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PP的熱度在持續發酵,這盤大棋背后蘊含的市場機遇也受到各方青睞。從2013年財政部開始著力推行此模式,經過一年多的摸索,市場各個方面走過觀望期,已經開始在加大布局。
近日,筆者參加了國內某領先城商行關于PPP模式的內部培訓。培訓期間,一些銀行人士提出的疑惑,基本上也代表現在市場上普遍關心的幾個問題,比如政府存量債務該怎么處理?沒有政府的擔保函,機構參與項目的風險怎么控制?地方政府在推行PPP的時候,最實際的需求是什么?面對這塊大蛋糕,銀行的市場機遇在哪里?等等。
幾大核心問題
從2014年出臺的一系列文件來看,包括43號文清理地方政府性債務等等,政府理念的變化方向就是鼓勵各地采用PPP模式創新融資體制以引入社會資本。事實上,這已不是微觀融資手段范疇,而是投資體制改革的宏觀層面。所以一個共識是,PPP不僅僅是融資手段的創新,更是一種管理模式的創新。
財政部和國家發改委曾經在幾個時間點“不約而同”地推出關于PPP的相關政策,而這些政策當中還有一些沖突。市場也迷茫了,到底是聽財政部的還是發改委的?這在某種程度上反映出,相關部委也還沒有形成一致觀念。
一些業內專家提出,在PPP項目實施之前,幾個核心問題就應該要理清。一是PPP立法最關鍵的問題是定原則和框架,明確政府各部委的權力職責劃分,解決與現有法律沖突的問題。因為法律的不完善,現在市場上最擔心的問題倒是政府的信用問題,“現任領導不買前任的賬”就是真實寫照。
二是如何協調公眾利益和社會資本利益是各方最為關注的焦點。在國內第一個BOT項目泉州刺桐大橋案例中,后期出現的項目方與政府的各種不愉快,最關鍵的問題就是沒有制定科學的定價機制,社會資本的迅速盈利導致政府“眼紅”。
三是項目融資過程中如何使用財務杠桿也存在“度”的問題。PPP項目資本結構中,權益資本和債權資本占多少才最佳。這涉及到PPP項目的財務風險控制。
四是技術標準的確定。保證項目實施的質量,核心是PPP技術標準。各行各業都有不一樣的標準,這需要做大量的基礎工作。
政府怎么辦
曾經的一紙政府擔保函,成為機構搶食地方項目建設的最大誘餌。在監管層明文規定不允許地方政府為此類項目進行擔保之后,地方政府靠什么來吸引投資,特別是對一些財力緊張、發展落后地區來說,更為棘手。同時,在PPP項目中,政府該如何選擇機構,實現雙贏,這也成為當前地方政府非常關心的問題。
1月底,太平洋建設集團把河北寧晉縣和云南晉寧縣政府作為第二被告起訴,原因主要是兩個地方政府拖欠項目工程款。而寧晉縣政府在項目回購協議中明確寫明,政府對項目回購資金列入縣財政支出計劃,若財政資金不足以支付回購款,財政局承諾缺口資金由縣財政負責安排,保證回購資金足額到位。
隨著市場的變化,政府性債務還貸高峰期的到來,地方政府成為被告的案例會越來越多。
根據記者的多方了解,目前來講對于PPP項目,財政部的熱情很高,但是一些地方政府卻對PPP的推廣心存疑慮,并且各地對PPP項目的推廣熱情也因經濟發展程度不同而有所差異。例如在一些經濟發達地區,由于土地收益尚且穩定,地方政府在財政收入方面壓力不大,因而對于與社會資本合作的興趣不強。
從財政部推出的30個試點項目來看,大部分項目是存量項目,增量項目比較少,而且大多集中在環保、水務等幾個領域,客觀上反映出來,各方還是比較謹慎。
“一些地方政府之所以對推進PPP缺乏動力,一是怕碰到一些敏感地帶和政策盲區,不做沒風險,做了就有風險;二是對項目回報率有壓力,如果一個項目回報好,地方政府寧愿自己背債來做,也不想讓社會資本參與進來。”一位財政人士的說法確實很有代表性。
