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欽,為藏語音譯,意為吉祥安樂,是一片神奇、純潔、美麗的熱土。遠在春秋時代,這里就有土著先民繁衍生息,唐史稱此地為“聿賁城”。明正德四年(公元1509年),麗江納西族木氏土司知府征戰至此。相傳木氏土司在征戰途中,得一尊佛像,像雖大而輕,可由一人背負,至此,將佛像置一土墩之上歇息,臨走之時佛像忽然變得重愈千斤,無法挪動,于是土司就在該地建一廟宇以安佛像,并以納西語命名該地為“阿得酋”,意為有土墩之地。清時始意譯為“阿墩子”。中華民國24年以來取該地佛教寺院“噶丹·德欽林”之音,稱為德欽,藏語中稱該地為“聚”。
德欽縣位于云南省西北部橫斷山脈地段,青藏高原南緣滇、川、藏三?。▍^)結合部,東經98.3560-99.3220度,北緯27.3340-29.1512度之間,北靠西藏芒康縣,西連西藏左貢縣、察隅縣及云南怒江州貢山縣,東臨四川巴塘縣、得榮縣。下轄升平、奔子欄、羊拉、佛山、云嶺、燕門、霞若、拖頂等六鄉兩鎮,41個村(居)委會,466個村民小組,總人口6.7萬人,有藏族、傈僳族、納西族等12種民族,其中藏族占總人口的81%,傈僳族占15%,納西族占1.7%。以藏族為主體世居民族的多民族共存,孕育了以藏族文化為主體的多民族文化交融的地域文化形態,造就了以藏傳佛教為主體,伊斯蘭教、天主教、基督教共榮并存的文化奇觀,形成了藏傳佛教寧瑪派、噶舉派、格魯派、薩迦派并存,各派寺院林立的宗教環境。
藏傳佛教分格魯、噶舉、薩迦、寧瑪等教派。格魯、寧瑪、噶舉三派在德欽影響深遠,薩迦派在德欽佛山鄉江坡村一帶民間有一定影響,但史料記載中未發現德欽歷史上有薩迦派寺院。格魯派是德欽最大的教派,全縣在冊的藏傳佛教寺院共有16座,其中格魯派11座(包括俗稱德欽三大寺的噶丹·德欽林、噶丹·羊八井林、噶丹·東竹林,以及羊拉鄉境內的茂頂寺、魯布頂寺、覺頂袞巴、則母袞巴、巴登扎西曲林、巴登扎依袞巴、巴登扎加袞巴,以及位于奔子欄鎮書松村的塔巴林即尼姑寺),寧瑪派3座(位于燕門鄉的玉竹頂寺、拖拉寺、崩貢寺),噶舉派2座(燕門鄉禹功村的扎西取批林即禹功寺和奔子欄鎮奪通村的玉仙寺)。另外,還有31所宗教活動場所,其中29所為格魯派(包括東竹林下屬7個安曲和1處活佛靜室,德欽林下屬11所小廟,羊八井林下屬6座小廟,布頂寺下屬1間小廟,茂頂寺下屬1處活佛靜室,以及2處屬于西藏甘達寺教區內的納古廟和達興貢廟),2所有薩迦派傳承的廟宇(佛山鄉江坡村的雪達古夢林和巴伙廟)。
德欽作為藏族聚居地,藏傳佛教流傳地,其歷史自然離不開藏民族的發展史,佛教的流傳和佛教寺院的建立是與藏族的各歷史階段、事件、重要人物有著密切的關聯。
公元六世紀,在今西藏雅礱河谷地區山南的一支藏族先民逐漸強盛,在長期的征戰和擴張中建立了一個奴隸制王國一吐蕃王國。公元七世紀初,這個王國的第三十三代贊普(國王)松贊干布將這個被稱為“吐蕃”王國的政權中心從雅礱河谷遷到了拉薩。他不僅統一了青藏高原,其勢力還擴張到今四川、青海、云南、甘肅、新疆等地。為了社會發展的需要,國王松贊干布制定法律、統一度量衡、創造文字,與中原的唐朝,西邊的天竺(今印度)、泥婆羅(今尼泊爾)廣泛交往,佛教也在這個時期傳入了藏族地區。公元八世紀,吐蕃勢力一度擴張,國王器弩悉弄(公元676~704在位)南征西洱河(今洱海一帶),南詔國歸順吐蕃,吐蕃在今迪慶州維西縣塔城鎮附近設立神川都督府,統治這一地區百余年。公元752年,器弩悉弄之子赤德祖贊國王冊封南詔王閣羅鳳為“贊普鐘”,吐蕃與南詔一度結盟。赤松德贊繼位后,吐蕃大力興佛,建立了藏區第一座寺院一桑耶寺,還任命佛教僧人為相,開創了僧人干預政治的先例,佛教緊隨著吐蕃政權的擴張而得以傳播。公元794年(唐貞元十年),南詔大破神川府,吐蕃勢力收縮到瀾滄江西岸,但是,隨著吐蕃軍隊和政權的南下,佛教也在這一時期傳到了德欽,并從此扎根。
