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洛特煩惱》的火,解了一些人的渴,撩動了一些人的心弦。
舞臺劇改編的電影《夏洛特煩惱》票房超過14億元。制作方“開心麻花”一路高歌猛進,沖擊“新三板”,成為喜劇公司謀劃上市的樣本。一顆低成本喜劇引爆的“笑彈”讓很多觀眾按圖索驥、追根溯源邁進劇場,也讓不少業內人士血脈噴張,大呼開發舞臺劇成為新的電影金礦。
細想這些年滾滾襲來的大銀幕浪潮,所幸劇場依舊沒有完全為影院所取代,劇本內容依舊迸發著不竭的生命力,演員依舊賣力沉醉地詮釋角色。舞臺劇究竟有怎樣的魅力,可以在當代電影的強力沖擊下,依舊以一種獨立的藝術形式存在并感染著它的觀眾?
或許劇場帶來的并不是一種環境,而是一種心境。在這里我們放棄了瓜子爆米花,取而代之,我們選擇了比觀看電影更需集中數倍的專注與融合。我們可能被《雷雨》中那壓抑恐怖的氛圍逼到透不過氣,每一次爭吵打斗都不止于視聽的感受。我們也會隨著開心麻花的引導或捧腹或開懷地嬉笑怒罵,夸張的、活生生的人物就在我們觸手可及的眼前。劇場讓觀眾與他們眼前的故事合二為一,讓觀眾成為了故事的圍觀者,真正參與到故事中來,而不再是一個赤裸裸的旁觀者。
舞臺劇可以是正劇、喜劇、悲劇,亦可以是話劇、啞劇、歌舞劇……紛繁的表演形式也讓劇本創作的可能性復雜多樣。不得不承認在后現代主義的表現上,舞臺劇可能比電影做得更加大膽和前衛。
“先鋒話劇”被譽為最具人文主義情懷的行為藝術,主創們肆意表達個性與追逐,或批判或詮釋、或弘揚或歌頌。哪怕再蒼白空洞的人物與生活,也會在這樣的藝術創作中,被剖開其內心最為復雜的糾葛,展現那些不為人知的魅力。觀眾正是在這窸窸窣窣的人性光輝中,找到某些歸屬。
人們說舞臺劇的演員沒有特寫,因為沒有人能夠決定觀眾的眼睛望向哪里,也沒有任何后期技術能去除表演中的瑕疵,更沒有一卷卷的膠片或大容量存儲卡,來讓演員“NG”重來。所以舞臺上的每一位演員都必須“戲好”,必須完全融入角色表演直到落幕。觀眾不再受鏡頭剪輯的控制該去看哪里,該去欣賞誰的表演,而是完全自主地選擇自己的關注點。這種看似對演員更加“嚴苛”的要求,卻使得演員們最大限度地全身心投入表演,也勢必為觀眾帶來絕佳的感官體驗。
舞臺劇經久不衰自有其獨到之處,但也應該感謝電影版《夏洛特煩惱》,畢竟它的成功為舞臺劇帶來了更大的關注,也讓舞臺劇煥發了新的光彩。
你看,校花或許換了又換,各個都是那么美,而馬冬梅的茴香面卻依舊是那個老味道,足夠夏洛用一生去體味。(編輯/許歡 撰文/閑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