢語言中,“狗”的基本意義是一致的。狗自被馴化以來,一直是人類生活中的忠實伴侶,生產(chǎn)中的好幫手。看家護院、放牧狩獵、承歡膝下,乃至刑偵破案無不盡職盡責。但受民族文化影響,其文化內(nèi)涵意義卻差異甚大。狗在英語中大多數(shù)場合是褒義詞,可用來形容值得同情信賴的人,如help a lame dog over a stile.(助人渡過難關)a lucky dog (幸運兒)an old dog.(老手)Love me, Love my dog(愛屋及烏)Every dog has its day.(凡人皆有得意日)。很顯然,這些說法反映了英國人的文化心理,他們視狗為可愛的同伴,人類最好的朋友,如as faithful as a dog 就是用來形容人的忠誠。而在漢文化中,帶有狗字的詞語明顯具有貶義色彩。狗對主人太過忠順,便被斥為奴性,忠義之犬被罵為“狗奴才”“走狗”;狗倘若略示個性,對主人的意志稍有違逆,又被斥為“狗膽包天”“狗急跳墻”“狼心狗肺”;掙脫了主人虐待,亡命天涯,還不免被人譏諷為“喪家之犬”。
在中國古代,“龍”作為中華民族文化的象征,在中國漫長的封建社會里具有至高無上的地位,從龍的形象看,龍是以蛇身為主體,“接受了獸類的四腳,馬的毛、鬣的腳、狗的爪、魚的鱗和須”形成的。(聞一多《伏羲考》)再如“鳳”,《說文》載:鳳,神鳥也。天老曰:鴻前麟后,蛇頸魚尾,鸛顙鴛思,龍文龜背,燕頷雞喙,五色備舉,出于東方君子之國……” “鳳”自古被漢民族視為富貴吉祥的神鳥。古人認為,如果世界上出現(xiàn)鳳凰,則“時代呈祥”。鳳被譽為百鳥之王,民間有“百鳥朝鳳”的樂曲和剪紙藝術。“龍”和“鳳”在象征意義上的一致性還使得這兩個字經(jīng)常同時出現(xiàn),所謂“龍飛鳳舞”“龍鳳呈祥”。中國人對自己的子女“望子成龍”“望女成鳳”。可是在西方文化中,dragon指的是一種怪物,是邪惡的象征,喻指“兇猛殘暴的人”。這種“可怕的怪物”與中國人乃至東方人的心目中的“龍”所附帶的文化內(nèi)涵是迥然不同的。這也許就是“龍”沒有入選2008奧運會吉祥物的原因之一吧。而在西方神話中,phoenix(鳳)與復活、再生有關,根據(jù)希臘傳說,鳳能活許多年(有一種說法是五百年)。在這一時期結(jié)束時,鳳筑一巢,唱支挽歌,拍著翅膀扇起火來,把巢燒掉,鳳燒成灰燼,灰燼中又飛出一只新鳳。因此,當一個城鎮(zhèn)、一個場所或某團體的主要建筑物失火或因其他原因而毀壞時,好心人會祝愿它“像傳說中的鳳凰那樣,以嶄新的面貌從廢墟中升起”。
在中國文化中,鶴被視為神仙的坐騎之鳥,又稱“仙鶴”。由于神仙皆長生不老,其坐騎之鶴當然便成了長壽的象征。因此父母常常給孩子起名為“鶴年”“鶴齡”,說明他們希望孩子長大成人,長命百歲。鶴常與象征堅定長壽的松樹聯(lián)系在一起。繪畫和圖案常以松鶴為題材,并以“松鶴延年”題詞。上年歲的人在過生日的時候,喜歡收到人們贈送的畫有松鶴圖案的禮物。但對西方人來說,鶴不會引起這種聯(lián)想。如果有的話,很可能是“起重機”,因為在英語中,“起重機”和“鶴”是同形同音異義詞。
中國生產(chǎn)的“山羊”牌鬧鐘質(zhì)量好,暢銷國際市場。可是在英國卻無人問津,原因就在于商標用的詞語上。在中國“山羊”可代表博學之人,而希臘神話中好色淫亂的“森林之神”卻是長著山羊腿的怪物,goat在英語中含有“色鬼”,代表淫蕩邪惡,可以想象“山羊牌鬧鐘”如果以直譯的名稱出口到英國會受到什么樣的冷遇。類似的還有我國著名的“白象”牌電池,因為white elephant 在英語中表示“累贅而無價值的東西”。據(jù)傳說,在古代外國,白象都是國王的財產(chǎn)。國王一般都把它們送給失寵的官員,那位官員必須供養(yǎng)白象,很快就會破產(chǎn)。因此白象被用來指花了很多錢但沒有任何用途的東西,一種沒有用,但又無法輕易拋棄的財產(chǎn)。由此可知,英語國家的人恐怕不會買牌子為White Elephant 的電池,因為消費者不愿買“沒有用反而累贅的東西”。
