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上是打招呼的內容你已經添加了話劇迷,現在可以開始聊天了如果陌生人主動添加你為朋友,請謹慎核實對方身份
你是朋友中的奇葩劇迷嗎?
我有一些話劇迷朋友,一些昆曲迷朋友,大家看的東西稍有重合,但基本不同。我可不是奇葩,話劇看得多了以后比較挑剔,不會來者不拒。咱們老劇迷差不多都這樣,買票進場看到沒有誠意的演出,不僅對不起錢,還會特別不舒服。
劇迷朋友圈就是有了好劇一起分享,偶爾遇到名不副實的劇目,及時通知其他劇友不要浪費時間去看。
你和朋友看完演出,都會討論什么呢?
基本都是圍繞演出討論,延伸到文本分析,最后到業內現狀。討論是觀劇的樂趣之一,不同的人,對于戲劇的共鳴點是不一樣的。特別好的戲,也會寫劇評哦~
我更鐘情于話劇,《水面之下》是我個人認可的小劇場啟蒙劇目,記得當晚坐在第一排最好的位置。這一次喜歡上了徐小明導演的話劇,后面每逢他的戲必看,也因此喜歡上了優秀的小劇場話劇,與大劇場相比,更有感染力和互動感。
在我看過的所有劇目中,感受最深刻的要數2011年11月的昆曲折子戲《西廂記·游殿》了。那是我第一次看石小梅老師的現場演出,在此之前甚至不知道他是男是女。這出戲是《西廂記》里面的一折,講的是張生初入普濟寺掛單,在法聰小和尚陪同下,巧遇崔鶯鶯的情節。看完以后我的整個觀賞標準提高了很多。
每場演出結束演員謝幕時,你的心里通常在想什么啊?
如果很無聊的演出,就想趕緊走。如果是很棒的節目,那就趕緊叫好,多鼓一會掌,希望讓他們聽到觀眾的支持。如果是超棒的演出,那,能去后臺嗎?一定要當面告訴他們這戲有多棒!如果是大熊貓的演出,真的就悵然若失了。看一場少一場。現場的魅力是錄像所不能取代的。
可是這個時代最好的演員在不斷減少,沒有時間、汗水和誠意的累積,是無法真正取悅挑剔的觀眾的。
所有的劇目都是相通的,看書和劇本能伸展到其改編的現場演出,早年熟悉文本《西廂記》和《牡丹亭》,第一次聽昆曲只有親切,本就帶著文字香氣的美妙詞句吟唱出來,聽的人都要口齒生香了;聽完昆曲能延伸到京劇,聽完《桃花扇》里李香君的“罵宴”,順勢就回去搜王珮瑜的《擊鼓罵曹》;看現代舞劇能延伸到古典芭蕾,《春之祭》的震撼讓人出門就想去買《天鵝湖》。人的視野是一點一點被打開的。
你從哪里得到舞臺劇上演的信息呢?
豆瓣小組,朋友圈,愛好者們的微信群,大麥等售票網站。每隔一段時間會主動刷一下豆瓣小組和售票網站,看一下近幾個月的演出排期。
劇院官網也是個不錯的選擇,圈子里面口碑信息才是最重要、靠譜的信息來源。
價格是制衡劇目選擇的很大因素。昆曲而言,影響不大,除了大師版《牡丹亭》的天價票以外,戲曲類的票價都在500元以下,可以從容選擇最好位置。小劇場的話劇影響也不大,即使再貴再便宜,滿場300個左右的位置,都不會有太大影響。大劇場就相差很大,價格和座位掛鉤特別厲害,不好位置帶來的較差體驗,跳戲、出戲,根本沒辦法好好看完整場演出。所以我是個“不好位置會死星人”。如果太貴的票,寧愿不看,也不要買不好位置。
確實如此。北京劇場多,劇團多,演出多。數量上來了,奇奇怪怪的劇團和為了賺錢的演出就會頻頻出現。為了避免被坑,一定要看好劇目內容和演員。
我說了這么多昆曲,舞臺劇中,你最喜歡哪種類型?
我對話劇情有獨鐘,能在劇場里放松自己的同時得到真實的藝術享受。要深究喜歡舞臺劇的原因,除了它是不可復制的演出以外,演員的魅力會毫無保留地呈現在舞臺上。好和壞,都被極致地放大了。好的極致,是一種不能復制的美的享受;好的演出,看完以后如同喝了一壺酣暢淋漓的美酒,渾身都通透了。
你會做一些特殊的事情記錄自己看過的舞臺劇嗎?我留存票根的事,被不少哥們吐槽。
票根都會留下,順手做書簽。海報和好看的明信片也會留下來。攢得多了,也不知道怎么處理,有滿滿一盒。
你會對同樣喜愛舞臺劇的劇迷說些什么?我要轉告我的朋友們。
咱們一起看戲吧。
給我看看你的成果照片啊?
你看我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