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紫砂壺成為名器名陶,并以其素面素心的特性稱著于世,這與中國產茶和飲茶風尚也有一定的關系,古往今來,愛壺的人不一定嗜茶,但嗜茶的人十有八九都鐘情于紫砂壺。明代李漁日:“茗注莫妙于砂。壺之精者又莫過于陽羨”。可見古人就開始推崇宜興紫砂壺,并以此作為飲茶的圣器。明代中期以后,文人、士子參與到紫砂壺的創作中來,于是逐漸形成了集詩詞、書畫、陶刻等于一體的紫砂茗壺文化。蜚聲海內外。
茶人品茶,壺人愛壺,一把看似簡約的紫砂壺,往往包含了制壺藝人的無數心血在其中。紫砂壺的創作并不是單調的器皿成型制作,而應注重其泥料胎體、實用功能、藝術審美等諸多內容,從而使作品不僅成器,更是人與茶、人與壺、人與世的溝通橋梁,提升成為具有品位的藝術臻品。
紫砂壺“華風器度”(見圖1)的創作便是綜合了多種因素在內的整體構思,講究形神一體、內外兼修。既有器物之形,又有藝術之風。此壺將古雅的造型與深邃的陶刻裝飾融合。清雅脫俗,傳神而具有書卷氣息,同時講求“古”與“秀”的結合,在古拙之中寓以秀麗,傳達一種永恒的哲思,打破時間的秩序。使得“古”的韻味在此鮮活呈現。
紫砂壺大都無釉無彩。并以此為主長期延續,因此它的材質便尤為重要。“華風器度壺”的創作首先從源頭上注重泥料的優選。壺體表層肌理平整光潔,同時又均勻而自然地顯現出小顆粒遍及整個壺體,具有一定的砂質感,更具古樸之韻。回歸到了最初制壺特征:砂而不澀、光而不亮、粗而不糙、細而不膩。
紫砂材質之美往往又通過造型予以進一步呈現,使得整體效果更為和諧。“華風器度壺”的器型大氣端厚,雖為傳統幾何形體,卻又不拘泥于陳式,壺身呈半圓弧架構。各部位細節搭配自然和諧,身、蓋、流、把的過渡與修飾順暢協調。壺身圓潤鼓腹。半圓弧貫穿至壺肩及壺底,肩頸略高,簡約細膩、美觀靈動,壺底為平底,緩沖整體視覺落差;壺蓋平壓于圓壺口,上下對應、嚴絲合縫,形似一枚古玉璧,彰顯其禮性與尊貴;橋狀蓋鈕立于蓋頂中央,似中流砥柱,氣定神閑;鈕上扣一回轉自如的圓環。起到了畫龍點睛之效。不僅中和了整壺略帶古拙的沉穩感,反顯輕盈靈動。增添活力氣質。一彎短流輕巧瑩潤。圈把前呼后應,頗有幾分成熟韻味。挺括而豐滿的造型、沉穩而含蓄的色調構成了“華風器度壺”的整體形象效果。顯得氣韻溫雅、古拙動人,猶若穿越時空,蘊含著一股乾坤之氣。
與此同時,該壺的創作強調古韻之中藏新意。講究文化氣質與藝術氣場,因而又融入了舒緩的線條和陶刻文字裝飾。壺體由不同方向和弧度的直線與曲線構成。在原始造型的基礎上,賦予整體更柔和的視覺美感,壺身線條拉伸力強,以平底和平蓋的直線為交接,所以舒緩中更顯端莊,壺嘴、壺把、壺鈕及鈕環則輕盈靈動,線條灑脫飄逸、風華卓著。相對于素面朝天的泥胎造型,壺身一側的陶刻文字裝飾則尤為醒目,“華風器度”四字不僅優化了裝飾美感,更完美地對應了整壺主題,言簡意賅,意蘊皆出。文風顯然,烘托出作品的人文效果。陶刻是紫砂裝飾常用技法之一,特征為以刀代筆、以刻代繪,將書畫與紫砂結合,不僅具有書畫的筆墨韻,更添金石感,藝術效果獨樹一幟。在此壺上。“華風器度”四字刻畫干凈利落、橫豎撇捺、抑揚頓挫,注重字體的力道與美感,字與字、字與壺面的布局構造,陰刻字體所形成的凹痕線內又以濃濃的黑墨均勻填充,更具中國書法韻味,風度卓然,可謂華風器度古今韻,壺里曼妙有乾坤。
通過淺述“華風器度壺”的創作可以看出,紫砂壺創作是一個完整的過程。應從實用、藝術和人文等多方面考慮出發,注重創作的全局性、合理性,作品的藝術性、功能性。就制壺藝人而言,除了需要掌握扎實的基本功外,更需拓寬視野,從深厚的文化中攫取靈感,把藝術的美妙展現在紫砂壺上,使人在品茗的同時。真正獲得來自于紫砂壺本身的美好享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