鏡頭一:
監獄探視室里,手捧兒子園園畫的一張全家福,看著上面寫的“爸爸去哪兒了?”李維軍追悔莫及,流下了悔恨的淚水。
故事:
《爸爸去哪兒了》講述的是李維軍在擔任國企項目部會計兼出納期間,在老婆的虛榮、朋友的慫恿、供貨商的蠱惑之下,利用職務之便以重復報賬、用單位錯賬報賬的方式,侵吞公款、收受賄賂。不斷膨脹的貪婪和欲望,讓李維軍在人生的道路上逐漸迷失了方向,最終釀成苦果。
鏡頭二:
辦公室里,生活困難的哥哥想讓弟弟王少剛幫忙承包點活兒干。左右為難的王少剛,拒絕了哥哥的要求。
故事:
《兄弟》一片中,在公司擔任生產副總的王少剛嚴格遵守公司規定,拒絕曾經靠打工賺錢供養自己上學的哥哥在自己管轄的單位分包、轉包工程。他在兄弟反目、父母誤解、親人冷落的重重壓力下,妥善處理家庭、親情、利益與企業之間的關系,最終贏得了家人的理解。
鏡頭三:
家里,小張對父親說:“您是老兵,我是小兵,我身上流著您的血呢。在您那兒過不去的,到了我這兒也不能含糊。您為公家站了一輩子崗,現在您就放心地把這副擔子交給我吧。”話音剛落,父子雙雙行起了軍禮。
故事:
《軍禮》的主人公小張在國企某項目擔任材料主管,父親是老一輩革命軍人,因心臟病突然病倒。剛剛買了房子的小張,面對高額的心臟手術費愁眉不展。此時,項目上的材料商企圖通過行賄小張而讓自己的材料過關。在利益與親情的矛盾下,小張最終抵制住了誘惑,延續了“鐵軍精神”。
這雖是三個時長僅有10分鐘左右的微電影,但所講述的故事清晰完整、發人深省。
雖然它們是反映嚴肅主題的廉政微電影,卻十分接地氣。從策劃、寫劇本、選演員到拍攝,再到后期制作,三部微電影都在不遺余力地追求輕松活潑和寓教于樂。影片包含了眾多時尚元素,以不同凡響的藝術感染力在央企掀起了一陣廉政微電影之風。
雖然它們是紀檢監察系統的內部電影,卻實現了央企內部的總動員。上至黨組書記易軍、紀檢組長劉杰,下至普通職工甚至大批職工家屬都積極參與其中。
這就是中國建筑工程總公司(以下簡稱中建總公司)拍攝的“黨風廉政建設”微電影。
臺前:中紀委網站的頭條
“我們的微電影上中紀委網站頭條了!”2014年11月28日上午,中建總公司監察局副局長王萍興奮地告訴《國企》記者。
這一天,中央紀委官網要聞頭條刊發中建總公司“黨風廉政建設”微電影作品展播專欄,詳細介紹了中建總公司開展“黨風廉政建設”微電影工作的情況,并將獲獎的10部微電影在專欄中展映。
這10部微電影是中建總公司“黨風廉政建設”微電影創作大賽的優秀作品。大賽開始于2014年2月。6個多月中,全系統共創作微電影劇本480部,拍攝微電影160部,其中有30部是與地方紀委、檢察院、反貪局等聯合拍攝。據了解,在這次活動組織過程中,全員積極參與,從撰稿、攝制、參演到后期剪輯等各環節多由員工自行完成。這種“群眾參與”的方式,既豐富了大家的工作生活,又節約了攝制成本。
“用活潑、時尚的方式,將我們的紀檢監察工作展現得淋漓盡致,寓教于樂,讓外界了解到了一個不一樣的紀檢系統。”在中建總公司紀檢組長劉杰看來,“黨風廉政建設”微電影是發揮黨委主體責任、紀委監督責任的重要載體,是深化中央“三轉”精神的一種重要手段,也是對紀檢監察宣傳教育方式的創新。
微電影體裁時尚、鮮活,大家喜聞樂見,通過鏡頭中的光和影呈現了對廉潔的詮釋、對反腐的主張、對案例的剖析以及對經驗的分享,將一段段內心獨白、一個個矛盾沖突、一件件血的教訓、一樁樁懸崖勒馬、一個個清廉榜樣展現在廣大領導干部員工眼前,達到了引導、示范、警示的效果,把“抓早抓小”的要求落到了實處。
此次,中央紀委設立中建總公司“黨風廉政建設”微電影作品展播專欄,對提高中建總公司廉潔文化品牌建設工作,擴大“黨風廉政建設”微電影作品的教育警示作用,更好地踐行“陳超英精神”,倡導“工程優質、干部優秀”的廉潔文化理念,營造風清氣正的企業氛圍,助推企業健康發展,起到了更大的作用。
幕后:草臺班子演大戲
過去,紀檢監察工作因其性質特殊,給大家留下了枯燥乏味的刻板印象。“我們要做有聲音、有色彩、有形象、有溫度的紀檢人。”王萍一直有這樣的想法。
2013年,國資委新聞中心舉辦的“新國企·中國夢”網上影像大賽,給了中建總公司紀檢監察部門很多靈感。
“微電影這種形式能夠很好地與我們的工作相結合。我們也可以舉辦微電影大賽。”中建總公司監察局局長張洪生提議一出,很多人覺得有新意,值得去做。隨后,關于微電影大賽的通知被傳達到各級單位,在下級單位掀起了一股創作微電影的熱潮。
