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到了一年的圣誕節。原本對于“洋節”不感冒的國人,隨著80、90后在消費群體中占有越來越重的地位。
曾經也有人對于這種經濟全球化和文化多元化趨勢并不認同,他們甚至認為是一種“西方文化擴張”,主張一定要“抵制圣誕節”,社會上甚至有“抵制圣誕節協會”。
然而抵制起不到任何的效果,人們可能不知道,推廣圣誕節普及開來的并非信仰和時尚,而是消費。正是在經濟因素的推動之下,圣誕節的氛圍也走進了中國市場。
這么說自然有足夠道理,國人樂于接受圣誕節這個新鮮事物,但一接受起來就有過之而無不及。大家不覺得咱們中國的商店如果11月還沒到就開始迎接圣誕,這有點太夸張了嗎?當我們在11月份那么早就能看到商店門口的圣誕老人或者圣誕樹時,就一切都明白了。圣誕節對于國人來說,只是一個招攬顧客的節日,讓那些除了消費就不知道干什么好的人買更多沒用的東西。
依稀記得去年,北京市中心崇文門新世界商場,一棵三層樓高的巨型圣誕樹整個12月前后都豎立在商場門前,炫目的燈光每天維持到入夜。而更是有不少商家派出裝扮好的圣誕老人,徘徊在商場門前吸引路人的目光。
國人在消費領域,特別是奢侈品消費領域的潛力是驚人的,而圣誕節對于沒有基督文化背景的中國人來說,只是提供了又一個出國消費的時間點罷了。去年在圣誕前后,眾多中國人紛涌至英國各大城市購物,英國國內所售奢侈品的近三分之一都被中國人買走。而就是在這種令人乍舌的購買力的引導之下,不少國家甚至在圣誕節專門推出針對中國人的有消費優惠的旅游計劃。而英國倫敦更是有不少商家在圣誕節前后,專門雇傭會說普通話的店員,幫助中國顧客選購商品。2010年,中國內地游客在英國消費總量超過10億英鎊,而英國本國居民的奢侈品消費需求則不足中國游客的一半。
分析類似英國這樣中國消費潮,很大程度上是與中國經濟的突飛猛進有關。而增長的可支配收入直接影響的便是消費需求,而在關稅的影響之下,英國奢侈品比之國內大多便宜兩成至三成。這也成為了圣誕奢侈品市場需求旺盛的主要原因。
對比國人在外的消費水平,圣誕節對于國內商家的意義可謂是不言而喻。一份來自中國海關的報告估算,國產圣誕產品中大約有三成來應對國內的圣誕產品消費需求。通常來看,大型商場和超市在12月份的銷售額會比平時高出15%到30%。圣誕節成為主要的貢獻因素之一。回顧近年興起的“11.11光棍節”,在電商的一手策劃之下,當天僅天貓的銷售額突破190億。而相比于“光棍節”,圣誕節作為傳統意義上的消費狂歡,更是成為商家眼中的一大塊肥肉。
掩埋在這些狂熱的消費背后,又有多少國人記得圣誕節的本源意義呢?也許有人聽到圣誕節是為了慶祝耶穌的生日會感到很驚奇吧?我們是為了紀念一個先知,一個改變了世界的人的生日。然而現在我們要對耶穌說的是:“讓我們把每年你生日的那一天變成一個數億美元的商機吧!”
在國內,圣誕這天成了一個購物消費的日子,實際上一點兒也找不到圣誕的感覺。沒人會覺得中國人與耶穌有什么關系,為什么大家要過這個節日呢?也許一開始,這只是西方人強加的一個節日,中國人并不熱衷,然而他們現在是愈發熱愛這個節日了。
在圣誕消費的背后,是中國制造在全球范圍內的圣誕檔期,扮演著極度重要的角色。按照義烏海關一份數據,去年僅義烏的圣誕用品總產值便超過了100億人民幣,而這超過百億的產品幾乎囊括了40%歐洲市場、70%美國市場乃至于半數的全球圣誕用品需求。而我國今年的圣誕節慶用品年出口額已達68.17億美元,產品遠銷近200個國家和地區,我國早已經成為世界最大的圣誕用品制造地。
只是“最大的制造地”并不能掩蓋中國在商品出口上長期以來存在的問題。就如同中國制造業出口長期以來所面臨的窘境一樣,圣誕產品的出口上,中國也在有意或者被迫的走著薄利多銷的路線。
有數據統計,在巨大的市場誘導之下,中國的圣誕產品出口企業,從09年的100多家,膨脹到了當下的超過700家。而加速膨脹的企業數量之下,是日益受到壓縮的獲利區間。以圣誕裝飾燈具為例,平均出口價格為2.8美元/套的燈具,其海外售價卻在20美元以上。中國長年以來為世界平添圣誕氛圍的背后,是備受壓榨的制造業產業,和其中千千萬萬的工人。說到最后又是老生常談,中國的制造業,不應再以犧牲工人的利益來維護出口的增長。
當爐火燃起,當圣誕樹被點亮,當次日的清晨,全世界的孩子睡醒之后打開圣誕禮物的包裝時,他們會發現,圣誕老人并非來自芬蘭,印滿了made in china的玩具,無不在訴說著一個事實——童話中圣誕老人的玩具工廠,因為對于廉價勞動力的渴求,很可能已經搬到中國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