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陜西高山菜產業發展現狀
高山菜是地處高海拔區域、氣候冷涼、生態環境良好、能補充7—9月夏秋淡季供應的優質蔬菜。陜西高山菜主要分布在沿山地帶和海拔較高的臺塬地帶,對陜西蔬菜周年均衡供應具有重要意義。部分縣已經將高山菜發展成區域優勢特色產業。
1.1 " 生產規模持續擴大,初步形成四大產業帶 "近年來,陜西高山蔬菜發展加快。截至2013年,全省高山菜面積已達到118.87萬畝,總產247.46萬t,分別占全省蔬菜種植面積和總產量的16.17%和15.19%,比2010年的88萬畝、153萬t分別增加了35%和62%。在全省海拔600~1 800 m的區域,由南向北初步形成了以寧強、略陽、鎮巴、紫陽、嵐皋、鎮坪、寧陜、鎮安、商南、商州等地為主的秦巴山區產業帶;以太白、鳳縣、隴縣、藍田等地的秦嶺北麓產業帶;以宜君、淳化、旬邑、彬縣、長武等地為代表的渭北旱塬產業帶;以甘泉、吳起、志丹、清澗、綏德、米脂等地為主的陜北高原產業帶。
1.2 " 推廣新優特品種,特色產品日趨豐富 "2000年以前,陜西高山菜主要是馬鈴薯、甘藍、白菜、豆角、蘿卜等幾個品種,隨著新品種的引進,品種更新換代加快,花色品種日趨豐富,目前已經擴大到生菜、西蘭花、西葫蘆、娃娃菜、辣椒、番茄、黃瓜、茄子等14個種類100多個品種。良種覆蓋率顯著提高,由原來的以本地常規品種為主發展到以雜交品種為主,積極引進推廣新優特菜品種,如花椰菜除了普通花椰菜(白菜花)、西蘭花,還引進了松散花椰菜(松花菜、黃菜花)等;大白菜除了普通大白菜,還引進種植高山娃娃菜等;甘藍品種最為豐富,既有本地的黑平頭,又有“8398”、中甘15、中甘21等中甘系列新品種及進口的百惠、珍奇和紫甘藍等,還引進種植了羽衣甘藍、球莖甘藍、皺葉甘藍、抱子甘藍等稀特品種。在擴大新特品種推廣種植的同時,堅持保留地方特色品種的種植,如陜北紅蔥、漢中豇豆、藍田晚夏番茄、商洛紫豆 "角等。
1.3 " 應用先進生產技術,質量、效益共同提升 "近年來,山區地膜覆蓋、節水灌溉、平衡施肥、病蟲害綠色防控等實用新技術得到廣泛應用,生產無公害、綠色、有機產品的理念明顯增強,黃板、藍板、殺蟲燈、天敵昆蟲、生物菌劑等物理、生物防治技術應用率普遍提高,無公害、綠色和有機生產基地規模逐步擴大。農機農藝結合更為緊密,蔬菜移栽機、胡蘿卜收獲機、先進的噴藥機械等得到擴大應用,技術水平、生產效率和產品質量大幅提升。目前,陜西80%以上高山菜基地通過無公害認證,30%產品通過綠色認證,有機產品也在不斷增多。其中太白縣有17個蔬菜品種先后獲得國家綠色食品A級認證和國家有機農產品、歐盟、美國有機蔬菜認證。新技術的應用和產品質量的提高顯著提升了生產效益。據調查,陜西高山菜單茬畝收益平均為 " "2 400元左右,高的可達5 000元以上,與平川露地同類蔬菜相比收益高出15%~30%。
1.4 " 填補夏菜缺口,產品銷售順暢 " 陜西高山菜上市期主要集中在7—9月,此時北方平原地區正值高溫時節,蔬菜生產處在“伏歇”期,南方及沿海地區此時也易受臺風、暴雨等災害性天氣影響,生產能力下降,陜西高山菜正好補充夏秋淡季需求。目前,陜西的高山菜除滿足省內需求外,還熱銷上海、廣州、南京、武漢、成都、重慶等全國50多個大中城市,有的遠銷香港、澳門、日本、韓國以及東南亞10多個國家和地區,太白高山菜還成為省內許多肯德基、麥當勞等世界著名企業的采購基地。
1.5 " 組織化程度明顯提高,品牌意識逐步增強 "隨著全省農民專業合作組織的不斷發展,陜西高山菜正在經歷由以農民單家獨戶分散經營向專業化、組織化生產經營的過渡,龍頭企業和專業合作社有組織的生產方式迅速興起。截至2013年,全省以高山菜生產經營為主的龍頭企業有太白縣綠農蔬菜有限責任公司、西安市恒綠科技發展有限公司、銅川市鵬大實業有限公司、商洛民樂現代農業科技發展有限公司等10多家和80多家專業合作社。部分龍頭企業、合作社推行“四統一”經營模式,即統一種子供應、統一技術指導、統一農資采購、統一產品銷售,并有相應的冷鏈設施,組織化程度明顯提高。同時,也誕生了一批加工、配送、銷售型企業,創建了一批知名的高山蔬菜品牌,如寶雞的“太白山”、“秦綠”、“雪域花”,西安的“恒綠”,銅川的“綠佳源”,商洛的“秦樂源”,延安的“南泥灣”等。太白縣高山蔬菜是陜西一張名片,其發展思路是“一縣一業、整縣推進”。
2 " 存在的主要問題
2.1 " 基地分散,總體規模偏小 " 陜西高山菜規模總體偏小,據調查,10萬畝以上縣區僅太白1個,5萬畝左右的縣區只有鳳縣、隴縣、鎮安、淳化、紫陽5個,2萬畝以上的縣區有麟游、彬縣、旬邑、略陽、漢濱、鎮坪等12個,千畝以上連片基地不足總面積的20%,多數縣區高山菜基地分散,聚集度不高。