相傳當年蓮花生大士到卡瓦格博(梅里雪山)地區,降服卡瓦格博山神并化導山神崇佛行善,這應該是其弟子到迪慶境內化道的民間記憶。蓮花生大士的二十五大弟子之一的巴郭·畢若雜納,為藏域最初出家七尊者之一,他去印度學成歸來后受到印度在藏僧人以及苯教徒們的排斥,但在赤松德贊的秘密保護下,翻譯了《六十如理論葡說》、《無邊光明佛號贊》等多部經典。傳說他譯經的消息被王朝中的權勢派知悉,王后蔡邦薩想用美色使他破戒,敗壞多年修行功德,但畢若雜納毫不動心,這下惹惱了王后,造謠說佛教密宗大師畢若雜納在王宮調戲王后,便向藏王要求處死他,藏王赤松德贊找了一個畢若雜納的替身當眾處死,暗中把他流放到康區察瓦崗一帶,并在這一帶修行傳教。在巴襖·查通列繞多吉所著的《卡瓦格博外傳圣地志》里記載著卡瓦格博外傳路上有他開掘的圣水“畢若雜納加持水”。
《新唐書·南詔傳箋證》云:“《張勝溫畫卷》中所有密宗諸尊,其名目與西藏略同,是南詔之佛教,實由吐蕃傳入?!庇纱丝梢?,此時佛教已由吐蕃經迪慶傳入南詔。也就是說,唐中期,迪慶已有佛教傳播。
在第三次文物普查中,德欽縣奔子欄鎮達日村曲赤通發現了一處藏傳佛教摩崖石刻,該摩崖石刻分布在金沙江西岸,羊拉公路西側一面南北長400米,高200米的崖壁上,畫幅總面積6平方米,共有5幅,其中2幅為蓮花金剛、1幅為蓮花觀音、1幅為四臂觀音,還有1幅已模糊不清。一尊蓮花觀音像、一尊蓮花金剛像和一尊四壁觀音像在崖壁南面距公路高約80米的地方依次從南到北排列,另外一尊蓮花金剛像和模糊的畫幅在崖壁的北下角公路邊。從該石刻的部分題材看,明顯地具有藏傳佛教前弘期以及宋末元初的特點。佛像最初由赤鐵礦顏料繪成,并有多次后期補刻和繪制的痕跡,有些地方可以看出線條已被巖漿覆蓋,這說明佛像最初繪制的年代已經很久遠了。根據藏傳佛教發展史來看,蓮花觀音是佛教早期觀音菩薩的形象,盛行于佛教早期約公元二至七世紀的古印度犍陀羅藝術中,在中原和藏區都極為少見,其造像在云南的發現與吐蕃南下經略南詔并將佛教帶入云南的歷史應該有密切的關系,蓮花金剛的造像常見于宋末元初,具有明顯佛教后弘期的特點。因而,此處摩崖石刻出現年代,除去佛教從拉薩附近傳到此地的時間跨度,按崖壁畫的部分佛像的特點,應該是藏傳佛教早期的遺作。據此,州內外相關專家初步認定該摩崖石刻最初為唐代中晚期作品,也就是說德欽境內佛教的流傳與吐蕃國王器弩悉弄南征西洱河,經略德欽地方的年代是相吻合的。
唐中期(公元八世紀)直至元初(公元十三世紀),佛教雖說在德欽有傳播,但并沒有能夠創建寺院,形成規?;膫鹘蹋瑑H僅只是停留在有零星的修行者或游方僧(例如上述蓮花觀音像的創作者)游離于此。
元朝初期,忽必烈拜藏傳佛教薩迦派五祖八思巴為帝師,統轄西藏政教及全國的宗教事務,衛藏地區盡為薩迦派所控。期間,八思巴在西康地區的一些地方積極開辟薩迦派傳教場所,現四川省甘孜州巴塘縣中心絨鄉的哈然寺就是在薩迦派的影響下于明永樂二十二年(1424年)建立起來的。德欽縣佛山鄉江坡村薩迦派傳承的雪達古夢廟和巴伙廟應該就是在該時期傳入的。
