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欽縣地處滇、川、藏交匯處,國家級風景名勝區“三江并流”的腹地,是吉茶馬互市的咽喉要道和主要集散地。多種民族世代雜居,多種宗教并存,多種文化交融,是漢藏文化交融的重要區域,特殊的地理環境形成了其異彩紛呈的人文景觀,悠久的歷史積淀了豐厚的歷史文化資源,始于春秋的吉墓葬文化和與其息息相關的吉茶馬吉道文化,以及以藏民族文化為主體的各民族文化,構成了2300多年文明史的縱向脈絡,使德欽的歷史文化資源雄渾而厚重。多民族的共生共存孕育了絢麗多彩的民族文化資源,各民族在漫長的歷史發展中,形成了各具特色的民族文化及歌舞、風俗、工藝品、服飾、建筑、飲食、節祭等等,構成了德欽特有的隔山不同俗、隔里不同語的人文景觀。
這里民族眾多,各民族都有自己的生產生活方式、風俗習慣和宗教信仰,因而都保持有自己的文化特性,并在長期的交往交融中互滲,形成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相融共生的文化多元性,同時,德欽豐富多樣的地質和地理環境又蘊育了各族群眾生產生活習俗的多樣性,其中同一民族不同地域環境的文化也呈現出千姿百態的神采。多種宗教信仰的傳播與和諧并存,也為當地文化多樣性增加了廣博、深厚的底蘊和內涵,
悠久的歷史
——2300年的文明史縱向脈絡
石棺文化
出土文物表明,早在兩千多年,德欽縣永芝、石底、納古這樣的雪山峽谷里已經有少數民族支流的足跡,是他們創造了具有一定水平的遠古文化。我們有理由將德欽縣的遠古文化追溯至兩千年前,德欽文化源遠流長,歷史悠久,文化內涵十分豐富。
約在春秋戰國時期至東漢初年,德欽先民在繼承新石器時代文化的基礎上,發展為青銅文化,主要表現為金沙江流域和瀾滄江流域分布廣泛的石棺墓葬。石棺文化為迪慶早期文化的一大特點,從石棺墓出土物、墓葬形制、葬式到分布地點的不同,體現了德欽不同地域青銅時期的文化面貌。
茶馬古道文化
在橫斷山脈的高山峽谷中,滇、川、藏“大三角”一帶的叢林草莽之中,綿延盤旋著一條神秘的古道。古道石板上至今仍嵌著二寸多深的馬蹄印,古道旁的石壁上的許多藏文石刻講述著那個遙遠的茶葉入藏的故事。二千多年前滇川藏結合部的各民族先民的文化就已相互聯系和影響并接受了來自黃河流域的古文化和滇文化的深刻影響,交往的古驛道已經在橫斷山脈的深山峽谷中形成,這為茶馬古道的前身;到唐代,日益強大的吐蕃勢力借助這條大道南下滇西北,樊綽在《蠻書》中已清楚的提到這條由滇入吐蕃的古道。以后隨著茶文化向青藏高原的傳播和茶馬互市的興起,這條古道便成了名副其實的茶馬古道;宋代,以茶葉、絲綢、鹽、藥材、毛皮、銅制品等為主的互市,這條古道受到官方和民間的重視;到明清兩朝,茶馬貿易達到鼎盛時期,古道的作用更加突出;民國初年,蔡鍔將軍派滇軍從此道西征西藏;1950年4月,中國人民解放軍在這段古道阻擊了國民黨賀國光91軍310師殘部,殲俘敵軍長黃祖涵以下官兵千余人;同年底,駐滇解放軍和民工經這條古道進藏支援解放西藏。至今古道仍在滇藏結合部的各民族群眾中發揮作用。
燦爛的文化——多元文化共生帶
