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6年,為了能和剛結婚的丈夫在一起生活,何姐選擇了遠離家鄉(xiāng),從老家四川瀘州來到北京。那年她24歲。剛到北京時,她和丈夫住在單位宿舍,四戶人擠在一個20平米大小的房間里,一家一個角落,只有布簾隔開,條件十分艱苦。
人生地不熟的何姐在朋友的介紹下來到了醫(yī)院的洗衣房工作了一段時間,生活的拮據讓她不能休息也不敢休息,10月是預產期,9月她還在醫(yī)院工作著?;氐搅死霞疑a,待孩子滿周歲后,何姐又回到了北京工作。
懷著對孩子的掛念和對美好生活的憧憬,何姐轉學護理,一干就是五年。每天帶病人看醫(yī)生、照片子、送報告、取藥,從一大早忙到下午四五點,一周只休息一天,一個月到手也才只有350元。直到后來何姐被轉到醫(yī)院的病案室工作,家里收入低的問題才有所緩解。這時孩子已經6歲了,何姐下定決心要把女兒接來自己身邊照看。
談及一同來北京打工的老鄉(xiāng)做小時工補貼家用,何姐說他們掙得多些,但那也都是辛苦錢。在醫(yī)院工作趕上孩子長身體的時候,為了讓孩子能多吃點有營養(yǎng)的東西,何姐也做過小時工,常常趁著午休的兩個小時給一戶人家打掃衛(wèi)生,時間特別緊張也特別累,經常是忙完了連口水都顧不上喝就得趕快回去。
和那些只身一人來北京做家政工作的人相比,何姐和她們的心態(tài)有很大不同。別人住在東家沒有什么開銷,所以很容易存錢補貼家用。但何姐覺得住在別人家里不太自由,飲食起居也要隨著東家的生活習慣,更何況自己還要照看家人和孩子。在她看來,能陪伴孩子成長,看著一家人在一起平平淡淡健健康康更重要。
何姐不會撒嬌,也說自己學不會撒嬌。籍貫四川的她,平常和丈夫打起電話說家鄉(xiāng)話時,也都是直來直去,從不輕言細語。有一年何姐的丈夫也為了能讓家里人過得好些,接受了公司的派遣去東北工作,一去就是一整年,就正月才能在家住半個月和家人團聚。獨自在北京帶著孩子生活的何姐,還要照顧患有高血壓的婆婆。在老公外派的日子里,家中里里外外的事情都只能由她一人操辦:家里的燈管壞了,她墊著兩個高高的凳子拉閘換;抽水馬桶壞了,她一手拿著手電筒一手自己修。何姐說:“求人不如求己。”
女兒如今是何姐最大的期盼。為了賺錢養(yǎng)家外加給孩子買點營養(yǎng)品,何姐幾乎都是從自己嘴里省錢,所以她每天中午都帶飯來單位吃?,F在孩子長大了,何姐希望能給孩子一個更好的生活條件,能讓孩子有自己的房間學習,能在家里洗澡。她很慚愧不能給自己的孩子像別人一樣的生活水平,但在學習上只要孩子有要求,她從不吝嗇。
何姐說今年她還想把自己的媽媽接到北京來生活一段時間,但發(fā)愁家里的地方小,所以想換個稍微大些的房子。來北京近二十年的時間,何姐只去過天安門、故宮、頤和園等一些公園,等母親來了,她很想帶著媽媽去看看北京周邊,讓媽媽開心一下。
瑣碎的工作和生活沒有削弱何姐樂觀積極的生活態(tài)度,反而讓何姐對身邊能接觸到的每個人給予微笑,而對她好的人,何姐更是都一直默默的記在心里。和很多來北京的務工人員一樣,何姐最希望能在這個城市有個屬于自己的家:家里有自己的床,有個能洗澡的地方,孩子有自己的一間屋,屋子能夠冬暖夏涼。這就是她生活中最大的向往和希望。
QA
CR:現在對北京有融入感了嗎?喜歡這個城市的哪些方面?
我已經習慣了在北京生活,這里交通方便,路況好。相比家鄉(xiāng)的死讀書、讀死書的教育方式,在這里能讓孩子受到更好更靈活的教育,見識面廣,以后孩子更容易找工作。
CR:在家里常做的還是家鄉(xiāng)菜嗎?最擅長做什么菜?
雖然現在我也慢慢習慣了北方的飲食,但每天回家還是一直做家鄉(xiāng)菜,因為家人都愛吃辣。最擅長的菜應該是回鍋肉和可樂雞翅,孩子很愛吃。有時間也和家里人一起吃一頓四川的麻辣火鍋。
CR:對孩子有怎樣的期望?
希望她能在北京這個許多人都仰慕的大城市里通過自己的能力證明自己,獲得自己想要的。我現在沒有能力滿足孩子的,希望等她受教育有能力后能夠自己去實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