同時期,另一藏傳佛教派系噶舉派退出衛藏,進入朵康。云南藏區傳說噶瑪噶舉派黑帽系噶瑪巴一世都松欽巴一直在康區活動。公元1268年,噶瑪巴二世噶瑪拔希自元大都到康區傳教,前后共八年,并曾到卡瓦格博神山閉關修行。噶瑪巴三世噶瑪·讓迥多吉更是朝拜了卡瓦格博神山,寫下《卡瓦格博圣地廣志》,其中不僅認定了卡瓦格博神山是藏傳佛教四大本尊之一勝樂金剛的壇城,而且盡數羅列卡瓦格博地區(即以德欽為主的卡瓦格博神山周邊地區)各處圣地圣跡,確定了卡瓦格博神山內外兩條朝拜線路。至此,卡瓦格博地區不僅成為噶舉派圣地,也由此確立了卡瓦格博神山在藏區諸多神山中的地位,進而成為藏傳佛教著名的圣地,每年朝圣者絡繹不絕。處于卡瓦格博外轉經線路上的茶馬古道阿墩子段扎達茸摩崖石刻上,刻有23尊噶舉派傳承的造像和文字,其造型生動,線條流暢。根據石刻圖像造型特征、線條運用及文字結構特征,初步鑒定此摩崖石刻不是同一時期完成,且年代跨度較大,上限在元朝初年。雖歷經千年,經過漫漫歷史長河的洗滌,我們依然可以從朝圣者們遺留在各處崖壁、巖石上的文字和造像看到他們對信仰的虔誠、對美好未來的祈禱和當時社會的影子。
明天順六年(1462年)始,木氏土司領地逐漸延伸到今四川甘孜州和西藏昌都地區,今怒江州、緬甸境內的恩梅開江一帶也劃入木氏土司勢力范圍。明正德四年(1509年),德欽納入麗江木氏土司管轄。明正德十二年(1517年),八世噶瑪巴活佛彌覺多吉應木定土司邀請訪問麗江,擔任木氏土司的帝師。木定答應彌覺多吉自此13年內不發兵西藏,并選送500童子入藏為僧,且擇地建100座寺院。
之后,九世噶瑪巴(1556-1604年)在麗江木氏土司的支持下在康區大肆興建寺廟,迪慶噶舉派寺院大都建于此時。著名的有中甸甲夏寺(袞欽)、達隆罕匹袞(承恩寺)等29座,德欽沖沖錯卡林(今東竹林)、德欽林、祖拉批杰林(紅坡寺)、云仙寺等十幾座,維西有被稱為“降域十三林”的壽國寺、蘭經寺、來遠寺、達摩寺等。
明崇禎十二年(1639年),噶瑪噶舉派在西藏執政的“藏巴汗”被蒙古固始汗和格魯派用武力一舉推翻,噶瑪噶舉教派至云南避難,十世噶瑪巴活佛卻英多吉在麗江受到木懿土司上賓禮待,先后在麗江駐留20余年。
值得一提的是期間曾有一位噶舉派高僧“喇嘛松繞”在云南藏區廣為傳法。據《補日寺歷史簡明》記載,二世噶瑪巴(公元1204-1283年)建立補日寺以后,寺廟經歷了二世噶瑪巴至七世噶瑪巴的間接管理。由于噶瑪巴二世至七世長期奔走在川藏之間,加上當時局勢動蕩,所以當地人民請求活佛認定一位能夠代替其管理寺廟的活佛。七世噶瑪巴曲扎降措接受了人民的請求,七世噶瑪巴圓寂后,八世噶瑪巴(公元1507-1554年)認定一位出生在甘孜州石渠縣的克珠降措為一世松繞活佛,管理補日寺。二世松繞活佛夏伽澤仁,出生于新龍縣阿果家,是一位十分有智慧、威望的活佛,曾在云南等地建立了七座噶舉派寺廟,受到廣泛稱贊。相傳德欽境內的許多寺廟都是由喇嘛松繞主持修建的。
麗江木氏土司木增(1604-1674年)在位期間,借噶舉派的影響以優禮方式經略康區,而噶舉派則借木土司的勢力擴大自己的教區。這一時期,藏傳佛教噶舉派在迪慶境內廣為傳播。據民間傳說,德欽羊拉的扎加寺、布頂寺、覺頂寺等是由來自“降域”的活佛或僧人創建的,應該就是在這一時期修建的。