很多單位本著“微成本、精制作”的原則,在電影的整個拍攝過程中,人人上陣,人盡其才:演員全是本單位職工,劇本是職工寫的,道具制作也是職工自力更生,力求簡單形象,場景設定盡量因地制宜,甚至賽標和獎狀都是由自己的設計院設計制作的。就這樣,各級單位依靠臨時組建起的“草臺班子”拍攝出了一部部廉政好戲。
頗具創意者有之。《于成龍招標外傳》頗具創新性地將中建元素與廉潔文化融入清朝清官于成龍的故事中,同時增添了現代色彩的臺詞,使微電影的廉潔主題更顯活潑生動。
視角獨特者有之。《佳佳的夢想》從主任設計師女兒的視角出發,藝術地再現了汶川地震前中建西南院項目組保質保量完成設計任務的難忘情節。
感人至深者有之。《兄弟》的主人公,一位公司生產副總,嚴格遵守公司規定,拒絕了曾經靠打工賺錢供養自己上學的哥哥在自己管轄的單位分包、肢解工程。
發人深省者亦有之。《等你回家》以母愛為主要格調,以中建員工“英子”這個旁觀者的視角講述“孩子”一步步成長、事業上升以及最后因貪腐走上絕路的故事。
有的單位一氣拍了十部微電影;有的單位為拍攝微電影特地到高原取景;有的單位因為報名太踴躍,只得采取競聘的方式篩選演員;有的員工因為演技過硬,一個人分飾好幾個角色。
不僅是員工,就連那些平時看起來嚴肅的高管們,也過了一把微電影的癮。有一部微電影需要拍中建三局黨委書記陳華元講話的鏡頭。陳華元從沒演過什么戲,面對鏡頭略顯緊張,但對自己要求挺高,反復問“拍得行嗎?”還有西北院紀委書記趙政親自上陣,從劇本到主演都一肩挑。中建總公司監察局的徐亮作為此項工作的主管忙得不亦樂乎,異常興奮。
辛苦付出終沒白費。到最后的大賽評選環節,大家都大為驚訝:誰也沒想到,一次大膽的微電影大賽提議,會吸引如此廣泛的關注和參與,收獲如此優秀的成績,取得如此顯著的效果。
2014年9月4日,中國建筑工程總公司首屆“黨風廉政建設”微電影大賽評比結果出爐。經過來自中紀委、國資委、中建總公司等行業專家的評審,在22家二級單位報送的一百多部參賽微電影中,有45部微電影脫穎而出,分獲一、二、三等獎和優秀獎。中建總公司還設置了一些特別獎項,各級單位和演員載譽而歸。
傳播:“一果多用”放大正能量
近兩年,不少企業和機關都在嘗試用微電影來宣傳自身形象或反映工作,因此公益類微電影層出不窮。但是,宣傳教育是這類微電影不變的主題,因為受眾面較小,宣教意味較濃,真正讓人記住的并不多。用一個老套的故事,生硬地講一番大而空洞的道理,讓這些微電影顯得索然無味。所以,很多微電影成為某部門或某系統自娛自樂的產物。
中建總公司是最早發起拍攝微電影的央企之一。為了清晰地傳達意圖,更為外界喜聞樂見,中建總公司做足了功課。雖然過去也沒有太多經驗,但很多單位在籌劃時就給自己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劇本精益求精,情節更接地氣,演員更加專業,能將過去紀檢工作生硬的說教和宣貫轉化為生動活潑的廉潔文化教育,引起更大的反響和警示作用。
所以,此次中建總公司“黨風廉政建設”微電影大賽評出的很多微電影不是傳統的說教,而是以場景帶入的形式將故事背后發人深思的東西展現出來,真正達到以情動人、以劇警人、寓教于樂。
中建總公司首屆微電影大賽的圓滿落幕,并不意味著廉政建設工作的結束。
在微電影創作完成后,中建總公司充分利用優秀的微電影作品,在各單位年中工作會播放,在項目一線巡展,并上傳至各單位紀檢監察網和官方微博,在全公司范圍內進行廣泛的廉潔宣貫教育,借助視覺語言,進一步啟迪員工,教育員工,在企業內部營造風清氣正廉潔從業的氛圍,倡導“工程優質、干部優秀”的廉潔文化理念,夯實廉潔從業思想道德基礎,筑牢拒腐防變思想道德防線。
此外,中建內刊《中國建筑新聞》開辟了專欄,向所有參與者征文,講述微電影背后的故事。
“凈化社會的空氣,央企責無旁貸。‘黨風廉政建設’微電影,是廉潔文化宣教手段的創新和豐富。它發揮影像優勢,以視覺語言講述廉政故事,傳遞正能量,助推企業和社會健康發展。我們希望‘一果多用’,通過微電影這類創新手段,將廉政建設的效果放至最大。”王萍總結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