母親從老家來看我,像個搬運工,肩上扛個袋子,手里拎個袋子,胳膊上還挎個袋子,跟玩雜技表演似的。
母親暈車,又坐了一天一夜的車,面色蒼白,可她放下袋子,環顧一通我亂糟糟的家后,就擼起袖子,開始拖地擦桌子。無論我怎么勸,她都不肯停下來。我沒有太多的時間陪母親,母親也不允許我請假,每天我去上班,她就呆在家里,給我打掃衛生,把過冬的衣服拿出來晾曬,又把她帶來的土特產分類放好,還變著法子地給我做美食。一周后,母親要回家了,她說:“你工作忙,要是沒時間,就不要擠車回家了。我來看你就行,看到你過得好,我就知足了。”
送母親到車站,目送她登上火車,她瘦小的身板已經彎曲了,風吹起她的頭發,一根根白得觸目驚心。母親回頭對我招手,示意我趕緊回去上班,看著快要被人群淹沒的她,我的淚忽然大滴大滴地砸在手背上。母女相隔千里,我為生計奔波,無法停下來,而她卻越來越老,終有走不動的一天。此生,我們還有多少相見的日子?
我把這種傷感說給好友聽,好友輕輕地嘆了口氣。她和我一樣,年輕時,想要擺脫家庭的束縛,便選了一所遠離家鄉的大學;畢業后,又在距家千里之外的城市工作、戀愛、結婚。以為可以孝敬父母的時間很多,一轉眼卻發現,生活早已被各種瑣事擠占,回家成了奢侈的字眼。
自從結了婚,有了孩子,好友幾乎再也沒時間回家,倒是母親,害怕女兒受苦,千里迢迢地趕來伺候月子,幫忙帶孩子。異鄉的飲食,母親吃不慣,每頓都吃得很少,還伴著各種癥狀的水土不服。幾天下來,母親就瘦得脫了形,總是念叨:“還是家里好,我這么一大把年紀了,還跑這里來受罪!”嘴上雖這么說,可是下一次,女兒一個電話,她立即又收拾行李,馬不停蹄地奔了過來。每次送母親離開,看著她的背影一次比一次蒼老,好友的淚便一滴滴地落在心里。
每個人都是這樣吧,年輕時,心比天高,成長的風一吹,我們便像蒲公英的種子,爭先恐后地飛出去,飄落在四面八方,卻從來沒有想過,孩子飛走后,蒲公英有多么孤單。
我們懷揣著各種理想,在異地生根發芽,生活被各種瑣事占據,沒有辦法回去看望父母。不管別人怎么譴責,父母卻理解孩子的苦衷。孩子不能回家,他們又放心不下孩子,便寧愿改變自己,哪怕之前的幾十年從來沒有出過遠門,他們也愿意做一株奔襲的蒲公英,一次又一次地飛奔到孩子的身邊。
(選自《山東青年》2015年第2期,有刪改)
讀與悟
誰不熱愛自己的母親?誰能忘記自己的母親?誰不感激自己的母親?那份偉大的母愛,遍布我們成長的足跡,當我們長大離家后,母愛的深情臂膀依然溫柔地將我們圍繞。
讀與寫
文章把長途奔波看望兒女的母親比作“千里奔襲的蒲公英”,新穎的比喻表達了全天下最真摯的母愛。全文語言自然樸實,字里行間充滿了作者對母親深深的感激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