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生》,賈平凹著,人民文學出版社2014年9月第一版
這部作品的故事時間跨度長達百年,從二十世紀初直到當下。書中的山川風物、父老鄉親、鄉村在大時代變遷中的劇變,都是作者從小到大親歷或見聞的,這些積淀曾催生出他很多優秀的小說作品,“能想的能講的已差不多都寫在了我以往的書里,而不愿想不愿講的,到我年齡花甲了,卻怎能不想不講?。?!”這是作者在《后記》中自言寫作此書的初衷,也可視為讀者解讀這部中國百年鄉村歷史畫卷的一把鑰匙。
《瞻對:終于融化的鐵疙瘩》,阿來著,四川文藝出版社2014年1月第一版
文明進程中的藏地傳奇、漢藏文化的沖突融匯、中央政府對邊疆地區的治理、外國勢力對中國邊疆的覬覦插手——這一切在阿來從容內斂的描述中給人以無盡的回味與感慨。它再一次表明,人類的精神創造豐富無邊,遠非那些既有的概念所能籠罩。阿來嚴謹準確的史實考察與寫作、沉靜內斂的文字傳達為自己的文學生涯別開生面,也為當代文學的寫作開辟了一方新的天地。
《從莫斯科到佩圖什基》,[俄羅斯]韋涅季克特·葉羅費耶夫著,張冰譯,漓江出版社2014年9月第一版
該書被譽為俄羅斯后現代小說開山之作,作者葉羅費耶夫被譽為20世紀俄羅斯天才作家,他在這部小說中以典型的后現代手法,辛辣而巧妙地展現了俄國知識分子百年心靈變異史以及當時蘇聯的社會現實。小說主人公是與作者同名的醉鬼葉羅費耶夫,全書即是假托的傳記長詩,采用狂歡化的敘事手法,以戲謔、反諷的方式反映了當時俄羅斯知識分子扭曲、荒誕、反常的人生境況。
《空巢》,薛憶溈著,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14年7月第一版
《空巢》借助一個遭受電信詐騙的女人的“一天”,間接呈現她“異化”和“扭曲”的一生。薛憶溈有意在文本中不厭其煩地使用母親“這一代中國人”所熟知的政治語言和權力話語。這是對母親“這一代中國人”篤信的宏大敘事話語的解構和反諷,實際上,薛憶溈隱約想要透露的,是他對時代、對歷史、對革命、對政治的質疑。(林培源)
《飄窗》,劉心武著,漓江出版社2014年5月第一版
小說橫掃了社會眾生相,這是一部接地氣的作品,包羅社會萬象,同時也是一次激活寫實主義的嘗試?!讹h窗》的深刻性在于,解構了廟堂和江湖二元對立的說法。小說最后,被薛去疾感化了的黑社會龐奇發現薛去疾也墮落之后,失望地將槍指向薛去疾。這是啟蒙的困境更是啟蒙的悲劇。劉心武寫出了筆下人物的生存困境,同時也隱射出一個始終在所有人背后的角色,即資本。
《親愛的生活》,[加拿大]艾麗絲·門羅著,姚媛譯,北京十月文藝出版社2014年5月第一版
書中包含的14部短篇小說中,門羅依舊以其熟悉的小鎮為背景,對生活在鎮上的普通人的日常生活、情感、命運細微起伏進行刻畫與講述,對于人物內心世界與情感枝節的描寫愈發細膩。書中作品充滿了門羅擅長的不露聲色的敏銳與對平淡生活中某些不可預測因素的含蓄情緒。書中以“終曲”單元呈現的4個短篇小說帶有自傳性質,甚至觸及其童年與成長的部分。
《日頭》,關仁山著,人民文學出版社2014年8月第一版
