風輕輕地吹過草叢,“沙沙”的聲音漾在我的心中,像一首快樂的歌,牽引出我心中的回憶。
還記得,那是兒時的一個秋天。經過幾天的細雨輕灑,田地里的泥土早已濕潤而松軟,正是挖番薯的好時機。一天早上,爺爺扛著鋤頭,拎著籃子,一看就是下田挖番薯的架勢。我見了頓時興致大起,趕緊喊道:“爺爺,爺爺,我也要去!”
我跟著爺爺走到農田,只見那一行一行的番薯藤蔓交錯地長著,密密地鋪滿了菜畦,連畦與畦之間的小溝都被它們綠油油的葉子占據了。在陽光的輕撫下,它們仿佛在唱著:“快開鋤吧!我們已經長了許許多多肥碩的番薯啦!”只見爺爺一個大跨步,先是安穩地踩在了空地上,用手抓住一把藤蔓,把它們反掀到另一邊。藤蔓的根部隱約露出點紅色,仿佛那一個個大番薯正躍躍欲試地想要蹦出來。我看著勃然激動,一個跳躍,安穩地踩在空地上,學著爺爺的樣子,也把藤蔓反掀起來,拖到了一旁。我們越干越起勁,三下五除二,就把藤蔓們都翻了個身。
爺爺捶捶腰,笑著對我說:“囡囡長大了。”我也笑了,仿佛在他眼里看到了自己漸漸長大的模樣。爺爺慈祥的笑意溢開去,與燦爛的陽光碰撞在一起,激起一層層快樂的漣漪。
我拿起鋤頭,興奮地遞給爺爺。爺爺接過去,醞釀了一下力道,先在左邊深挖了幾下,我看到有番薯調皮地露出了胖嘟嘟的身子;又在右邊深挖了幾鋤,然后用力把鋤頭一提,一串番薯就笑嘻嘻地露出了地面。我心花怒放地接過番薯,那些沉甸甸的家伙使我的手臂猝不及防地往下一沉,這一串該有多少斤啊!
爺爺繼續挖著,每次似乎都與番薯約好似的,挖幾鋤總會有番薯應聲而出。見爺爺挖得起勁,我也躍躍欲試。我拿著鋤頭,學著爺爺的樣子,先吸口氣醞釀醞釀,在左前方挖了幾下,有番薯露出來了。接著我又在右前方挖了幾下,最后一提,可能是力氣不夠吧,只提了一半,另一半卻留在了土里。我羞愧地低下了頭,把鋤頭還給了爺爺。
看著爺爺辛勤勞作的樣子,我終于忍不住說:“爺爺,再讓我試試好不好?”爺爺慈愛地看看我,笑著把鋤頭遞過來,捶著腰,感嘆著“老嘍”,然后坐到一旁笑瞇瞇地看著我,還不時地給我指點幾句。
我學著爺爺的樣子用心地挖著,失敗了幾次后,竟然也能挖得像模像樣了。雖然額頭上已不知不覺爬滿了汗珠,手掌上也已被磨得生疼,但我的心中卻充滿了快樂。這份快樂與輕風、陽光應和著,如一支暖人的歌,拂過我的眉梢、眼角,也飄入爺爺滄桑的眼神里……
【作者感言】
爺爺對我的教導,我在挖番薯的過程中得到的生活啟示,每一個瞬間、每一個細節都印在我腦海中,提筆就成了一篇文章。這段經歷令我終身難忘,那是否也勾起了你的童年回憶呢?
【同窗視點】
全文以倒敘手法行文,將作者兒時挖番薯的全過程,包括每一個步驟都寫得非常清楚。這一點值得我們借鑒。這讓我也不由得想起了兒時與爸爸媽媽下地勞動的情景,想想那時,自己干得還挺帶勁兒的。
——勇 勇
【教師點評】
此文讀來很美:一老一少一起挖番薯展示了勞動美,一老一少互相體諒展現了人情美,一字一句中流動著真情美,讀來句句皆情,處處是美。文中,信筆拈來的比喻擬人,樸實自然的語言文字,都生動形象地展現出溫馨快樂的勞動場景。此外,文章開頭的自然環境描寫,更是將“我”愉悅的心情展露無遺,讀后令人回味。
【王超燕/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