據《格魯派教法史——黃琉璃寶鑒》(第悉·桑結嘉措(1653-1750)著)記載,格魯派在現德欽境內最早建立的寺院為羊拉則木寺。該寺由宗喀巴大師的親傳弟子江瑪爾當·則木仁波切所建,但是期間受到“一些麗江人的狂頑作梗”使寺院空廢,后來托蓮花手索南嘉措(第三世達賴喇嘛)的恩惠,任命嘉央噶哇洛追為上師,方始恢復。這一記載也證實了當時確有“降域”(納西地區)的活佛或僧人在該地活動。
康熙六年(1667年),蒙古和碩特部占據中甸,迪慶進入藏傳佛教格魯派噶丹頗章政權治下。公元1674年,以中甸噶舉寺院甲夏寺為首的迪慶境內各噶舉派寺院在麗江木氏土司支持下,聯合境內寧瑪派和苯教僧侶,引發了反對格魯派及和碩特部統治的戰火。在巴圖臺吉和鄉佐農布為首的蒙藏聯軍攻擊下,尤其是受命前來鎮壓迪慶噶舉派反抗格魯派戰斗的木里地方格魯派寺院僧兵的主動攻擊下,噶舉派武裝一觸即潰并被消滅。蒙藏聯軍關閉了中甸、德欽一帶的大多數噶舉、寧瑪、苯教寺院,解散了這些寺院的僧侶,沒收寺產,讓大多數寺院改宗為格魯派寺院,并新建了迪慶境內最大的格魯派寺院“噶丹·松贊林”。清康熙十三年(公元1674年,藏歷木虎年)德欽境內原為噶舉派寺院的德欽寺、紅坡寺、東竹林被格魯派兼并,改宗格魯派,清康熙十五年(公元1676年),五世達賴喇嘛分別賜名為“噶丹·德欽林”、“噶丹·羊八井林”、“噶丹·東竹林”。德欽境內現有的格魯派寺院基本都是該時期由噶舉派改宗的。境內噶舉派寺院只保留了達隆噶舉派寺院云仙寺和噶瑪噶舉派寺院禹功寺(扎西曲批林)。至此,格魯派完成了在迪慶的政教統治地位,并延續至解放前。
寧瑪派是最早傳入德欽境內的藏傳佛教教派,在德欽境內的傳播歷史可以追溯到公元七世紀的唐中期,但是當時并沒有創建寺院,形成規模,寺院在德欽的創建時間較晚。境內寧瑪派寺院的建寺年代雖然不是很確定,但是與四川省甘孜州白玉縣的噶陀寺和幾位寧瑪派佛教大師有著極深的淵源和密切的關系。
卡瓦格博·南喀曲吉嘉措是有文獻記載以來最早到德欽傳播佛法的寧瑪派大師,他在各地新建了許多寺廟,使寧瑪派有了傳播場所,寧瑪教法開始在德欽普及。據《噶陀寺志》記載:卡瓦格博·南喀曲杰嘉措出生于察瓦崗地,幼時自醒先世飽學之習性,不久即遍知顯密教法,到噶陀寺拜謁賢哲益希堅參,師從北巴·郎卡堅參、郎卡北,成為舊譯金剛乘教法之主,于卡瓦格博雪山中新建修行處,迎請身依覺吾南喀扎西至此修行處,敬為主要能依。在布博、察瓦崗、絳域(麗江納西領地)等地新建了許多寺廟,長久護持教法之功業無與倫比,并為此終其一生。《噶陀寺志》中有關卡瓦格博·南喀曲杰嘉措的出生地大概只說是察瓦崗,在圖登協珠格韋威瑟著的《康區雪山圣地卡瓦格博指南:仙人授記之太陽》(以下簡寫為仙人授記之太陽)中有寫到:“卡瓦格博·南喀曲杰嘉措于藏歷第七繞迥(1387年至1446年之間)前期顯示各種奇特征兆誕生在卡瓦格博面前的‘聚’(德欽縣城所在地)”。就如《噶陀寺志》和《仙人授記之太陽》中所說,卡瓦格博·南喀曲杰嘉措在噶陀寺學成后回到家鄉卡瓦格博區域,在覺吾·南喀扎西(飛來寺)新建靜修室。噶陀斯度仁波切和佳斯·鄔堅丹批仁波切所著的卡瓦格博相關文集中詳盡記錄了他在修建飛來寺期間用神通搬運所需木材的事跡,這也是在德欽民間數百年來一直廣為流傳的故事。之后,他又在位于榮宗村的巴究廟以及位于明永村的蓮花廟等地開啟圣地,傳播佛法,最后在飛來寺附近的“董覺崗”圓寂,在火化時有許多殊勝現象出現,由彩虹形成帳篷并降下舍利雨。
就云南德欽來說,卡瓦格博·南喀曲吉嘉措之后對寧瑪派發展有著重大貢獻的人物要數佳斯·鄔堅丹批仁波切。他把原先衰敗的古寺全部修復,并新建了多座寺廟,對寧瑪派在德欽的傳播起到了舉足輕重的作用。
