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確立了將發展混合所有制經濟作為國企改革的新方向,開啟了我國國企改革的新篇章,國企進入了全面深化改革的新階段。吉林省作為東北老工業基地之一,在推行國企混合所有制改革的實踐中,如何找準著力點,在重要行業和關鍵領域取得突破性進展已成為當務之急。只有設計一套符合吉林省實際、具有吉林省特色的改革方案,充分激發吉林省國有經濟的發展活力,才能使吉林省在未來的經濟發展中再創輝煌。為此,吉林省國企改革將踏上新征途。
吉林省國企改革十年振興路
2003年國務院提出振興東北老工業基地戰略以來,吉林省及時抓住有利時機,以產權改革為核心積極推進和深化國企改革,短短的幾年時間已完成了全省大部分國企改制的任務。而國企改革的順利進行,也帶動了吉林省經濟快速發展,從2004年到2013年,在實施振興東北老工業基地戰略的十年時間里,吉林省GDP增速始終能夠保持在12%-16%,經濟增速不斷加快,固定資產投資增速居全國前列,居民生活水平不斷提高。不僅是吉林省,而且整個東北地區經濟重新煥發了活力。這一切都得益于振興東北老工業基地戰略,得益于東北三省的國企改革。
2004年,吉林省規模以上國有及國有控股工業企業資產總額占全省的比重高達81.5%,顯著高于全國平均水平。當時在吉林省所有股份制企業中,國有股一股獨大的企業占比達80%,地方國有及國有控股工業企業資產負債率高達82.1%,大部分地方國企處于停產和半停產狀態。這也導致吉林省就業壓力劇增,即便經過多方配合和解決,當年年底仍有55萬下崗職工無法安置。國有資產比重過高,加之國企歷史包袱重、競爭能力不強等因素,增加了財政負擔和社會就業壓力,制約了吉林省經濟的快速發展。
在中央實施東北老工業基地振興戰略的背景下,2005年開始,吉林省用了將近一年的時間完成了816戶國有工業企業和179家非工業企業的改制工作,基本實現了整體改制到位、企業債權債務處理到位、職工勞動關系轉換到位、國有資本退出到位(簡稱“四到位”)。在接下來的幾年里,吉林省又先后完成了3366戶國有企業的改制工作,改革范圍擴展到工業、糧食、流通、建筑等多個領域。在改制方式上,吉林省根據不同企業的不同情況,基本做到了一企一策。通過企業重組、管理層收購、破產關閉等方式,實現了產權主體的多元化。
通過大規模改革,吉林省國企狀況有了很大改觀。第一,通過改革,國企數量明顯下降,國有經濟的結構布局出現顯著變化,質量和效益明顯改善。這主要表現在大型國企競爭力迅速增強,且主要集中在具有比較優勢的資源類、基礎產業和特色產業,加快了經濟增長方式的轉變,使吉林省逐步走上新型工業化道路。第二,通過改革,國企債務大量減少。在實施振興東北老工業基地戰略的幾年里,吉林省通過國企改革共化解金融債務200多億元,基本甩掉了長期以來的沉重包袱,使得國企逐漸表現出了活力,企業生產經營狀況好轉,整體發展速度明顯加快。第三,通過改革,國有經濟在競爭性領域逐漸退出,為吉林省民營經濟的發展提供了良好環境。
近幾年來,吉林省民營經濟得到快速發展。當前,民營經濟不僅是吉林省經濟發展的重要力量,而且是吉林省財政收入的重要來源。同時,民營企業也在很大程度上緩解了吉林省的就業壓力??梢哉f,在實施東北老工業基地振興戰略的十年時間里,吉林省國企改革取得了令人矚目的成績,為今后的改革與發展提供了寶貴經驗。
改革進入深水區卻遭遇瓶頸
隨著國企改革的繼續深入,越來越多的問題逐漸暴露出來,改革似乎遇到了瓶頸。而這些問題不僅制約著吉林省國企未來的發展,也制約著未來吉林省經濟的發展,如不及時解決,甚至會使前期改革取得的成果消失殆盡。
近兩年以來,吉林省經濟增速明顯下滑。2013年,吉林省GDP增速為8.74%,較2012年下降明顯。而2014年這種頹勢仍在延續。根據2014年前三季度的統計數據,吉林省經濟增速為6.5%,勉強能夠完成經濟增速8%的年度目標。同為東北老工業基地的黑龍江省和遼寧省情況則更為糟糕。前三季度黑龍江省GDP增速為5.2%,位列全國倒數第一,而2013年其經濟增速位列全國倒數第三;遼寧省今年前三季度GDP增速也收窄為6.2%,位列全國倒數第三。
雖然吉林省經濟增速下滑不能全部歸因于國有企業,但不可否認是,國企改革遭遇瓶頸嚴重制約了吉林經濟發展。吉林國企遭遇的瓶頸反映出了十年來吉林省國企改革的不徹底,還面臨諸多亟待解決的問題。當然,這也是全國范圍國有企業改革存在的通病。概括來說,主要有以下幾點。

