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識梳理】
實詞即能單獨充當句子成分(一般能單獨回答問題),具有實在意義的詞。在初中文言文里,大多數的詞是實詞,但這些實詞又往往是同學們閱讀文言文時的攔路虎。怎樣才能讓同學們在迅速弄懂實詞意義的基礎上,順利地進行文言文閱讀呢?下面,結合部分文言文篇目談談翻譯實詞的幾種方法。
一、加字法
眾所周知,在現代漢語中雙音節詞占了詞總量的絕大多數,而古代漢語則以單音節詞為主。要把古代漢語中的一些單音節詞譯成現代漢語,就需要把這些單音節詞變為雙音節詞,實現這種變化的最直接的方法就是加字法,即在單音節詞前或詞后加一個最貼近原詞意思的字。
例如:游魚細石,直視無礙。(《與朱元思書》)
在保持原詞意思的基礎上,“游”可以加字為“游動”,“細”可以加字為“細小”,“礙”可以加字為“障礙”。全句可翻譯為:(河中有)游動的魚兒和細小的石子,可以看到底,毫無障礙。
延伸:期在必醉。(《五柳先生傳》)
“期”可以加字理解為 " " " ,“醉”可以加字理解為 " " " ,此句可翻譯成: " " " " " " " "。
二、換字法
換字法就是用現代漢語中的一個詞來調換古文中對應的某個詞,使之表達出與原詞相同的意思。
例如:余立侍左右,援疑質理。(《送東陽馬生序》)
“余”“立”“左右”“質”在現代漢語中分別有“我”“站”“旁邊”和“詢問”之意,此句用換字法可翻譯為:我站在旁邊侍候,提出疑問,詢問道理。
延伸:京中有善口技者。(《口技》)
“善”在現代漢語中 " " ,此句可翻譯為: 。
三、字形分析法
從造字方法上看,大多數漢字是形聲字,少部分是會意等其他造字方法造的字。形聲字是由形旁和聲旁構成,會意字是由意旁構成,通過分析形聲字的形旁(或有表意作用的聲旁)和會意字的意旁,就可以得出漢字的本義。因此,在翻譯實詞時,也可以通過分析它的字形來把握它的意義。
例如:從鄉之先達執經叩問。(《送東陽馬生序》)
“叩”是形聲字,“口”是聲旁,“身”是形旁,從能表意的形、聲旁中可以分析出該詞本義為“躬身發問”,引申為“請教”之意。此句可翻譯為:拿著經書向當地有道德、有學問的前輩請教。
延伸:猿則百叫無絕。(《與朱元思書》)
“絕”是 " 字,它的意旁是“ ”和
“ " "”,表示 " " " " 的意思,從而引申為 "。此句可翻譯為:
。
四、成語推敲法
成語推敲法就是借助與實詞相關的成語的意思來推敲實詞的詞義。由于成語是漢語詞匯中特有的一種長期沿襲使用的固定短語,它里面的詞義一般不會隨時間的推移而改變。因此,當我們要解釋某個實詞時,可以先聯想與此詞有關的成語,再根據這個成語的意思,推敲出該實詞的詞義。
例如:阡陌交通,雞犬相聞。(《桃花源記》)
要譯出“阡陌交通”的意思,我們先可以聯想到與“通”字有關的成語,如“四通八達”。這個成語的意思是四面八方都有路可通,形容交通極便利,也形容通向各方。我們由此可推斷出:“阡陌交通”的意思是田間小路交錯相通。
延伸:斯是陋室,惟吾德馨。(《陋室銘》)
請用成語推敲法翻譯“德馨”的意思。(要寫出大致的推導過程)
以上方法是初中生在翻譯實詞時運用最普遍的方法,只要我們反復揣摩、多次練習、不斷積累,我們的文言文閱讀能力就一定能提高。
【探究訓練】
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回答問題。
郗公值永嘉喪亂,在鄉里,甚窮餒。鄉人以公名德,傳共飴[注]之。公常攜兄子邁及外生周翼二小兒往食。鄉人曰:“各自饑困,以君之賢,欲共濟君耳,恐不能兼有所存。”公于是獨往食,輒含飯著兩頰邊,還吐與二兒。后并得存,同過江。郗公亡,翼為剡縣,解職歸,席苫于公靈床頭,心喪終三年。
[注]飴:通“飼”,表示“給人吃……”的意思。
(選自《世說新語》)
1.解釋下列句中的黑體詞。
值永嘉喪亂( ) 傳共飴之( )
二小兒往食( ) 席苫( )
還吐與二兒( ) 輒含飯著兩頰邊( )
2.用現代漢語翻譯下列句子。
(1)公于是獨往食,輒合飯著兩頰邊,還吐與二兒。
譯文: " " " " " " " " "
(2)郗公亡,翼為剡縣,解職歸,席苫于公靈床頭,心喪終三年。
譯文: "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