佳斯·鄔堅丹批仁波切從仲巴·南喀嘉措(1 672年出生)、達喇·貢桑南杰、扎谷瓦·爭直加措等處,聽習噶陀舊譯佛語和伏藏教法,尤其熟聽《悟境金剛精義》灌頂教導之教法。到布絨夏三地,特別是到芒康至絨贊卡瓦格博以上的地方,牽頭修復原先衰敗的老寺,新建納西的永主寺和芒康的吉色寺等,廣泛傳播以《悟境金剛精義》為主的舊譯金剛乘的教法,著書立說,講經傳法,撰寫了多部卡瓦格博圣地的各種傳記及煨桑文,弘業成就無邊,后圓寂。從佳斯·鄔堅丹批的上師仲巴·南喀嘉措和同門師兄直美信雄怙主卻吉多杰出生于1724年來看,大概可以確定就是在1700年上下幾十年內。
近代德欽寧瑪派的發展,噶陀·斯度仁波切·貢欽·大班智達鄔堅卻吉嘉措(1880年-1925年)功不可沒?!陡镣铀轮尽酚涊d,木鼠年(1924年)(《仙人授記之太陽》中說是水豬年(1923年))噶陀·斯度仁波切四十五歲時,朝圣到雞足山和卡瓦格博圣地。當時飛來寺毀于火災,只剩一片廢墟,噶陀·斯度仁波切和德欽寺寺豐活佛十三世桑東仁波切商議重建飛來寺。雖然兩位活佛教派不同,但經協商后,請成烈那吉畫師塑繪,將飛來寺建成一廟共存二教的殊勝廟宇。飛來寺廟座西面東,以大門到主供佛祖為中界,廟堂北半壁是以蓮花生大士為主尊的寧瑪派諸尊,南壁供奉以宗喀巴師徒三尊為主的格魯派諸本尊上師護法,這在整個藏區也是個少見的特例。由于其獨特的文化現象和保存完好的壁畫內容,該寺于2003年12月18日被云南省人民政府公布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
噶陀·斯度仁波切不但和格魯派建立了良好的關系,還給德欽各地的山神寫了敬香文,以及有關圣地卡瓦格博的文章,并在德欽廣傳寧瑪教法。
解放后,德欽縣的藏傳佛教雖然經歷了劫難,但是在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之后,宗教政策得到落實,藏傳佛教得以恢復,并有了長足的發展。
據2003年統計,德欽全縣在寺僧尼共計1022人,占全縣總人口的1.74%;其中格魯派僧尼702人,寧瑪派僧尼148人,噶舉派僧人77人,出家尼姑95人。德欽縣16座藏傳佛教寺院在民主改革前有轉世系統的活佛24位,分別為格魯派22位,寧瑪派1位,噶舉派(達隆噶舉)1位。其中噶丹·東竹林9位活佛世系,噶丹·羊八井林1位活佛世系,噶丹·德欽林2位活佛世系,茂頂寺2位活佛世系,魯布頂寺2位活佛世系,巴登扎加袞1位活佛世系,巴登扎西曲林1位活佛世系,則母袞巴1位活佛世系,覺頂寺3位活佛世系,玉竹頂寺有1位活佛世系,玉仙寺1位活佛世系?,F仍健在和國家新批準的活佛共有8位。
據2013年12月的調查統計,德欽全縣有30位活佛世系(包括未經政府登記在冊的);其中格魯派24位,分別為噶丹·東竹林9位,噶丹·德欽林3位,噶丹·羊八井林1位,則木寺1位,巴登扎甲袞1位,茂頂寺2位,布頂寺2位,覺頂寺4位,巴登扎西曲林1位;噶舉派2位,分別是云仙寺達隆噶舉派1位,禹功寺噶瑪噶舉派1位;寧瑪派4位,分別是拖拉寺1位,永主頂寺1位,崩貢寺2位。全縣僧尼共有1202人(僧人1059名,尼姑143名),其中在境外的有306人;格魯派974人,其中300人在境外;寧瑪派156人;噶舉派72人,其中有6人在境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