德欽縣現有國家級非遺項目4項,即迪慶鍋莊(奔子欄鍋莊與建塘鍋莊于2006年一同公布)、藏族《格薩爾》曲藝(與西藏于2006年一同公布)、迪慶熱巴(2014年12月公布)、梅里神山祭祀(2014年12月公布);省級項目5項,即德欽藏族弦子舞(2009年8月公布)、迪慶藏族金屬鑄造傳統手工技藝(2009年8月公布)、奔子欄藏族傳統文化保護區(2005年9月公布)、奔子欄鍋莊舞藝術之鄉(2005年8月公布)、德欽藏族傳統服飾制作技藝(2013年11月公布);州級項目32項;縣級項目13項;共計55項。國家級非遺傳承人1人;省級非遺傳承人15人(已逝5人);州級非遺傳承人14人;縣級非遺傳承人45人;共計75人(已逝7人)。
“格斯(薩)爾”史詩
“格薩爾”是在藏族古老的神話、傳說、故事、詩歌和諺語等民間文學的基礎上產生和發展起來的,是一部描寫古代戰爭的史詩。它的形成和發展經歷了幾個時代,至公元十世紀之后,其內容和形式得到進一步發展,并以口頭說唱的形式在民間廣流傳。“格薩爾”是至今仍在人民群眾當中存活的一部活的史詩,是一份寶貴的民族文化遺產,在歷史學、民族學等方面有重要的意義。
“格薩爾”的手抄本在迪慶境內流存的有30多本,主要為《誕生之部》、《騫馬稱王》、《霍嶺之戰》、《姜嶺之戰》等。德欽縣的《格薩爾》說唱藝人不象其它藏區的說唱藝人那樣能唱幾十部,他們一般只能唱1-2部,且一般都是要借助文本。
“格薩爾”說唱藝人叫“仲娃”或“仲肯”,他們是史詩最主要、最直接的創造者、繼承者和傳播者。目前德欽境內已經沒有人能說唱“格薩爾”了,其在德欽境內已經處于極度瀕危的狀況。
梅里神山祭祀
祭山是我國藏地普遍流行的一種民間習俗,其核心是神山信仰。神山信仰起源于古老的祖先崇拜,經歷了原初文化、苯教文化、佛教文化的涵化、浸潤,是一個被不斷演繹的信仰習俗。
德欽縣境內的卡瓦格博(即被稱作梅里雪山)雪山是滇藏界山怒山山脈的主峰,也是我國藏區著名的神山一在藏地四方神山中位于南方的主神山,稱作“絨贊卡瓦格博”,在古老苯教經典中位列世界二十四克聶神山之一,因此也被稱作“乃欽卡瓦格博”。在此之前的原始文化時期,即苯教尚未起源、傳播普及時期,就已有贊頌和祭拜神山的習俗。苯教文化時期轉山(也稱轉經)習俗興起。藏傳佛教興起后,轉山朝拜活動內容被充實和豐富。歷史上,卡瓦格博轉山線路有三條,被稱作大轉、中轉和小轉(即內轉、外轉和中轉),三條線路或圍繞整座山脈或圍繞主峰群或在主峰正面腹地進行叩拜。
神山有等級序列,分為世界級的神山、全藏地的神山、區域性的神山、村落神山、家族神山。之間的關系是按照從高到低的序列進行統領,也就是從低到高建立起依附和隸屬關系。神山還根據精神境界分超世間神山和世間神山,即超世間神山因獲得佛法加持而已解脫世俗性情,世間神山雖有神性品格但仍在六道輪回之中,莫助于人類或有情眾生的解脫事業。卡瓦格博是聞名藏區的神山,屬于超世間神山。神山文化因其對宇宙和自然的獨特思惟形式,對自然尊嚴和保護的積極作用受到現代科學的關注,有學者和專家將神山稱之為“自然圣境”。
德欽地區祭山活動十分流行,其形式有煨桑、懸掛經幡、風馬旗。煨桑是祭山活動最為隆重的形式,藏語成為“桑杜”,既有以村落為單位的集體祭山儀式,也有以家戶為形式的祭山儀式。祭山地點也分別有山頭祭山,村間公房祭山,家戶房頂祭山。祭山儀式有的地方由寺院僧人主持,有的地方由“阿曲”(受過戒的俗人祭師)主持。祭山儀式上有招福儀式、刀贊、喀夏(說笑話)、迎賓祝酒等習俗。