關于現代農業、城鎮化等現實的描寫對作家來說一直是個挑戰,《日頭》中描寫的農村,體現了作家對于農村問題認知的深入,較為完美地實現了現實題材的藝術表達,也是中國傳統文化與西方魔幻現實主義的雙重結合?!度疹^》中文革紅衛兵焚燒魁星閣、城鎮化拆遷等傳奇而熱鬧的事件背后,是城市文化對鄉村文化的殖民,是鄉村文明崩潰的現實。
《三個三重奏》,寧肯著,北京十月文藝出版社2014年10月第一版
《三個三重奏》是一次大膽的形式主義創新。他以第一人稱,以“三重奏”形式講述了三個故事。小說中的“注釋”承擔了新的敘事功能和話語功能,因而構成新的虛構空間,這使《三個三重奏》變得立體且具有透視性。寧肯以詩性的語言營造出特殊的語境,仿佛有一種神秘的力量推動著閱讀。小說的意象豐富,對于愛與救贖、權力和欲望的解剖,入木三分,有很多哲學意味的反思。
《提堂》,[英]希拉里·曼特爾著,劉國枝等譯,上海譯文出版社2014年7月第一版
英國女作家希拉里·曼特爾此前憑反映16世紀英國都鐸王朝宮廷斗爭的《狼廳》奪得2009年布克獎,《提堂》是《狼廳》續集,斬獲2012年布克獎,繼續刻畫英國國王亨利八世時代的歷史人物與皇室爭斗。作者將女性的細膩、敏感和歷史題材的宏大、厚重結合得恰到好處,小說對歷史感的把握,對情節遞進扣人心弦的設計,對人物內心世界的微妙變化與人性的發掘,都顯示出作者成熟的功力。
《我的名字叫王村》,范小青著,作家出版社2014年8月第一版
《我的名字叫王村》既是荒誕的又是真實的,似是而非的邏輯前后的悖論存在于小說,以范小青獨有的形式展示出來。她筆下的世界,是我們目光不能及的世界,是夸張變形又似曾相識的事件,而這些事件背后,是中國社會變革中隱含的一系列問題。所有這些問題讓我們掩卷思考的時候,是范小青作為小說家最大的貢獻。
《吾血吾土》,范穩著,北京十月文藝出版社2014年10月第一版
范穩筆下的抗戰不是寫簡單的攻城掠地,而是寫精神和文化的堅守。小說以一個遠征軍老兵的命運為線索,時間跨越了從上世紀30年代末期以來的半個多世紀。范穩以大量的史料和田野調查為基礎,以文學的形式和飽含激情的筆墨試圖還原一段真實的歷史,并呈現出那些被遺忘在歷史縫隙里的民族英雄形象,以重塑我們對歷史以及民族共同體的想象、記憶和思考,《吾血吾土》也因此而厚重。
《耶路撒冷》,徐則臣著,北京十月文藝出版社2014年3月第一版
“耶路撒冷”在小說中代表著靈魂的懺悔和救贖,表達了作者精神的某種向往。徐則臣以一個“誠實的生活者”的態度,冷靜縝密地記錄了這一代人所面對的問題。小說試圖全景式地梳理和表達70后一代人的生存困境,以及對于父輩的反思和審視。徐則臣的語言細膩而幽默,充分張力,《耶路撒冷》很厚重,同時很耐讀。不僅有大起大落的情節推進,同時因作者豐富的知識背景使作品顯現出不同尋常的氣象。
《陣痛》,張翎著,作家出版社2014年3月第一版
“女人在災難的廢墟上,從昨日走到今日,從故土走到他鄉,卻始終沒能走出世道這只手的掌控?!边@是張翎在《陣痛》“創作手記”中的話,這部講述三代中國女性人生起伏的長篇小說印證了這句話中的宿命意味。張翎重點刻畫了三位處于不同年代、身份境遇迥異的女性(也是母親)?!瓣囃础辈恢皇撬齻兯亟浀纳硇耐闯?,還蘊涵著作者對大時代背景下個體命運隨之顛沛動蕩的同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