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輯同志:
一家建筑公司曾把其承包的建筑工程中的電梯安裝部分,全部發包給李某個人負責,而李某并沒有相應的法定資質。半年前,我受雇于李某從事安裝業務時,不慎因卡住雙腳而嚴重受傷,不僅住院治療4個多月、花去19萬余元醫療費用,還落下七級傷殘。鑒于李某無力承擔賠償責任,我曾多次要求建筑公司擔責。但其一再以我并非其所聘用,甚至對我被李某所雇一無所知為由拒絕。我向社會保險行政管理部門申請工傷認定后,其也作出了不予受理決定書,理由為我與建筑公司不存在勞動關系。請問:在不具有勞動關系的前提下,我是否絕對不構成工傷?
讀者:肖玉竹
肖玉竹讀者:
你的情形同樣構成工傷,即建筑公司、社會保險行政管理部門的做法是錯誤的。
的確,根據《工傷保險條例》第二條之規定,一般情況下,用人單位與勞動者之間存在勞動關系,是構成工傷的前提,也是社會保險行政管理部門是否受理工傷認定申請的決定性要件。但是,這并不等于只要不存在勞動關系,便絕對不能認定為工傷。因為《最高人民法院關于審理工傷保險行政案件若干問題的規定》第三條規定:“……(四)用工單位違反法律、法規規定將承包業務轉包給不具備用工主體資格的組織或者自然人,該組織或者自然人聘用的職工從事承包業務時因工傷亡的,用工單位為承擔工傷保險責任的單位;(五)個人掛靠其他單位對外經營,其聘用的人員因工傷亡的,被掛靠單位為承擔工傷保險責任的單位。前款第(四)、(五)項明確的承擔工傷保險責任的單位承擔賠償責任或者社會保險經辦機構從工傷保險基金支付工傷保險待遇后,有權向相關組織、單位和個人追償。”《勞動和社會保障部關于確立勞動關系有關事項的通知》第四條也指出:“建筑施工、礦山企業等用人單位將工程(業務)或經營權發包給不具備用工主體資格的組織或自然人,對該組織或自然人招用的勞動者,由具備用工主體資格的發包方承擔用工主體責任。”也就是說,鑒于民事法律關系具有復雜性和多樣性,為了防止用人單位規避法律責任和保護弱勢勞動者的利益,社會保險行政部門在受理工傷認定的申請中,應當堅持勞動關系為一般審查,兼顧特殊情形下審查的原則,而不能以不存在勞動關系為由一概否認。與之對應,本案情形完全吻合:一方面,雖然你只是被李某所雇安裝電梯,建筑公司甚至對此一無所知,但由于李某只是個人,并沒有相應的安裝資格,決定了建筑公司對李某的發包當屬非法,建筑公司也就不能以你非其所聘而推卸用工責任。另一方面,你的傷害發生在從事李某承包的電梯安裝業務過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