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中專語文教學大綱》中提出:中專生應能夠“品味文學作品的形象、情感、語言,能通過口頭或書面表達自己的理解、體驗或感悟?!币虼?,中專生在掌握了一定的語文知識,學習了一些文章技法,并接觸了不少作家作品之后,已經初步具備了鑒賞文學作品的基礎。品味文學作品,即藝術鑒賞,是一種復雜的精神活動。文學作品教學中的鑒賞,與一般的審美活動又不完全一樣,鑒賞對象與主體之間,還存在一個最初必不可少,繼而逐漸淡化,最后必然脫離的中介——語文教師的引導。如何切合實際,科學有效地培養、提高中專生的文學作品的鑒賞能力,一直是文學作品教學的重要話題。
【關鍵詞】中職教育;語文教學;文學鑒賞
1.調動學生的主觀能動性,激發鑒賞情致
文學鑒賞都是從對美的形象的具體感受開始的,從感官享受經由情緒和情感的感動,才能導致理性的思維最終在賞心悅目和怡神中得到理智的滿足。而這些心理因素及其結合都不是鑒賞主體意外的任何人所能代替的。因此文學作品的鑒賞較之文言文、應用文更需要調動學生的主觀能動性,激發學生樂于接受的情致。
在這一方面首先應當渲染作品的藝術價值。在教學實踐中,不難發現,以其獨特的藝術成就而成為世界文庫中瑰寶的《阿Q正傳》,被歷代學者譽為“樂府雙壁”的《孔雀東南飛》和《木蘭辭》,充滿浪漫主義色彩和赤子情懷的《荷花淀》,等等,都有利于促成學生自覺鑒賞的積極心態。因為入選語文課本的文學作品均是素有評定的,所以用公允而美好的評價將學生領入急于鑒賞的情境之中,自然也就水到渠成了。其次,動情地描繪文學作品的背景。很多選入課本的文學作品,都是作者在特定背景下的憤情激緒的噴涌,“心里頗不寧靜”的《荷塘月色》,療救麻木民眾的《藥》等,在鑒賞時,創造與之相適應的背景情境和氛圍,不僅可以辟開鑒賞的通道,縮短鑒賞主體與客體之間的距離,消弭時間和空間的距離,而且可以喚醒沉淀于學生深層意識領域的信息,甚至會成為引導學生爆發出再創造的智慧火花的心緒背景。
2.把握整體與局部關系,創新鑒賞方式
優秀文學作品,其形式、結構和表現技巧都具有縝密的完整性,如果把作品嚼的很細系,勢必有損于作品的完整性也難以收到充分鑒賞的效果,所以在引導中必須正確處理好整體與局部的關系。第一,鑒賞中長篇作品的節選部分,如《阿Q正傳》、《群英會蔣干中計》、《守財奴》等,對全著固然要作概略的而非詳盡的,藝術的而非枯燥的簡介,這只是輔助的環節,不宜耗時過多而喧賓奪主,目的是為鑒賞節選部分作些必要的準備,詳略應當以掃清鑒賞障礙為度 。第二,注意提挈主線,顧及首尾,因為這是完整鑒賞文學作品的可靠保證。第三,選進語文課本的文學作品,每篇都是文質兼優的,有條件作仔細把玩自然妙極。但是,學生的知識水平和課程學時有限,不宜面面俱到,所以引導時既要品味精華,又不能讓學生墜入煙海,原則上是根據作品所在的階段、年級單元,貫徹“大綱”精神,確定理當著力品評的重點部分,把玩味重點放在整體把握中去引導鑒賞,這就需要略其形而賞其神。第四,語文教學中的文學作品鑒賞,它依然是一種課堂教學,為了保證鑒賞的完整性,教師要對字詞句的教學作妥善安排,只要學生能加強課前預習,教師輔以練習引導,作品鑒賞就可以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3.注重鑒賞方法和引導,提高鑒賞能力
語文課堂上的作品鑒賞,不能象專題講座那樣,強調的是師生共同鑒賞,而不是教師的個人鑒賞,不可以包辦代替,因此引導學生鑒賞比教師自己鑒賞作品要難得多,這就需要教師精心設計引導學生鑒賞的方法。
鑒賞是一種復雜的精神活動。其完整的鑒賞過程包括:鑒賞情致的誘發;形象的初步感受;審美客體的把握;意蘊的深入體驗;藝術精妙的領悟;美感形成的享受。在這個過程中,學生的主體感受、體驗、領悟、理解是非常重要的,教師的作用僅僅是動情地、有效地、積極地引導。只有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讓學生對文學作品中的形象進行感受、體驗、領悟理解,才能在增長見識和接受教育的同時,獲得由淺入深,情理趣兼備的審美把握,從而使觀察力、想象力、思辨力和創造力得以提高,個性才能得到自由發展。那么,怎樣的鑒賞引導才能提高學生的鑒賞能力呢?
