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輯同志:
我們是個體工商戶李某的雇工。三個月前,李某以為我們辦理工傷保險手續為名,騙取我們提交身份證后,在銀行申領了13張信用卡。近日,因我們陸續被銀行催繳欠款,經向銀行打聽,才得知事情的真相。而面對我們的質詢,李某雖然承認事先未經我們許可,但以其是以真實的身份證,并非使用偽造的身份證申領信用卡,且其愿意承擔償還本息的全部責任,也不會讓我們承擔任何損失為由,認為其行為并無不當,甚至拒絕糾正。請問:李某是否構成犯罪?
讀者:曾曉蕓等13人
曾曉蕓等讀者:
李某的行為構成妨害信用卡管理罪。
該罪是指違反國家信用卡管理法規,在信用卡的發行、使用等過程中,妨害國家對信用卡的管理活動,破壞信用卡管理秩序的行為。雖然《刑法》第一百七十七條之一規定:“有下列情形之一,妨害信用卡管理的,處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并處或者單處一萬元以上十萬元以下罰金;數量巨大或者有其他嚴重情節的,處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并處二萬元以上二十萬元以下罰金:(一)明知是偽造的信用卡而持有、運輸的,或者明知是偽造的空白信用卡而持有、運輸,數量較大的;(二)非法持有他人信用卡,數量較大的;(三)使用虛假的身份證明騙領信用卡的;(四)出售、購買、為他人提供偽造的信用卡或者以虛假的身份證明騙領的信用卡的。”即表面看來,李某是以真實身份證,而非用偽造身份證申領信用卡,似乎不在其列。其實不然,因為《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檢察院關于辦理妨害信用卡管理刑事案件具體應用法律若干問題的解釋》第二條規定:“非法持有他人信用卡5張以上不滿50張的,應當認定為刑法第一百七十七條之一第一款第(二)項規定的‘數量較大’……違背他人意愿,使用其居民身份證、軍官證、士兵證、港澳居民來往內地通行證、臺灣居民來往大陸通行證、護照等身份證明申領信用卡的,應當認定為刑事第一百七十七條之一第一款第(三)項規定的‘使用虛假的身份證明騙領信用卡’。”正由于李某以你們的身份證辦理的信用卡達13張,在“數量較大”之列,加之當初只是以為你們辦理工傷保險手續為由,欺騙你們提供身份證,并沒有向你們說明真正意圖,事后也沒有獲得你們追認,你們甚至已經要求糾正,表明李某的行為當屬“違背他人意愿”。同時,盡管李某許諾愿意償還本息,不會讓你們承擔損失,但鑒于是否造成“他人”損失并不影響該罪的構成,決定了李某照樣難辭其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