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是培養人的一種社會活動,是傳承社會文化、傳遞生產經驗和社會生活經驗的基本途徑”,這是《當代教育學(第四版)》對教育的定義。讀了中國財富的“教育變革,公益何為”之后,我想淺談一下,中國當代教育中,公益究竟何為。
首先,我想先談一談“公益”。記不清是什么時候的新聞,一名男子通過眾籌的方式創建了一個公益組織,專門幫助農村留守的貧困兒童解決上學難的問題,但他猥褻兒童,并以教育公益基金支持作為交換。當然,他受到了應有的法律懲罰。那么我想問,留在這些留守兒童內心里的烙印,如何去除?他們在一個對性別模糊不清的年紀,被迫受到生理和心靈上的煎熬。
這種例子不勝枚舉。主觀來說,這名男子內心的惡魔已經打敗了他內心的天使;客觀來說,被害者由于農村的物質條件,難以使她們獲得早期性教育,從而樹立強烈的自我保護觀念。除此兩點之外,我覺得最需要我們反思的,恰恰是公益本身,2013年6月,經廣州市政府同意,廣州市民政局組織的慈監委成立。那么,中國什么時候開始有公益呢?答案令人意想不到,中國早在春秋戰國時期,已有“裸捐”的活動;明萬歷十八年河南虞城縣鄉紳楊東明組織創立了第一個同善會。我國可能是第一個擁有公益組織的國家。然而發展至今,我國第一個公益慈善組織監督機構竟是兩年前才剛剛成立的。這如何不讓我們反思?成立監督機構并不困難,只是我們都沒有把焦點放在監督機構上,我們所在意的都是公益組織數目的多少,我們沒有考慮到質量的問題,我想,中國目前公益走下坡路的原因就在于此。權力需要監督,事關中國孩子未來的教育公益更需要監督。
發展教育公益,我們必須要有充足的物質基礎,然而,“教育”和“公益”放在一起,卻總讓我們覺得矛盾,“教育”需要大量的投資;而“公益”,則往往意味著沒啥錢。在中國,從出生供到大學畢業,平均每個孩子的花費是100萬元。那么在美國呢?眾所周知,美國人只供孩子念書到高中,大學學費是由助學貸款,做兼職得來的。美國人供養一個孩子也需要22.1萬美元(經通脹調整后的數字約為29.2萬美元)。供養一個孩子確實需要一定的物質支持,那么這物質支持從何而來,我們可以靠“眾籌”;我們可以靠“愛心募捐”,方式有很多種,雖然現在的公益組織總是喊著沒錢,但是,缺少的都是發現資源的眼睛,有了做好教育公益的心,缺錢什么的都是假命題。
再一個問題,我想談談對公益教育的約束問題。2011年韓國有一部電影獲得第14屆意大利烏迪內遠東國際電影節黑龍觀眾獎——《熔爐》。這部電影講述了特殊學校從老師到校長集體犯罪猥褻聾啞兒童最終在法庭上逃脫處罰的故事,改編自韓國的真實事件,這部電影一經上映,就引起轟動。官官相護的血淋淋事實讓我們必須反思,縣級政府被收買,市級政府在做什么,教育局為什么總在冷眼旁觀?!任何一個公益都需要被有力監督……
還是一部電影——《小達瑟》。這部電影以自閉癥兒童小達瑟的視角,勾畫出了來自星星的孩子的內心世界。其實我們教育公益應該關注的不只是農村留守兒童的教育,還有這些特殊的孩子,我們需要激發出他們的潛能,還他們一個和正常孩子一樣的完滿人生。
另外一部電影《芭比》,則講述韓國農村智障女兒被非法領養至美國,以性命拯救另外一個患病小女孩的故事。因為她的父親是智障,他沒有能力去保護好這個孩子,我們教育公益關注的除了受教育的主體孩子之外,更希望能夠從他們的家庭入手,不能讓悲劇重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