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伴隨我國電網系統的日益發展,配電線路結構也產生了較大變化。電網中的配電網其線路結構的采用規模不斷擴大,當前形勢下對配網的技術改造與管理應面向專業化、精益化、多元化與智能化方向實施拓展。傳統的構建電網形式中因構件細小且繁多復雜,在運作之時經常因細小局部構件發生故障致使整個電網出現故障,所以在當前運維管理與建設改造中需要對此類問題進行重視,并在建設改造過程中對設備進行優化設置。文章將對此問題展開論述。
關鍵詞:配電網;運維管理;建設改造;電網系統;線路結構 文獻標識碼:A
中圖分類號:TM73 文章編號:1009-2374(2015)05-0049-02 DOI:10.13535/j.cnki.11-4406/n.2015.0357
配電網作為電網十分重要的組成部分,伴隨社會經濟不斷發展與電網改造升級工程的進行,配電網的規模會不斷增大。配電網的技術水平及施工質量高低會對電網經濟運行與可靠供電產生直接影響,同時,電網工作進程也會對社會生產與人民生活產生關聯,所以電網運行的穩定可靠將直接影響諸多行業領域的運作正常,因此改造電網計劃的設置須在結構方面進行優化,以對電網構造實施合理設置,并對電網進行細部處理時需對在運作時的安全穩定格外注意,同時在建設改造方面加入電子控制與數控技術等。本文根據我國當前階段改造電網工程探究了電網的優化改造方案,以希望相關工作者可以參考借鑒。
1 配電網運行過程中所存問題分析
1.1 載荷的不均衡分布
電路負載功率出現不平衡狀況是一種常見現象,因傳統設計不夠合理,再加上我國各個區域發展的不平衡,導致在載荷區域與無載荷區域不能合理劃分情況。基于此,在許多方面,因區域性建設的發展速度較快,使當前供電網絡所供電力已不再可以滿足地區發展的電力供應需求,使其處于滿負荷與超負荷等運轉狀況,該情況下的功率損耗非常之大,因此,若不徹底進行改造,則會對電氣設備產生一定影響,并將嚴重損壞供電設備。
1.2 配電設備的陳舊
通過研究分析供電網絡,發現許多地方所設定供電網絡系統的發展十分古老,這主要包括架空線較舊,電纜所用時間太長,塔線路陳舊,隔離開關、配電變壓器與無功補償型電容器與其他一些輔助裝置等均十分陳舊,在應用時,使配網的自動化很難實現,同時也造成大量電力資源與人力資源的浪費,使電力企業發展受到阻礙。
1.3 設備布局缺乏合理性
供電網絡體系設備的布局,通常會參照傳統的布局形式,從而造成許多不合理現象的存在,分析其中原因最主要的為電力消費分配的不合理問題,由于所有地區的區域性經濟實力存在差異,因此相應的電力供應也會存有差異。對于新進到電網并使電網自身發生變化的那些設備的分配不合理現象將會引發較大問題,對于有些配電不合理網絡設備的操作,也會引發不利后果,并對電網操作產生嚴重影響。
2 配電網運維管理與建設改造原則分析
2.1 建立健全配電網管理的專業化部門
供電企業可以在相應的運行維護檢修部門下設立配電運檢班組,該配電班組交由檢修運維部門進行指導。對于從事運檢相關業務計劃與實施的工作,要對相關工作執行結果進行及時追溯與落實,這樣可使工作效率提高,從而真正實現管理專業化。在運維搶修部下設立城區專業配電班組與農村專業配電班,以對配網線路的專業性檢修、巡視與搶修等工作進行負責,并能對供電所按時開展專業化的指導與培訓。通過該方式,不但能使配電管理者工作壓力得以緩解,也可防止由于各供電所能力差異致使不同結果產生,使問題真正被發現并解決。建立配電運檢的業務班組相當于為運行單位配備了一個管家。運行維護檢修部門管理者有足夠精力去對搶修指揮組與各個配電運維組進行調度以開展相關的配電運檢任務,并對執行結果進行及時落實與檢查。同時還能對供電所與相關班組實施針對性的指導與培訓,從而保證配電運檢的各項工作能得以落實,使配電管理專業化水平得以全面提升,進而使配網運維步入良性循環
