布村是瀾滄江上游一個不起眼的藏族小村莊。在險峻的雪山谷底和奔流的江水邊,一小塊臺地上匯集著棋盤格子般的田地和十幾棟小樓,那是布村人的家園。
20歲的村民青梅吾姆正在地里學習一項新技術:給葡萄藤剪枝。從縣里來的專家立青格茸告訴她剪口不要太大,以免影響新藤的生長。
雖然此時老藤還未抽出新葉,青梅吾姆卻已在為今年秋天的收獲做準備:10月葡萄被摘下收走、榨汁發酵后成為一瓶瓶香醇的紅酒,對品嘗者來說是歡愉的美食體驗,對青梅吾姆們來說則是辛勤一年后實實在在的收獲。
僅僅不到10年前,這些生活在云南省西北部大山深處的人還從未種過葡萄,更不曾想像過這紫色的果實將給他們的生活帶來怎樣的變化。在56歲的村民旺吉的記憶里,大家在這巴掌大的地上種青稞,除了自用和喂牲口外,所剩無幾。
雖然100多年前法國傳教士就把葡萄種植和釀酒技術帶到了瀾滄江河谷,但一直限于很小范圍。中國的葡萄酒產區主要分布在東部的山東、河北沿海,以及東北和西北的新疆、甘肅等地。
擔任德欽縣生物資源開發創新辦公室副主任的立青格茸說,大約10年前一些農業專家來考察,認為瀾滄江河谷和僅隔一道山脈的金沙江河谷在土壤、溫度等方面也非常適宜葡萄生長。當地政府認為,葡萄種植是一條幫助農民脫貧致富的好路子,于是開始推廣工作。
立青格茸說:“一開始很難,因為村民的文化水平普遍不高,不相信種葡萄比種糧好,我們跑了很多路,做了很多工作。”德欽縣政府還免費給村民提供種苗、水泥桿、鐵絲等,請專家來指導,一共花了18萬元技術指導費。
2001年,布村率先試種了120畝(每15畝折合一公頃)赤霞珠,這種葡萄色度深,糖度高,是釀造高檔干紅葡萄酒的上好品種。北京一家酒業公司與德欽簽了30年的合同,果實成熟時由公司來當地收購,送到外地釀造灌裝。
種葡萄的效益像生命力旺盛的藤蔓一樣伸展開來。
德欽縣北部的佛山鄉有120戶種植葡萄,收入從2005年的12萬元增長到去年的138萬元。有45戶人家的布村,去年的葡萄收入是82萬元。立青格茸說:“僅此一項每戶年收入就有一萬多元,和以前人均年收入1600元相比,差別實在是很顯著。”
旺吉家的17畝地全種了葡萄,去年收入3.4萬元。像很多村民一樣,他家住進了寬敞干凈的兩層樓房,庭院種滿果樹。
“好幾輩人都沒有過這樣的收入,”旺吉說。
身邊的范例吸引越來越多的人加入葡萄種植戶的行列。立青格茸說,現在德欽有2100多戶農民種植葡萄,大約1萬人,占縣總人口的六分之一,產量從2005年的100多噸增長到2008年的1548噸。
無論在金沙江畔的奔子欄地區,還是從德欽向南的瀾滄江河谷兩岸,現在都可以見到江邊臺地上豎著成排矮水泥桿的葡萄園,這兩條亞洲著名大河的上游正在變身“葡萄酒河谷”。
立青格茸說,德欽縣有5.3萬畝地適宜葡萄種植。他們計劃到今年年底把葡萄種植面積從4300多畝擴大到一萬畝,目前農戶正忙著開土栽苗,到明年面積還會進一步擴大。品種方面,也在試種霞多麗、美樂、黑比諾等葡萄,力求多樣化。
同時,德欽縣也在嘗試引進釀酒技術,在當地開發具有特色的冰葡萄酒,提高產業附加值。
站在旺吉家的屋頂,對面就是高聳圣潔的梅里雪山。主人搬出藏式木桌椅,用雕花木碗斟上自釀的半甜葡萄酒,寶石紅的液體在清澈的空氣中溢出香氣,品之則口感醇厚濃郁。
德欽一直是滇藏旅游線路上的一顆明珠,雪山冰川和絢麗的多民族文化吸引了無數中外游客。立青格茸說,德欽已經把開發葡萄酒旅游列為下一個目標,屆時,品紅酒、觀雪山對外來游客來說將是一個無法抗拒的新誘惑。
他指著布村附近的半山坡,在那里,一個以品酒、住宿、觀光等為服務的葡萄酒莊已開工興建。他說:“擁有如此獨一無二的景觀,這里可以成為中國最好的酒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