德欽地區的祭山儀式程式完整、結構嚴謹、內容豐富,包含了傳統知識教育、經典傳承運用、民間文學、服飾、雕塑、舞蹈、說唱等等方面,集社會性、文學性、藝術性、宗教性、星相學、民俗性為一體,是德欽地區集合度很高、內容包羅萬象的民俗活動。
奔子欄鍋莊
德欽縣內稱奔子欄鍋莊為“篩巴卓”,指流傳在金沙江沿岸奔子欄一帶的鍋莊舞,從名稱的區別上就可看出奔子欄鍋莊不同于其它藏區的舞而別具特色。奔子欄鍋莊根據曲調、唱腔、舞蹈的快慢,分為“吆”、“卓金”、“霞卓”、“卓草”四種,其中前三種都是奔子欄鍋莊舞所獨有的。“吆”,曲調緩慢,拖腔長,韻律高低變化大,裝飾音及顫音較多,高亢悠揚,一般以座唱為主,是奔子欄鍋莊的“前奏”部分。“卓多”,曲調緩慢悠揚,節奏自由,拖腔長,裝飾音多,調式變化明顯,舞步隨唱腔順時針慢慢擺動,“卓金”的每首唱腔都是固定的詞曲,“卓金”是母子唱法,母為長腔“卓金”,子為短調“卓金卓草”;先唱三遍長腔,其次是一遍“霞卓”,然后有3-5遍短腔;長腔-霞卓-短腔為一組“卓金”。“霞卓”是奔子欄鍋莊最具特色的一個內容,所謂“霞卓”是一段無唱腔、無伴奏、無固定節拍的套式踢舞步,動作的整齊與快慢全靠舞者的心靈相通來完成。“卓金”曲調悠揚舒暢,節奏明快,詞意豐富多彩,詞曲套路多樣,但大都有固定的歌詞句式,結構較為工整,奔子欄鍋莊舞蹈動作基本為:弓腰、左右擺步、四步一變、弓腰抬肢、單腳跺步等,起舞時強調和不能變于頭頂。奔子欄鍋莊有一個明顯的特征,舞蹈動作幅度較大,舞者下身墜地,上身飄逸,動作穩健豪放,變化多樣。有奔子欄土生土長,完全融入奔子欄的民族文化中的人,才能地道的跳出奔子欄鍋莊的韻味。
奔子欄鍋莊舞的歌詞有一套嚴謹的排比和巧妙的比喻規律,唱天必唱日、月、星,唱人必唱帝、佛、智者,唱地方必唱北京、拉薩和家鄉,歌詞內容涉及社會生產生活的各方面。
德欽藏族弦子舞
藏族弦子舞屬自娛性群眾舞蹈,藏族叫“儀”。是一種流暢、優美、抒情的歌舞。弦子,藏語叫“兵央”,構造和普通二胡近似,唯琴桿、拉弓較短,琴弦與弓弦均用馬尾。琴筒用木挖空而成,以羊皮或牛皮蒙筒面,用于伴奏歌舞或獨奏,是藏族男子普遍喜愛的民間樂器。
藏族弦子舞的詞和曲都相當豐富。音樂結構一般為二樂句,也有不少四樂句和七言八言等。弦子舞的唱詞、曲調、舞蹈結合完美,舞姿優美,剛柔兼備,音樂曲調大都高亢明亮、粗獷豪放、豐富多彩;旋律歡快流暢,節奏鮮明。
德欽藏族弦子有著娛悅身心、傳播生產技能、勞動知識、生活常識和寓教于樂的功能。特別是在沒有文字的年代,弦子舞起到了記載社會歷史、生產斗爭經驗的重要作用。
弦子舞唱詞內容有歌唱家鄉或外地的風土人情、道德風貌的;有思念家鄉、懷念親人、父母、同胞的;有諷刺人世丑態的;還有大量反映愛情的。真實地反映了藏族人民的思想感情、審美情趣、生活習慣和社會風貌。歌詞創作用比、興、賦等方法,比喻生動、寓意深刻,抒發情感、含蓄優美,陳述敘事、樸素自然。歌詞常用對偶、排比、疊句手法,文字規整、凝煉,語音抑揚頓挫,富有音樂感。大多數弦子歌詞有一句或數句襯詞。本來都有明確的含意,后來成為襯詞后,只起到起興的作用。