四、文化的差異使得同一動物詞產(chǎn)生不同的文化內(nèi)涵
因為英美地區(qū)有很多與牛有關的文化活動,因而英美人看見牛,就會想起英國人的綽號約翰牛(John Bull)、古老的西班牙斗牛習俗(bull-fighting)、美國的牛仔片(cowboy films)、牛仔帽(cowboy hat)以及美國職業(yè)男籃芝加哥公牛隊(the Chicago Bull)等等。在中國文化中,“牛”這個動物詞就沒有這樣的含義。漢語中由牛聯(lián)想到的,如“殺雞焉用牛刀”比喻辦小事用不著花大力氣;“寧為雞首,不為牛后”比喻寧愿在小地方為主,也不愿在大地方由人支配;“牛郎織女”比喻分居的夫妻。還有許多關于牛的成語,如九牛一毛、庖丁解牛、孺子牛等。再如“貓”(cat)在英語民族文化中是一種有著豐富喻義形象的動物,如“rain cats and dogs”(大雨傾盆)。中國人則由于文化差異難于理解。英語中還有很多與貓有關的習語,如:bell the cat(為別人冒險),let the cat out of the bag(泄露機密),a cat in the pan (叛徒)等等。而漢語中很少有與貓有關的類似表達法。
蠶(silkworm)產(chǎn)于中國,吐出的絲所織成的絲織品深受外國人的喜愛。“絲綢之路”早就聞名于世,中國的蠶文化源遠流長。“春蠶到死絲方盡,蠟炬成灰淚始干”,這句詩高度頌揚了蠶的奉獻精神,蠶的這一特定的文化內(nèi)涵深深地刻印在中國人的心里,打上了不可磨滅的文化烙印。可silkworm 在英國人眼里充其量只不過是一只小蟲,兩者之間的文化差異可想而知。
通過對比發(fā)現(xiàn),動物詞在英漢兩種語言中形成了許多相通或相異的意義,產(chǎn)生這些異同的原因在于兩種語言受中西方兩種不同文化、不同社會環(huán)境及社會活動的影響。中國人在長期的實踐活動中,對自然的態(tài)度,“往往傾向于突破有限的物象,追求一種玄遠、玄妙的境界”{3}。但是,從根本上說,“人(和動物一樣)靠無機界生活,而人和動物相比越有普遍性,人賴以生活的無機界的范圍就越廣闊。從理論領域來說,植物、動物、石頭、空氣、光等等,一方面作為自然科學的對象,一方面作為藝術的對象,都是人的意識的一部分……從實踐領域說來,這些東西也是人的生活和人的活動的一部分。”{4}既說明了人類早期和動物的關系,也說明了人類通過社會實踐活動,和動物逐漸建立起的和諧的生存關系,給動物詞打上了深深的文化印記,動物詞也因此具有豐富的文化內(nèi)涵。任何一種語言中的動物詞都不僅僅是動物形象的符號代表,要想真正掌握這些詞匯就必須在了解民族文化及民族的心理特征等方面上下功夫,深入地了解漢英兩個民族文化傳統(tǒng)和風俗習慣,研究其文化差異,只有這樣,才能正確理解詞語的文化內(nèi)涵,才能在跨文化語言交際中減少失誤,實現(xiàn)真正的交流與溝通。
{1} 馬克思:《神圣家族》,選自《馬克思恩格斯全集》,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第217頁。
{2} [俄]車爾尼雪夫斯基:《生活與美學》,人民文學出版社 1962年版,第11頁。
{3} 葉朗:《中國美學史大綱》,上海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第189頁。
{4} 馬克思:《1844年經(jīng)濟學哲學手稿》,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第52頁。
作 者:馬 青,許昌職業(yè)技術學院藝術系助教,研究方向:英語。
編 輯:水 涓 E-mail:shuijuan3936@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