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今人們已普遍認同,世界經濟重心正在東移。按美元衡量,在從20世紀最后25年至本世紀的十幾年里,“西方”國家在全球GDP中所占份額下降逾10%。在經過購買力差異調整后,按照購買力平價美元計算,新興市場經濟體的貢獻則提高了很多。總體而言,新興市場國家(大多來自東方)占全球GDP的份額在2008年突破了50%大關。目前占到全球GDP的58%。
近年來,上述經濟重心東移的跡象似乎不斷強化,迪拜機場超越倫敦希斯羅機場,成為全球運送國際游客最繁忙的機場。新興市場經濟體的增長率一直高于主要發達經濟體,平均領先約4個百分點。最近幾年,70%的全球新增增長毫不意外地來自新興市場經濟體。2010年至2012年期間,僅中國就貢獻了35%至40%的全球增長。
對于新興市場2015年的經濟表現,人們的看法大不相同。全球大多數國家的經濟增長正在放緩。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向下修正了大多數主要經濟體(美國和印度除外)的增長前景。在4個著名的“ 金磚國家”(BRIC)經濟體當中,有3個國家面臨著經濟放緩,巴西和俄羅斯甚至面臨衰退前景。日本也是如此。歐元區2015年的增長率可能僅為1%,而且其巨額主權債務問題迄今仍未解決。中國最近季度的增長率創下20多年來的最低水平。鑒于中國目前的經濟規模是20年前的6倍,單單從基數效應來說,增長放緩在一定程度上就難以避免。導致中國經濟放緩的其他原因還包括出口作為主要經濟增長引擎的“減速”,以及增長模式從投資轉向消費驅動的經濟再平衡挑戰。在中國,有人提出,應該將低成本的勞動密集型制造業活動轉移到其他亞洲國家。
印度風景獨好
在這樣一個前景陰郁且充滿不確定性的世界里,印度當前的形勢簡直令人嫉妒。
油價下跌是天降橫財
全球油價大幅下跌對印度來說可謂天降橫財,因為該國近70%的原油需求來自進口。這種下跌對印度經濟有三重好處。
首先,它降低了提供原油補貼的財政負擔。這可能相當于GDP的0.5%-1%。財政緊張的印度政府當然非常歡迎油價下跌,這樣可以省出一大筆錢投入國內的基礎設施建設。
其次,油價下跌讓進口成本下降了700億至900億美元,一定程度上緩解了盧比匯率和經常賬戶的壓力。印度是少數幾個經常賬戶長期赤字的大型新興市場經濟體之一,要靠資本流入來彌補赤字。那些填補資金缺口的資本流入,本身就代表著外國投資者(或銀行)對印度的信任票。但政府不可能讓經常賬戶赤字過度增加,因此油價下跌有助于緩解赤字壓力。印度經常賬戶赤字可能在2015年轉為盈余。
第三個好處是,油價下跌將導致國內通脹下降,因為其影響滲透到從能源和交通到食品通脹等幾乎所有經濟領域。印度央行(Reserve Bank of India)馴服兩位數通脹的長期努力最近取得了成功,油價下跌則讓這種成功更為醒目。印度央行現在很有可能準備在2015年全年內降息,以支持工業增長以及住房和建筑等行業。
新政府改革大刀闊斧
印度商業周期的有利轉折適逢其時,正好發生在2月28日新政府發布其首個年度預算報告之前。以總理納倫德拉·莫迪(Narendra Modi)為首的印度政府在2014年5月經選舉上臺后,其領導的人民黨以單一黨派贏得議會絕對多數席位,這具有重要的里程碑意義。在過去30年,印度首次出現如此明確的選舉結果,這讓人們預期印度將展開旨在推動增長的全面經濟改革。過去14個季度的平均增長率一直是不溫不火的5.5%,而過去3年實現的經濟增長率約為9%。這主要是私人部門投資支出大幅下降造成的。投資加劇放緩的原因是電力基礎設施問題、監管審批遲緩,或許還有政策上的“僵局”。最后一點在需要平衡環保和增長的項目中體現得尤為明顯。
外界預計莫迪領導下的印度政府將會大刀闊斧地解開許多諸如“戈耳狄俄斯之結”(Gordian knots),推動經濟立法,并幫助迅速擴大投資。因此,股市在過去12個月里的表現令人矚目。莫迪宣布,將致力于讓印度在世界銀行(World Bank)編制的《營商環境報告》(Ease of Doing Business)中的排名提高至全球前50位。將制造業占GDP的份額提高至25%,對未來的增長至關重要。
預期中最重要的改革舉措之一是在全國范圍推行“商品與服務稅”(GST),這將讓印度各州進入統一的經濟市場。這需要各州政府就此聯邦計劃取得共識,預計將在2016年開始征收這一稅種。GST有望讓GDP至少能夠持續地提高1%。由于其環環相扣的激勵措施鼓勵人們照章納稅,它還會減少稅收流失。與同類國家相比,印度稅收占GDP的比率處于最低水平,因此任何以無痛苦方式增強稅收的措施都會受到歡迎。股市上漲既表明投資者情緒非常積極,也受益于巨額的外部資金流入。印度政府還將推行有選擇的私有化,并利用這筆資金推動實際基礎設施與社會基礎設施建設。印度政府公開承諾遵守財政紀律,并宣布了未來3年具體的赤字目標,這將讓評級機構不敢輕舉妄動。
人口紅利
印度的人口結構是一大優勢。這意味著消費需求、儲蓄、納稅人以及高效工人的不斷增加。此外,由于勞動力平均年齡依然保持年輕,經濟可以在更長時期內支撐更大的赤字。只要赤字支出能夠引發增長,即創造基礎設施和公共產品,它就會產生增長、稅收從而最終導致赤字下降的良性循環。
如果印度政府在大規模提升勞動力技術水平、所有家庭享受金融服務,以及數字連接上的所有舉措都能夠按計劃實施,我們很可能就會看到印度在一段時間內持續增長。經濟增長以及隨后的稅收資源對于解決貧困、營養不良、人類發展指數排名落后(尤其是在落后地區)以及社會保障方面的長期挑戰至為關鍵。
還有一個重大挑戰,是如何探索出一條緩解環境壓力、節約使用水等各類資源以及實現生態多樣性的增長之路。
與世界的聯系更密切
印度與世界的接觸也在加深。印度目前正在談判十多個自由貿易協議,并將很快簽署協議。在過去30年里,印度貿易占GDP的比例從10%升至50%。它的IT服務出口將在今后十年增長3倍。印度的“向東看”(Look East)政策已經升級為“向東行動”(Act East)政策。印度積極參與“東盟10+6”,也就是《區域全面經濟伙伴關系》(RCEP)談判。
印中貿易關系是全球最具活力、發展最為迅速的雙邊關系之一。這種關系也有可能擴大為投資流動。兩國之間還有巨大的戰略互補空間沒有得到開發,尤其是在投資性基金和盈利項目方面。
總之,人們可以很有把握地預測,新興市場仍將繼續前行。全球平衡將傾向東方。印度和中國在全球經濟中的份額,將越來越反映出其人口在全球所占的份額。至少就近期而言,印度將為亞洲的增長提供強勁動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