過程。
2.2 建設改造以新建立線路為主并減小供電半徑
許多配電企業因受限于地理條件,線路多數為單輻射類型,所帶客戶通常也多是農電客戶,而少部分是為城鎮與工業園客戶進行供電。由于此線路負荷不均勻的普遍性,在這一現狀條件下,對線路的建設與改造必須以新建變電站線路方式來開展實施。對新建線路的設計要依據雙回與以上進行設計,對線路走廊充分予以利用。利用新出線路方式,在對負荷進行割接的同時也使原來線路運行電流得以降低,使供電半徑縮短,并且也開辟出新的通道線路,從根本上使問題得到解決。
2.3 加強線路間的聯絡原則
配電線路的建設與改造需要強化線路之間的聯絡,條件具備的線路需要在聯絡供電實現的同時來使配電的自動化得以實現。基層配電因受變電站布點等因素制約,有較少的站點布置,尤其是在農村區域,變電站則更難以在全部區域進行覆蓋,使線路的供電半徑較大,從而使從事運維檢修相關人員對故障進行巡線與排除的時間過長。所以,在對線路進行建設改造之時,具有聯絡條件線路的兩條或多條需建立起聯絡關系且要實現配電的自動化。在聯絡關系形成后,調度將按照線路實時負荷狀況對其運行方式進行及時調整,這可使線路末端低電壓與線損過高等問題得以有效解決,并且可在一條線路發生故障的短時間內,由非故障區進行代供,使線路供電可靠度得到提高。配電實現自動化能提升線路的能控、可控與在控性能,對所存問題可提前發現,從而更大程度縮小停電區域范圍,并減少人工操作時間,以最短時間對故障區域供電進行恢復,節約物力人力,并使供電可靠度得以提高。
2.4 低壓臺區其建設改造需堅持密布點、小容量、短半徑的原則
通過去年夏季低壓用電載荷的爆發性增長能夠看出,低壓供電的原有模式已經無法適應當下對低壓用電迅速增長的需求。去年夏季配變與低壓電纜的燒毀告誡我們,變壓器的不斷增容無法在本質上對低壓供電較為緊張這一問題進行解決。臺區的單配變在負載高峰期運行,會造成配變負載率的偏大,而長期高負載運行,使電纜與低壓開關等承受了巨大負載電流,這不僅會導致線路電壓較低、線損較高、投訴較多等問題,通常也會引發線路跳閘與燒毀電纜等故障,致使大幅增加搶修人員的工作量,使人力物力都承受了較大壓力。利用臺區建設與改造能在一定低壓供電范圍內使上述問題得到最大可能的緩解。利用新建臺區能將原有的一臺配變所承載負荷合理分配至兩臺或多臺的配變上,使原來的單臺配變負載率減小,并降低供電半徑,減少低壓線損,使電壓質量得以提高,對原有低壓線路不需同步實施改造更換,單臺配變發生故障時,將不會引起大范圍停電。在該問題得以解決的同時也使費用降低,并使供電的可靠性得到提高。
3 結語
配電網作為一種重要基礎性設施,它是組成電網的重要部分,涉及到對配電網的設計規劃、設備的選型、安裝施工以及竣工驗收與維護檢修等環節,確保配電網為區域社會經濟發展與群眾生活水平的提高提供良好的電力供給,此為配電網所面臨主要性問題。所以,在對配電網進行建設改造時,需以配電網的超前規劃、設計創新、設備合格、工藝優良以及精心運維等作為基礎,對配電網供電可靠度提高與運行安全等各方面合理先進的方法措施進行不斷分析總結,以使配電網的發展質量得以逐步提高,從而確保配電網運行的可靠安全,為建設智能化的優質電網打下堅實基礎。
參考文獻
[1] 古鑌.配電網建設改造優化方法探討[J].硅谷,2014,(18).
[2] 姜慧.淺析配電網運維管理及技術改造[J].電子世界,2014,(16).
[3] 呂津榮.配電網建設改造的技術措施[J].農村電氣化,2013,(5).
作者簡介:余斌(1977-),男,供職于國網湖北省電力公司應城市供電公司,研究方向:農網運維檢修管理。
(責任編輯:秦遜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