在弦子舞中還流傳著一些摹擬動物和反映生產生活的舞。如《孔雀吃水》、《兔子舞》、《牧羊姑娘》等。
藏族民間舞蹈與藏族人民的服飾有著密切的關系。因居住地氣候寒冷,空氣稀薄,男子多數戴狐皮帽,身穿呢子或氆氌“楚巴”,在日常生活和勞動中將兩支袖子交叉裹于腰前或背后,腳穿長統皮質藏靴。女子身穿較寬大的外套(藏袍),用呢子等料制作,身穿長袖上衣和各種色彩制作的圍腰。還配銀腰帶,手鐲,耳環,頊鏈等,質地較好,多數用金、銀、珊瑚、瑪瑙等。藏族人民借助在日常生活中穿著的藏袍,豐富了民間舞蹈,發揮了它的特長。“顫”、“開”、“扭”舞彩袖構成了弦子舞的特點。
金屬鑄造傳統手工技藝
藏族傳統金屬鑄造工藝技術由尼泊爾傳入,家族式代代傳承,在德欽傳承已經歷十四代,主要制作民族用品(金銀首飾、服裝飾物);特色工藝品;宗教法器、佛像等,在藏區享有較高知名度。
德欽縣羊拉鄉第十四代工藝世家迄今已有七百多年的發展歷史,具有濃厚的傳統手工藝,地方特點和民族特色,在工藝上保留著用泥型、羊油、松油、峰蠟瀕危失傳鑄造技術,為藏區獨一無二。
德欽藏族傳統服飾制作技藝
德欽特殊的地理環境形成了神秘的藏傳佛教文化和獨具特色、豐富多彩的民族文化,以之色彩斑斕的民族服飾更顯示出獨特誘人的魅力。德欽藏民族服飾文化融匯了康巴服飾文化的優良傳統和新潮服飾,其特色是色彩艷麗、五光十色、雍容華貴、典雅大方。特別是傳統手工編織服飾技法:剪羊毛、拉羊毛、扭羊毛、拉線、繞線、放線、編織紡織腰帶、披肩、藏袍、楚巴等的民族傳統服飾技法;藏族傳統皮類服飾“古季”(皮套衣)、“巴巴堆貴”(皮褂)、狐皮帽子等制作技法,現還保留的古老制作工具和服飾制作模子。奔子欄服飾制作女式錦緞外衣、坎肩、百褶裙;藏族傳統藏靴制作工藝技術,金屬佩飾(藏刀、銀腰帶、項鏈、手鐲等等是整個藏區獨一無二的民族服飾。
德欽斯農熱巴
斯農熱巴是一種自娛性的熱巴舞,它不同于嚴格意義的流浪熱巴,主要在節日喜慶、建房落成等時表演,以村為單位,沒有流動性。
斯農熱巴舞把面具舞、模擬舞、融為一體,有固定情節,一場熱巴舞就是場完整的舞劇;全劇由六個部分組成,分別為開場、頌神曲、鼓點舞、佐姆崗措(牦牛舞),馬鹿舞、熱巴弦子等。斯農熱巴有許多特定的舞蹈技巧:霞果絞(單腿轉)、稱帕覺(蹦子)、阿拉卡奇(盤腿滾翻)、達來丁詠(站肩上)、卓果絞(蹲轉)、亞拉竹(拿頂行走)、熱薩阿瑪果絞(泛指女演員的技巧)等。
德欽藏族刀贊
刀贊,是流傳在藏族地方的一種古老的說舞儀式。藏語“百協”,意為:“說刀”。從這種“百協”的形式中,我們可以發現,古代藏族人在出征打仗前,對戰士進行戰斗動員,激勵他們英勇殺敵,保家衛土。這種鼓舞士氣的做法漸漸形成儀式,并演變成除了戰爭之外也可以上演的民間歌舞藝術。
百協,應產生于一千年前格薩爾王時代。藏族歷史上在三千年前至公元前825年左右時期,是由血緣家庭為紐帶的社會群體進入階級社會的過程,這個時期是藏族歷史書中說的開始出現王、臣和屬民的小幫王國時代。其中具有代表性的是古象雄國,據苯教史和其它史書記載,象雄王朝已經具備了國家的職能,文明程度較高,是藏族遠古文明古國。大概在公元前825年左右,出現了藏族的第一個國王:聶赤贊普,直到公元923年,朗達瑪國王被殺,吐蕃王朝土崩瓦解。這一千多年的王朝歷史中,戰爭雖然是沒有間斷地爆發,但強大的吐蕃王朝有足夠的實力與周邊大國對抗或結盟。“百協”這種以戰爭為主題的刀贊,應沒有足夠的機會來上演和發展。