2.2 " 組織化程度低,企業帶動能力不強 " 據調查,以合作社有組織地開展高山菜生產的基地不足全省總規模的40%,而真正發揮實質性組織服務功能的不到20%;龍頭企業缺乏,帶動力不強,大多數菜農仍然是家庭式獨自生產,靠客商上門收購式的銷售,組織化程度較低。
2.3 " 技術支撐能力弱,新技術應用率低 " 基層專業技術人員缺乏,新技術、新成果轉化利用率低,多數基地縣區沒有新品種、新技術試驗示范園;種苗繁育體系不健全,種苗統一供應率僅30%;一些高山菜基地縣尚無農產品質量檢測機構,部分縣檢測裝備和手段落后,產品質量狀況不清。
2.4 " 基礎設施落后,抗御自然災害能力不強 "高山菜產區多位于海拔700 m以上的山區和旱塬,由于受山區自然條件限制,立地條件較差,基地相對分散,抵御自然災害的能力較弱。特別是受干旱威脅較大,基本處于一種“靠天吃飯”的狀態,若遇較長時間的高溫干旱,時常會出現種苗栽不下去或生長不良等現象。
2.5 " 勞動力不足,產業規模和水平受到制約 "由于山區地少,種植效益低下,青壯年勞力大多外出務工,在家多為老、弱、婦、孺,他們的勞動能力和接受新品種、新技術的能力相對較差,嚴重影響高山菜生產規模的擴大和生產水平的 " "提高。
3 " 推進陜西高山菜發展的建議
陜西陜南、陜北和關中沿山地帶夏季氣候清新涼爽,環境優良,土壤肥沃,無“三廢”污染,具有發展無公害高山蔬菜得天獨厚的條件。
3.1 " 科學規劃布局,加快規模化發展 " 按照“因地制宜、科學規劃、突出特色、重點發展”的思路,在現已形成的渭北塬區、秦嶺北麓、秦巴山區、陜北高原四大區域板塊基礎上,科學規劃,合理布局,加快規模化發展。以太白有機高山菜基地為核心,擴大鳳縣、麟游、隴縣等地蔬菜規模,做強秦嶺北麓產業帶;以寧強、寧陜、商州為核心,擴大鎮巴、紫陽、嵐皋、鎮坪、平利、旬陽、鎮安、商南等地蔬菜規模,做強秦巴山區產業帶;以宜君、淳化為核心,擴大銅川和咸陽北五縣蔬菜規模,做強渭北塬區產業帶;以甘泉為核心,擴大吳起、志丹、清澗、綏德、米脂等地蔬菜規模,做強陜北高原產業帶。目標是到“十三五”末(2020年),使全省高山菜種植面積達到150萬畝以上,產量達到330萬t以上。在品種布局上,海拔1 200 m以上的較高山區以生產甘藍、白菜、蘿卜、菜花等耐寒葉菜和根莖菜類為主,海拔800 m以上的次高山區域以生產菜豆、西葫蘆、南瓜等喜涼果菜類為主,海拔800 m以下的區域以生產番茄、辣椒、茄子等喜溫果菜類為主。
3.2 " 加大政策扶持,完善基礎設施建設 " 建議政府“十三五”期間,將高山菜作為“菜籃子”工程建設一項內容,給予財政支持。一是扶持種苗繁育體系建設,每500畝基地建立一個高山菜設施育苗點,完善種苗繁育體系建設,提高種苗質量水平;二是整合項目,捆綁資金,加大高山菜基地水、電、路等配套基礎設施建設,提高基地生產能力和抗災能力;三是加大標準化示范園建設,示范帶動標準化技術推廣;四是支持龍頭企業、專業合作社基地的冷鏈加工和市場體系建設,促進產業化發展。
3.3 " 加強技術服務體系建設,提高生產管理水平 " 一是強化技術培訓。保證每個鄉鎮有一名技術骨干,每個生產基地有1~2名技術員;加大職業農民培訓力度。二是加強標準化技術推廣力度。圍繞當地主導產品制定無公害(綠色、有機)生產技術操作規程,大力推廣集約化育苗、平衡施肥、節水灌溉、病蟲害綠色防控等技術,提高綜合生產能力和水平。三是篩選適合當地推廣應用的優良新品種和實用新技術,優化品種結構,提高種植效益。四是聯合攻關,解決連作障礙及重大病蟲害防治技術難題,保證高山蔬菜穩定發展。
3.4 " 強化龍頭帶動,提高組織化程度 " 一是培育一批擁有一定資產規模和服務規范的蔬菜專業合作社,完善合作組織與農戶利益聯結機制,使之真正成為聯系基地農戶和市場的橋梁和紐帶,成為高山蔬菜產業的市場主體。二是選擇一批基礎條件好、帶動能力強的龍頭企業,支持其加工、冷藏、產地批發市場等設施建設,提升企業綜合生產能力和市場競爭力,推進產業化經營。三是培育和壯大一批具有區域特色的名優品牌,強化基地和品牌宣傳,提升區域高山菜影響力和競爭力。
3.5 " 加強產銷銜接,推動產品銷售 " 一是通過舉辦產品推介會、蔬菜節、瓜果節等形式,加大基地產品宣傳,促進產品銷售。二是以合作社為基礎,加強農超(校、社)對接,推行產品直銷、連鎖經營、產品配送、電子商務等現代營銷方式。三是完善基地蔬菜質量安全監測監管體系建設,確保上市高山蔬菜的質量安全。四是強化產銷信息的監測、溝通和發布,指導農民合理安排生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