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金融新常態下,銀行面臨資產規模增速減緩的“行業之變”以及資產質量堪憂的“基礎之變”,對于重慶銀行來說應對之策即輕資產、差異化
“重慶銀行要向輕資產轉型,做金融服務工具的整合者,金融服務的提供商,而不只是貸款的提供者。”近日,重慶銀行董事長甘為民在“2015海王子金融年會”期間接受《投資者報》記者專訪時表示。
目前我國經濟處于增長速度換擋期、結構調整陣痛期和前期政策消化期“三期疊加”的特殊時期,商業銀行尤其是城商行面臨著前所未有的風險挑戰。對于擺在眼前的資產質量現狀、利率市場化、金融脫媒化以及互聯網金融的沖擊,如何逆境轉型突圍考驗著包括重慶銀行在內的每一個城商行的管理者。
“保持高增長不現實”
重慶銀行2014年年報顯示,當年實現凈利潤28.27億元,較2013年增長21.4%,過去三年的復合增長率達23.9%。在同期超半數銀行凈利增速下滑到個位數的背景下,重慶銀行的表現可圈可點。
盡管處于城商行前三甲行列,甘為民直言:“包括重慶銀行在內的所有城商行利潤增幅都在減少,增速在減緩。而利率市場化的快速推進對體量較小的銀行沖擊更大。
“未來銀行利息收入可能還會減少,收入占比會降低,但是我們中間業務收入,非利息收入肯定大幅增長,這樣銀行的收入結構更具活力,競爭力會進一步增強。”甘為民表示。
與此同時,不良進入微升通道成為懸在當前城商行頭上的達摩克利斯之劍。去年重慶銀行不良貸款率為0.69%,較2013年末上升0.3%;今年一季度不良貸款率0.86%,較年初上升0.17%。為應對相關行業的潛在風險和預期損失,重慶銀行加大了貸款損失準備的計提力度,今年一季度該行貸款損失準備高達3.15億元,同比增長264.45%。
經濟下行帶來的資產質量下降,不良反彈給銀行業帶來很大壓力。甘為民表示:“從當前情況下來看,重慶銀行今年保持20%以上的高增長已經不現實。”他分析,銀行業面臨著金融新常態的“環境之變”,資產規模增速減緩的“行業之變”以及資產質量堪憂的“基礎之變”,銀行就此從由“白銀時代”進入到“青銅時代”。
轉型方向:輕資產、差異化
“重慶銀行要向輕資產轉型,做金融服務工具的整合者,金融服務的提供商,而不只是貸款的提供者。”甘為民認為,和之前追求數量型擴張不同,城商行銀行的轉型之路首先從資產質量開始,追求輕資產、高效率、產品導向成為當前重慶銀行的選擇。
甘為民介紹,具體來講,重慶銀行采用多種組合的多元化組合的融資工具為客戶提供金融服務,直接融資與間接融資相結合的方式滿足客戶的不同需求。“轉型就是重新定義銀行,角色需要重新定義,功能也需要重新定義。”甘為民稱。
雖然不具備“五大行”的綜合實力,但深耕地方市場,本地影響力和知名度是城商行的獨特優勢。甘為民認為,尋找銀行間的差異化發展成為重慶銀行轉型的第二個關鍵點。
“如果不改變不調整,未來5~8年傳統銀行消失不是危言聳聽。而銀行要獲得長足發展則需要差異化、需要創新。”甘為民表示,重慶銀行也在積極推進差異化發展,成立兩江分行、啟動信貸資產證券化計劃,創新獲客渠道,發展互聯網金融、切入消費金融領域,借此增強核心競爭力。
小微企業歷來是城商行的服務重點,近年成立的民營銀行也瞄準小微。對于目標客戶的重疊,甘為民認為,小微金融市場足夠大,參與主體越多,對當前解決融資難融資貴越有幫助。而城商行也不懼新來者“搶食”。
“互聯網金融是對銷售流程的再造”
當前,如火如荼的互聯網金融是銀行業繞不開的話題。從“寶寶”軍團、票據理財到P2P、眾籌,互聯網金融搶占著傳統銀行的業務空間。當然,銀行也沒閑著,憑借良好的客戶大數據和業務積累,多家銀行建立直銷銀行平臺反擊,重慶銀行是較早進入該領域的城商行之一。據了解,去年7月,該平臺上線首推“樂惠存”、“聚力寶”、“DIY貸”三款產品,全面覆蓋了存款、貸款和理財領域,發展態勢良好。
“‘互聯網+’銀行,就是用互聯網的工具對銀行的組織架構、管理模式、產品設計,包括銷售流程的再造。”甘為民介紹,重慶銀行利用互聯網思維改造搭建了銀行的數據、營銷和移動三大平臺。“以移動平臺為例,手機銀行成為每個客戶身邊的一個銀行網點,未來的銀行網點是無形的,人到哪里,銀行網點跟到哪里。”
此外,已于2013年成功登陸港股的重慶銀行目前總市值達212.09億元,打通國際資本市場大門后,重慶銀行各項業務取得較快發展,去年重慶銀行資本充足率為11%,同比略有下降。對于未來是否會回歸A股,甘為民表示,重慶銀行將根據中長期規劃考慮各種補充資本的方案,董事會也正在研究以較好的時機來契合國際國內資本市場的局面,夯實資本結構的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