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紫砂土是世間獨一無二的泥料礦藏,它是生命之土、靈魂之土,在一代代制壺藝人們的不懈努力下,它浴火涅槃而重生。成就了一種藝術形式、文化載體和情感蘊藉。紫砂壺藝傳承至今已有近六百年的歷史。它伴隨著博大精深的中華茶文化而誕生。是傳統文化的優秀載體和重要組成部分,堪與金玉比美。為世人所推崇喜愛。
紫砂壺的發展進程離不開歷代制壺藝人的貢獻,供春、時大彬、陳鳴遠、邵大亨、顧景舟等。他們是紫砂歷史上的一座座豐碑。與此同時,許多精品佳作亦成為了經典范本。經創新改造。呈現出異樣而不朽的風采。由清代中期著名文人、金石篆刻家陳曼生與制壺藝人合作完成的“曼生壺”系列,成就了宜興紫砂壺藝歷史上的一段佳話,其所創制的壺型成為了后世模本,經久不衰。“柱礎壺”便是“曼生壺”系列之一,它是仿照“柱礎石”造型設計而成的,歷史上傳世有多款“柱礎壺”。無不古樸典雅、格調清凈、渲染情懷。充滿了人文藝術氣息。
這把“悟礎壺”(見圖1)是對傳統“柱礎壺”的改造和升級,它在基于傳統、立足于實用的前提下,在造型上更注重端莊與厚重的特征,身筒壓扁、橫向擴張。使之更似柱礎石,而在胎體處理上則注重細膩質感和曲線效果,使之剛柔相濟、骨肉亭勻,呈現出猶如美玉般的質地。
任何一件陶藝作品都必須首先具備功能性,紫砂陶制品從實用粗陶脫胎而來,與生俱來便具有了實用特性,用以滿足人們生活、生產的需要,而造型設計是賦予一件作品的主體框架,裝飾內容又依托造型而創意求新,以達到與造型相輔相成的作用。“悟礎壺”做工精致、器型簡潔,卻蘊含古韻,其樸雅的造型彰顯出紫砂特有的魅力。壺體似圓帶方。棱線磨圓成弧線狀態,顯得委婉低調,線面簡潔明快。比例和諧勻稱;平肩、平底營造成兩個平行的平面。將壺身飽滿大氣的形象襯托無遺;平蓋壓于口。嚴絲合縫,蓋中置柱鈕,如壺身的縮小版本,端莊周正,唯曲線勾勒惟妙惟肖。整器注重在細節處增強壺體的穩定性。短直流從壺肩探出、開口朝上。出水平穩,頗有節奏韻律之感;大圈把飄逸自然,彰顯出一種古雅的氣度與張揚。該壺通過簡潔大氣的造型,還紫砂壺實用、大方的本質。雖然不失藝術勾勒的痕跡。但其無論是容量,還是壺嘴、壺把、壺蓋等的設計。都充分考慮到了使用的舒適性以及茶水的實用效果,使之兼具觀賞與實用的功能。
“悟礎壺”整器雖不施加任何裝飾、素面朝天。但卻更顯得實用大方、文雅備至。它源于傳統,但又不拘泥于傳統,在造型結構上充分體現自然隨性的風格,對線條的運用更為準確和精益求精。整壺造型為紫砂光器,選用原礦紫砂泥制作而成。自身透著一種淡雅的質感,胎質骨肉勻亭、細膩密實,手感極佳,紫潤中泛著光亮、清秀獨特,稍一泡養色調更顯穩實,流露出一種珠玉般的視覺美感,在茶水的滋養下,盡顯珠玉之溫潤本質。
紫砂陶藝作品的人文性有著很廣泛的意義,并具體通過對傳統文化的吸收和演繹來詮釋其深層的內涵。古人將紫砂比作玉,因兩者在本質與情感上有著天然的類比性,是君子精神的象征和代表,清代文人汪文柏在其《陶器行贈陳鳴遠》一詩中寫道:“人間珠玉安足取,豈如陽羨溪頭一丸土”,既表達了對宜興紫砂的贊美,更是文人相惜情懷的抒發。流露著古人坦蕩君子般的作風。“悟礎壺”整器便有著珠玉細膩潤澤之感。它的內在人文功能也通過具體形象流露出來,并且能夠與不同的賞玩者產生不同的共鳴,賞玩者由此獲得君子情懷的熏陶,悟方圓之味、品紫砂之源。在陽光下品茶、賞壺,整顆心都溫暖剔透,猶如在壺中、在茶中獲取燦爛如初的能量。
紫砂壺素以自然古樸、清淡典雅而著稱,得天地之精華,集心手之撫摩,歷高溫之淬煉。因而極具人文和藝術情懷。不同的紫砂壺分別從不同的角度演繹著這種情懷,將這一寬泛而抽象的話題提煉升華。“悟礎壺”就是這樣的一件作品,其分別于造型、人文等角度展示這把壺的獨特藝術風格,給人以無限的想象空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