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8日凌晨,小說《皮囊》的作者蔡崇達發布微博確認,會將書中不同的故事抽出改編成電影,電影版《皮囊》將由他的好友劉德華和韓寒擔綱監制。
在本書中,蔡崇達本著對故鄉親人的情感,用一種客觀、細致、冷靜的方式,講述了一系列刻在骨肉間的故事。一個福建小漁村的風土人情和時代變遷,在這些溫情而又殘酷的故事中一一體現。像伍爾美評價艾米莉·勃朗特:“她放眼身外,但見世界四分五裂、陷入極大混亂,自覺有力量在一部書里將它團在一起。”蔡崇達試圖表現的,便是這樣有秩序的、凝練的、深情的故鄉,一整個屬于他的世界。
蔡崇達說,在寫這本書的時候,有一些文章就像是從自己的骨頭里摳出來的。那些因為太過在乎、太過珍貴而被自己刻在骨頭里的故事,最終通過文字,一點點重新被“拓”出來,呈現出當時的境遇和感受。
之所以會寫這樣的作品,是因為蔡崇達在30歲生日那天在倫敦大英博物館參觀了名為“Living and Dying”(生與死)的展覽。由展覽觸動,他發覺自己其實不認識自己的父親,即使他們是彼此生命中最重要的部分。“嚴格地說,我只是知道他的人生,只是知道他作為父親這一角色在我的生活中參與的故事,我沒有真正地看見并理解他。”然而父親已經從蔡崇達的生命里退場,因此他萌生通過文字挽留住路過他生命的每個人的想法。
書中有很多涉及蔡崇達內心“一碰就疼”的部分,媒體人的素養迫使他用寫新聞報道的心態對待自己的寫作。在他看來,最重要的并不是這些故事,而是這些故事承載的人生命題,因為人的內心在本質上是一致的,“如果有心,便能通過這共通的部分最終看見彼此,映照出彼此,溫暖彼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