第一,政企不分問題依然嚴重。盡管早在黨的十四屆三中全會上就提出要建立現代企業制度,實現政企分開和產權明晰,但直到現在,政企分開的問題依然沒有很好解決。吉林省國企政企不分的問題依然存在,高管行政任命已是司空見慣,政府對企業的干預也時有發生。政企不分不僅降低了企業的效率,而且能夠形成國企的優勢地位,從而排擠民營企業,不利于整體經濟的發展。第二,吉林省國企效率低下,自主創新能力不足。十年間,吉林省國有及國有控股工業企業利潤年均增長率基本與全國平均水平持平,但總資產貢獻率、工業成本費用利潤率卻顯著低于全國平均水平。與此同時,吉林省國企創新能力明顯不足。在與發達地區的比較中,吉林省國企研發投入相對較低,部分企業自主創新能力不足,缺少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關鍵技術和品牌產品,以企業為主體、以市場為導向、產學研相結合的技術創新體系尚未建立起來。
第三,國企腐敗問題無法根除。由于改革不徹底,造成國企對大量資源的行政壟斷,從而能夠利用壟斷優勢尋租以謀取私利,造成大量的國有資產流失。2014年8月到9月,一汽接連被曝出高管違紀腐敗案,引起全社會廣泛關注。而實際上,一汽腐敗案由來已久,從零部件配套到銷售渠道建立,產業鏈多處存在權利尋租行為。然而一汽高管貪腐案只是眾多國企腐敗案的一個縮影。國企腐敗問題一直較為嚴重,這折射出的是國企體制僵化,現代企業制度流于形式,無法真正起到相互制衡的作用;
第四,部分歷史遺留問題仍未妥善解決。盡管在過去的十年里,大部分歷史遺留問題得到了妥善處理,但由于路徑依賴等原因,吉林省國企改革仍有部分歷史遺留問題尚未解決。例如,二三線城市發展緩慢、老城區改造、廠辦大集體職工安置等問題。隨著轉型升級壓力加劇,若不及時處理好這些問題,將阻礙改革的順利進行,甚至影響社會穩定,不利于和諧社會的構建。
除了吉林省國企改革不徹底外,國家對東北老工業基地振興政策扶持效應遞減、對東北地區的優惠政策逐漸成為普惠政策等,也對吉林省經濟增速下降以及吉林省國企改革陷入僵局產生了一定影響。
改革踏上新征途
吉林省國企改革遭遇的瓶頸是整個東北老工業基地發展陷入困境的縮影。正是注意到了這一點,2014年8月8日,國務院發布了《關于近期支持東北振興若干重大政策舉措的意見》,吉林省政府于2014年10月8日發布了《關于國務院近期支持東北振興若干重大政策舉措的落實意見》。兩份文件都提出,要對地方國有企業進行分類改革以及大力發展混合所有制經濟,為國企今后的改革指明了方向。以推行分類改革和發展混合所有制為重點,吉林省國企改革將踏上新征途。擁有之前積累的寶貴經驗與深刻教訓,未來的吉林省國企改革的步伐將更為穩健。
雖然新一輪國企改革的方向基本確定,但對于吉林省國有企業來說還有很長的路要走。如何進行國有企業的分類改革,以及如何發展混合所有制,都沒有現成的答案。因此,才需要“先行先試”,摸著石頭過河。
本文認為,推行國企混合所有制改革,必須首先處理好國企自身的問題,完善自身存在的缺陷與不足。例如,要做到政企分開,明晰產權,進一步完善現代企業制度等,還要繼續推進國企薪酬制度特別是高管薪酬制度改革。這些問題不能妥善將難以產生一個公平的環境,使其他所有制資本產生后顧之憂。而對于吉林省國企來說,并非所有的國企都要進行混合所有制改革,應準確界定不同國有企業的功能。對處于競爭性領域的國企來說,混合所有制改革將是未來的主要發展方向,應堅持市場化,放開市場主體準入,減少政府保護和行政干預。而對具有公益性質的國企或具有自然壟斷性質的國企來說,由于并不以盈利為目的,因此并不需要進行混合所有制改革,而是應采取國有獨資或國有控股形式,以體現其公益性。而對兼具競爭性和公益性的國企來說,應將競爭性業務與公益性業務分離開來,并分別按照競爭性國企和公益性國企進行分類管理。
由于股份制改革是混合所有制的實現實行,因此,混合所有制也可以視為一把“雙刃劍”?;旄某晒?,則可以釋放國企活力。而不成功,則可能導致國有資產流失。因此,吉林省在推行國企混合所有制改革的過程中,必須規范國有資產評估,完善國有資產定價機制,嚴格執行操作流程,確保公開透明,切實防止國有資產流失。同時,要處理好不同所有制的控股權問題,創新經營模式,從根本上實現吉林省國企的市場化經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