在PPP項目合作中,政府應該要注意哪些問題?首先,加快跟進中央政策,細化研究。在大的框架范圍內,迅速制定符合本地的細則,做到有的放矢。其次,給予高級別的政策保障。有了政策保障,才能吸引更多的社會資金參與進來,減輕政府資金壓力,同時,促進政府職能的轉變。再次,注意防范成本風險。一方面可能由于經營不確定性,易導致PPP項目被低估;另一方面融資成本過高,推高了PPP項目的總成本。
銀行怎么辦
在PPP項目中,重中之重的是吸引社會資本的參與。在現有體制下,地方政府與銀行的合作,將可能是主要模式。
業內人士認為銀行可以從傳統的貸款提供商向資金組織商轉型,更多地承擔融資方案設計、項目協調溝通、信用增級等職能。對于商業銀行來說,融資主體從地方融資平臺和大型國企變為項目公司,還款來源從財稅收入、土地收入變為經營收入,需要更加關注項目本身的盈利水平,這也對銀行的風險控制手段提出了新要求,需要在項目管理、抵押擔保、還款來源等進行創新。
上海財政局的紀鑫華博士認為,PPP對商業銀行的影響需要辯證來看。首先,政府融資平臺類優質貸款將減少。一方面,政府將發行政府債券,對存量銀行貸款進行置換,并將一部分盤活的存量資金用于提前償還銀行貸款。另一方面,受限于政府債務規模控制和融資平臺公司剝離,政府公益類項目中對銀行貸款的需求將會減少,平臺公司這一銀行優質客戶也將隨之減少。
其次,商業銀行需調整現有貸款政策。PPP是以獨立的特殊目的機構(SPV)為主體單獨運營的,且大多與政府所授予的特許經營權相匹配,這類公司一般成立時間較短、資產規模較小,無法在短期內實現盈利。因此,PPP模式下基于項目收益和現金流的項目貸款,與傳統的平臺貸款差異很大,與銀行原有貸款審核條件也不完全匹配,這就要求商業銀行應及時調整現有貸款政策。
再次,存續平臺公司的議價優勢將更為明顯。優勢明顯的央企和部分地方國企將在PPP領域“攻城略地”,取代原有基層政府融資平臺功能。這部分公司議價能力突出,會逐步加大直接融資比重。同時,政府債、中期票據等多融資渠道的拓寬,也會令銀行間的放貸競爭更加激烈。
在銀行從“傳統的貸款提供商”向“資金組織商”轉型過程中,中國建設銀行鄧云認為,商業銀行對PPP項目的支持方式可以為:融資融信、資金管理、顧問咨詢、綜合金融服務、參與PPP項目需完善銀行風險防控、甄選有實力的企業和得到重點扶持的項目、提高對項目未來現金流的預測能力、尋求充分的風險緩釋措施、進行全流程風險管理等等。
鄧云認為,客戶方面,應重點支持資金實力強、信用評級較高、財務指標良好、資產負債率較低的特大型、大型建設、開發和運營企業;企業應具有較高的建設開發資質,有一定年限的獨立開發經驗,成功運作過多個成熟的項目;企業應治理結構合理,主業突出,無高風險行為,無工程款訴訟糾紛等。
項目方面,應選擇得到政府大力支持、列入重點建設計劃的軌道交通、快速路網等基礎設施建設項目;體育場館等大型體育文化設施;給排水、熱力、電力等公共服務設施;綠色環保工程建設等。重點支持預期運營收入穩定,特別是有收費權質押的項目。區域方面,重點發展北上廣深等一線城市、省會城市、沿海經濟發達城市,以及財政實力較強、基礎設施建設需求較大城市的項目。除此之外,銀行還可延伸服務鏈條,對項目公司股東、項目原材料供應商、項目建設施工單位和管理單位,甚至項目的使用者提供金融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