公元十世紀,吐蕃王朝覆滅,各地農民起義風起云涌,最有名的是嶺國的格薩爾王。因為這一時期沒有詳細的史料記載,但從民間流傳的口碑中,我們不難看出當地戰爭的激烈和謀略,絲毫不亞于《三國演義》。百協這種以刀贊的方式激勵戰士和祈禱勝利的儀式,也應在這個時期應運而生。其歷史是否比之更久遠,有待于有識之士考證。
“百協”表現了游牧民族的尚武精神。中國歷史中,古代的越國他們也贊美莫邪寶劍,贊美越王劍那樣,將其當做一種民族精神的象征來贊賞。因為越國當時也是邊緣之地的文化,所以它也是帶有報仇雪恥、發奮圖強的血性文化。所以藏族的刀贊之類的贊頌里面就包含著它跟中原文化不同的戰爭觀,中原民族往往是“耀德不觀兵”,就是說把德看得比“兵”看得更高,因為“德”是比兵和戰爭之類的東西更有價值。應該是統帥它、駕馭它的。但是在游牧民族里面,它認為對這個人的價值的判斷就是你戰爭中的勇敢精神、戰爭的威武的姿態和那種視死如歸的氣勢是非常贊賞的。根據史詩記載,在這些游牧民族中,要是背上中劍是非常恥辱的事情,面對著戰死了這會成為家族的榮耀。這種文化的觀念跟中原的以柔克剛的觀念是存在著差異的,而且也是互補的。所以贊美刀既是對刀的稱贊也是對刀所象征著的那種精神的一種稱贊。
在沒有戰爭時期,百協已經演變成一種民間集宗教、舞蹈、說唱藝術于一體的文化表演活動,在全藏區盛行。但近來由于民族文化普遍衰退,百協這種具有悠久歷史和豐富內涵的民間文藝也瀕臨滅絕。
“百協”一般在重大的宗教活動中上演,但表演者不會是僧侶,而是村里的壯年男子們。德欽縣云嶺鄉紅坡寺每年都要舉行一次盛大的羌姆法會。當法會進行到“扎拉加”儀式時,各種法號頓時奏響,在莊嚴肅穆的氣氛中,一隊壯漢列隊而出場。他們頭帶“蘇夏”帽,表示戰勝敵人凱旋歸來;身著節日的盛裝,足踏彎頭皮鞋,腰佩利劍,走到場地中央,列成排站立,一人舞劍出場,邊舞劍邊說唱,每說完一句,圍觀的戰士和場外的觀眾們便大聲地吶喊“呀可熱”以示助威。邊舞邊說唱,走完一圈回到隊伍中,第二個戰士便出場,如前。但說唱的內容不盡相同,舞步大致有三種,分別稱為:“夏拐頂強”、“特朗工幾”、“加亞安瑪徐里里”。說唱的類型則不定,目前有“志隊”、“百夏”等類。
德欽藏族馬贊
也稱下馬詞,藏語稱“達波”,有說詞也有唱腔。這種藝術形式主要用在婚禮上,且女方送親使者在男方門口下馬處與迎親人員相對(以前文婚禮習俗中所述),以送親使者的說唱為主,一來展示使者自身的才華,也為了為新娘助威。其內容主要有講述藏族天地宇宙形成故事,馬的來歷、馬的身體各部的形容及功能等,然后提出許多問題要求男方(以迎親使者為主)回答,以及代表女方向男方提出許多要求。馬贊內容涵蓋面廣,能說唱的人也不多,這也是藏族民間文化形式中較為精彩的部分之一。
此外,還有敬酒歌舞、山歌、當協等許多說唱藝術,以及酥油花藝術、壁畫、木器制作工藝等藝術工藝類。節慶、婚喪等民俗活動中更是各種文化形式集中表現的最佳最佳平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