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國人的飲食文化中,豬肉受到特殊偏愛是一個不爭的事實。在我的家鄉河南,豬肉被尊稱為“大肉”,地位高居牛羊雞魚之上。猶記得童年時生活還比較困難,每逢過年母親總要設法買到一個豬頭。我和姐姐則興高采烈地用鑷子把豬頭上的毛一一拔去。豬頭被劈開、洗凈、煮熟后,母親居然能夠用它來做好幾道菜。豬耳朵、豬口條、豬臉、豬腦子等等都可以變成各種菜肴擺上除夕夜的餐桌,就連煮豬頭的肉湯,也會被做成肉凍,成為父親最愛的下酒菜。這樣的年夜飯,一直是我成年后最美好的回憶。
中國人愛吃豬肉,和歐美人愛吃牛肉一樣,都是一種飲食習慣,沒想到引起了英國人的不爽。2014年最后一期的英國《經濟學人》雜志發表了一篇題為《中國的豬:豬的帝國》的文章,邀請了人類學家、廚師美食評論家和一堆智庫對中國消費豬肉的情況指手畫腳,稱中國對豬肉消費貪得無厭的欲望是中國崛起的象征,也是對全世界的危害。
那么,中國人愛吃豬肉如何危害了世界呢?《經濟學人》是這樣展開自己的論證的。
中國人愛吃豬肉造成了南美熱帶雨林的毀滅。養豬工業造成了巨大消耗——每千克豬肉需要6千克飼料,一般是大豆和玉米。飼料需要進口,全球一半的飼料作物都被中國豬吃掉了。到2022年中國需要1900萬到3200萬噸的玉米。因此,巴西和阿根廷都在毀壞亞馬孫雨林制造耕地,種植大豆。《經濟學人》稱,整個植被種群都被犧牲用來養肥中國豬。
中國人愛吃豬肉使中國開始覬覦別國的土地。中國開始在別國購買土地用來種植飼料養活國內肉豬。《經濟學人》宣稱,中國在發展中國家購買了500萬公頃的土地用來養豬,其他信息則表明中國購買的養豬飼料用土地更大。文章還以雙匯為例,稱雙匯這個肉制品企業2013年兼并了美國的史密斯菲爾德食品,在密蘇里和得克薩斯有大片的土地。隨著對豬肉需求的提升,中國的豬帝國也會不斷擴展。
中國人愛吃豬肉的習慣造成了嚴重的地球變暖。《經濟學人》認為,中國規模極其龐大的養豬業每年排放數十億噸的污染物,是中國最大的水源與土壤污染源。文章稱,中國養豬制造的污染物里還有甲烷和一氧化二氮,是比二氧化碳強300倍的溫室氣體。
相信許多中國讀者看了上述內容都會啞然失笑,覺得這很可能是某種惡搞或者幽默。但《經濟學人》是一份堪稱“嚴肅”的雜志,全球發行量據稱為每期約140萬份,讀者定位為高收入、富有獨立見解和批判精神的社會精英。《經濟學人》的這篇報道,的確反映了西方某些社會精英對中國可能分享原本被西方獨占資源的恐懼。毫無疑問,這種心理最終無疑會體現在遏止中國崛起的各項政策上。這也就意味著中國的崛起絕不會一帆風順。
但無論如何,中國的崛起是不可阻擋的。2008年北京奧運會的口號是“同一個世界,同一個夢想”。中國真誠擁抱世界,但西方的夢想顯然是他們吃肉,中國人喝湯或者是吃青菜。一旦中國人吃上肉,他們心里就不爽了。不過,西方對中國夢是嫉妒還是切齒,我們并不介意,我們要做的就是突破西方國家的四處阻擊,一步步把中國夢變成現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