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1日,《中央管理企業負責人薪酬制度改革方案》正式實施。這意味著今年起,72家在列央企高管工資單上的數字可能要變小了,所享受的職務消費也將被嚴格規范。消息一出,輿論界歡慶叫好聲一片。
央企高管工資待遇確實不宜太高,背離市場規律,與普通職工差距過大,因此筆者支持央企高管降薪。但是,政府通過“一紙降薪令”這種行政化方式來實現央企高管降薪值得商榷。法學界有句著名的格言:“正義不僅應得到實現,而且要以人們看得見的方式加以實現。”這句話講的是程序正義的重要性:只要程序是正義的,就能保證結果一定程度上的公正;如果程序都不公正,結果很可能是不公正的。盡管這句格言不是放之四海而皆準的真理,但是對政府決策具有良好的參考價值。
行政化降薪不可取
以行政化方式來實現央企高管降薪,可能存在以下幾個不足。
一是有違市場規律。在社會主義市場經濟中,市場規律在資源配置中起著基礎性主導性作用。央企作為市場主體,盡管具有濃重的行政色彩,掌握著國家重點領域和行業,但根本上還是企業,具備企業的一些共同特性,有其自身運作的規則,必然也受著市場規律的左右。也就是說央企領導到底值多少錢得由市場說了算,降不降薪,降多少,都應該由市場來衡量。幾個相關部委一起研究,通過下令降薪,顯然是非市場化的行為,難以讓人信服,甚至可能導致部分關鍵性崗位人才的流失。
二是與《公司法》不符。我國《公司法》明確規定,高管的薪酬由董事會決定。因此,央企高管的薪酬水平理論上應該是在央企董事會商議確定的。國務院國資委成立后,一直積極推進央企董事會建設,并按照《公司法》的要求在大部分央企建立了董事會,外部董事、獨立董事配備齊全,制度建立也日益完善,取得了一定成效,但在確定高管薪酬這一塊董事會核心管理職能上一直“默默無聞”、無所作為,無法嚴格按相關法律法規的要求執行到位。可見,央企改革在一些根本性、利益性的問題上,還是遇到不少阻力和挑戰。
三是缺乏衡量標準。按照《中央管理企業負責人薪酬制度改革方案》,改革首批將涉及的72家央企,包括中石油、中石化、中國移動等組織部門任命負責人的53家央企,以及其他金融、鐵路等19家企業,降薪后央企高管的總收入不超過在職員工平均工資的7~8倍。可以看出,方案更多強調企業內部平衡,避免央企內部收入差距過大,矛盾激化。但是,央企外部環境同樣不容忽視。央企涉及的領域千差萬別,上市公司與非上市公司之間,金融行業和非金融行業之間,壟斷行業與非壟斷行業之間,高管薪酬差異比較大。同時,由于行業性質不同,經營的難度也都不一樣,對高管素質和能力的要求也不一樣。高管到底該不該降薪,降多少合理,這個度在哪里,需要有一個較科學的衡量標準,而不是單方面搞“一刀切”式的普降。
四是與混合所有制改革方向不符。十八屆三中全會提出要“積極發展混合所有制經濟”,希望通過混改來進一步理清國有資產和國有企業之間的關系,厘定出資人責任,推進國有資產監管體系由“管資產”向“管資本”轉變,進一步落實各方權責關系,實現政企分開、所有權與經營權分離,建立一個市場說了算、董事會說了算的新機制,建立現代企業治理結構。也就是說該企業管的事企業管,該市場管的事市場管,該政府管的事政府管,職責清晰。此次降薪的方式,政府顯然有“越位”的嫌疑,與混合所有制改革的方向不符。
高管薪酬應由市場定價
當然,央企確實具有其特殊性,不是一種完全的經濟組織,是行政組織與經濟組織的統一,不僅具有企業職能,而且行使政府職能。很多央企高管有政府工作背景,從任命到調動都是由政府組織部門決定的,薪酬由政府來確定有一定道理,但前提是要理清三個關系。
一是理清政府與企業的關系。政府與企業的關系歸根到底還是政府與市場的關系。如何理清,十八屆三中全會已經給出明確的答案,提出要發揮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決定性作用。這就必須合理界定政府與市場管理的邊界,實現政府對市場的管理由“前置管理”轉向“事中事后管理”,體現管理的主動化、服務化。同時,要實現政府管理權限由“權力清單”向“負面清單”的轉變,減少對企業的干預,并且上升到法律層面,形成完善的法律和制度保障。
二是理清領導人的身份關系。要區分哪些是政府官員性質的高管,由政府任命并支付薪酬,哪些是市場化的高管,由企業選聘,由董事會確定薪酬,針對不同身份采取不同的薪酬考核體系,解決“亦官亦商”的怪相。這方面新加坡淡馬錫是典范:政府官員擔任公司董事會成員,但是不在企業拿薪水,由政府支付工資,而其他非政府董事及公司高管完全按照市場化原則進行績效考核,薪酬水平與企業經營效果掛鉤。
三是理清不同性質央企間的關系。按照我國央企涉及領域的性質進行劃分,現行央企大概可以分為三大類:戰略型央企,如事關國民經濟安全的國防、軍工、基礎能源等領域;公益型央企,如自來水、電網等涉及民生的領域;競爭型央企,如貿易、運輸等領域。戰略型央企是國家無論如何都要大力保障的,不管盈利還是虧損,基本上屬于國家管制行業,享受比較多的政府政策支持,高管薪酬可更多由政府來確定。公益型央企是半公有半市場化的,多少也會享受政府財政補貼,也不宜實行市場化的薪酬模式。競爭型央企基本上與其他市場主體按照市場化規則競爭,可以實行市場化的薪酬體系,建立與央企高管業績貢獻相匹配的激勵約束機制。
總而言之,要解決央企高管的薪酬難題,還是要回歸市場,畢竟市場定價是最為科學的手段。要實現這一點,必須盡快推動央企混合所有制改革,建立與混合所有制產權結構相適應的企業治理結構。股東要靠股權說話,混合所有制企業要依法依規建立股東會、董事會和經理層。股東會是權力機構、董事會是執行機構、經理層是經營主體,各層級之間管理職責和權限要非常明晰,各方股東要切實遵循。同時,要實現人的市場化,建立職業經理人制度,組織不再派出干部,經營班子由總經理提名、董事會聘任,管理層都是職業經理人,大家從市場中來,按市場規則辦事,憑業績說話,靠本事吃飯,優勝劣汰。當然,政府可以派出資人代表進行監察,但代表的薪酬完全由政府考核支付。可以說,沒有產權多元化,就很難有真正意義上的現代公司治理,企業董事會也很難成為一個獨立、專業、有問責能力的機構。而沒有這樣的董事會,市場化的選聘和薪酬機制就很難真正實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