首先要注意鑒賞的漸次性,要由淺入深,由表及里的引導。對于中專生來講,應當以形象感受為發端,先完成感官感受到情緒情感的感動這一初級階段;再到進入理性思維丟藝術創作過程作逆向的思考,“理以導情“達到理智的把握階段;最后在理解藝術形象的多面性、多向性、立體性的基礎上,對鑒賞客體進行再思考、再創造、再評價,形成鑒賞主體與鑒賞對象在較高層次上的精神對話。
其次要重視鑒賞引導方法的多變性。文學作品的鑒賞,總是表現為個體趣味的特殊性與審美意識普遍性的必然統一,都是通過各種不同情趣和愛好的個體來表現的。傳統的、固定程式的組織教學活動,或者教師的一廂情愿地將得很多,久而久之,學生自然會感感到乏味。因此,在鑒賞引導中,教師必須鼓勵學生帶著感情、帶著個人的趣味,積極投身鑒賞活動。或引導其觀察;或啟發其想象;或領進作品情境;或反復誦讀領悟;或探究評論形象,或小組合作討論相互啟發……只有不斷變換引導方法,調動學生自覺鑒賞的主觀能動作用,才能奏效。也只有鑒賞者增加得到了賞心、愉悅的理智滿足,才算達到文學作品的完滿審美狀態。
第三,反復誦讀是文學作品鑒賞過程中必不可少的環節。入選語文課本的文學作品,不僅思想健康,藝術精湛,單從語言方面來看也各具特色。如魯迅的語言便質而文,俗而雅,淡而腴;凝練如披沙揀金,萬中取一;含蓄如寶蘊深山,寄意幽深;激昂如驚濤涌動,澎湃無阻。沉郁而厚重,哀怨而蕩氣回腸;憤慨則聲嚴色厲,嘲諷則嬉笑怒罵,使蕓蕓眾生頓悟前非,妖魔鬼怪無可遁形。朱自清的“葉子出水很高,像亭亭的舞女的裙”?!皩訉拥娜~子中間,零星地點綴著些白花……正如一粒粒的明珠,又如碧天里的星星,又如剛出浴的美人?!薄拔L過處,送來縷縷清香,仿佛遠處高樓上渺茫的歌聲似的。”“葉子和花仿佛在牛乳中洗過一樣;又像籠著輕紗的夢?!薄疤林械脑律⒉痪鶆颍坏馀c影有著和諧的旋律,如梵婀玲上奏著的名曲”……反復吟誦方能悟出真諦,盡得其精妙。
更重要的是反復誦讀,可以令學生受益無窮。其間細膩的描寫,逼真的形象有助于提高學生的觀察能力;天上人間隨心遨游,有助于提高學生的想象力;探索言近旨遠而深邃的內蘊,有助于提高學生的思維能力;品味豐富的詞匯和高雅的語言,有助于提高其語言素質;學習嚴謹的章法和豐富多彩的藝術技巧,有利于提高其寫作水平;細品精讀,淺入深出有助于其創造力的提高;欣賞優美的畫面,體會真摯的情感,有助于審美觀念的形成以及道德情操的陶冶。
總之,學生鑒賞能力的培養,必須綜合運用多種引導方法。除上述之外,還可以選擇最佳角度,突出重點而旁及其他;借助網絡和多媒體來輔助學生鑒賞;變引導學生參與閱讀為欣賞閱讀;把學生從課內賞鑒引到課外鑒賞,在拓寬鑒賞領域的基礎上去加深理解;引領學生沿著感知——注意——理解——動情的鑒賞過程去鑒賞作品,縮短學生與作品的時空差距和心理差距,最后讓學生從作品中獲得審美愉悅和心靈情操的陶冶,是培養和提高中專生文學作品鑒賞能力的有效途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