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部經典舞臺劇作品總是經久不衰,一演就是若干年,而每年新作品卻也層出不窮,煥發著新的生命力。雖然新作品能否成為經典還有待時間考驗,但先聲者與后來者總能相得益彰、各自精彩。
《夏洛特煩惱》
上榜理由:溫暖京城一整年
2015年這個秋天,電影《夏洛特煩惱》的火爆也讓更多觀眾了解到,這部電影其實是由《開心麻花》2015賀歲舞臺劇《夏洛特煩惱》改編而成。這部舞臺劇也被稱為“溫暖北京城一整年的舞臺劇”。
舞臺劇《夏洛特煩惱》不僅延續了開心麻花“笑點狠”的風格,在劇情上還大玩懷舊風,自行車棚、廣播體操、籃球賽、家長會等懷舊元素通通都有。爆笑之中有平凡質樸的真摯愛情,有對人生價值與幸福感的反思,許多觀眾拭著淚水笑著走出劇場。
與眾麻花劇不同的是,這部劇里的感情戲是最多的一部,近三分之一都在展現男女主人公之間情感抉擇及細微心理變化。劇中的愛情就如一碗“茴香打鹵面”,雖樸實平淡卻回味無窮,讓觀眾飆淚。
《兩只狗的生活意見》
上榜理由:沒有固定劇本,全憑現場即興發揮
這部話劇從一開始就沒有固定劇本,觀眾和劇場的氛圍就是劇本的一個重要結構。“在哪兒演,就揪過那里的事兒來說道說道,全憑現場發揮的即興。”不依靠燈光道具,生活態度便成為唯一核心。演員沒有按部就班、嚴絲合縫,觀眾也不用正襟危坐、奉若神明地接受教育。
劇中取材往往都是房子、錢,現實引發出來的所謂“笑料”,實則是一個悲劇。通過動物的雙眼,窺探了人類的世界。這部劇中,“從淺層次來看,笨笨的兩只狗是在追求更好的物質生活,但其實內心深處有一種永不泯滅的理想精神。”這部話劇的導演孟京輝說:“雖說物質重要,但又沒‘那么’重要。生活在都市里的人們,物質上逐漸富足,但卻日漸變得不快樂。不快樂的原因很多,比如生活壓力大。兩只狗就是對時代精神的一種反應,這種精神可以引起大家的共鳴。”
《暗戀桃花源》
上榜理由:當代中國最受歡迎的一部戲劇
華語舞臺劇經典之作——《暗戀桃花源》,曾在上世紀80年代引發臺灣地區民眾的觀看熱潮,也曾是國際巨星林青霞的唯一一部舞臺劇作品,被《紐約時報》評論為“當代中國最受歡迎的一部戲劇”。
《暗戀桃花源》講述了一個奇特的故事。以《暗戀》劇組與《桃花源》劇組爭奪排練場地的形式,成功實現了兩部戲劇《暗戀》與《桃花源》的并置穿插,是一部典型充滿“后現代”探索精神的“元戲劇”和現代主義的“實驗話劇”。
《暗戀》是一出現代悲劇,《桃花源》則是一出古裝喜劇。兩部戲中戲,一今一古、一悲一喜,以奇特的戲劇結構和悲喜交錯的觀看效果聞名于世。《暗戀桃花源》之所以能夠突破戲劇藝術囿于小范圍、小圈子的障礙,在于它在精湛的戲劇藝術之外,還恰當地引導著最普遍的社會情緒,讓社會情緒在這里得到了釋放。
《戀愛的犀牛》
上榜理由:年輕一代的愛情圣經
若干年前,廖一梅寫了一部充滿悲情、扭曲與堅守的劇本——《戀愛的犀牛》。而在當時,除了鬼才話劇導演孟京輝外,沒有任何人敢把它搬上舞臺。甚至連第一場演出,也是在北京偏僻胡同里的一座劇場內,靠著觀眾的口耳相傳攢足口碑,改寫了中國小劇場的歷史。
如今諸多當紅的實力演員如郭濤、郝蕾、段奕宏等,都是從“犀牛”的舞臺上走出來的。至今,沒有一部小劇場作品可以超越甚至比肩“犀牛”,也沒有任何一部作品像它那樣,用一種極度扭曲而唯美的方式詮釋了愛情的真相。“你,敢不敢像馬路愛明明一樣愛我?”是多少戀愛中的女人走出劇場后對男友倔強又甜蜜的拷問。據不完全統計,《戀愛的犀牛》是在大學校園里演得最多的戲劇,被奉為“年輕一代的愛情圣經”。
《驢得水》
上榜理由:首演一夜爆紅的“神劇”
2012年,荒誕喜劇《驢得水》在木馬劇場低調首演。這部之前并未受到太多關注的劇目,首演過后在微博上一夜爆紅,收獲了上百條評論。劇中大尺度的政治諷喻和對人性的深刻剖析直指人心,加上自然不俗的笑點、緊湊的節奏、流暢而完整的故事架構,讓很多觀眾反映《驢得水》是近幾年看過的最好的小劇場話劇。
劇本讓《驢得水》擁有了先天優勢,具備了一部好看話劇所需的要素。故事沒有任何鋪墊,敘事節奏干凈利落,情節轉換毫不拖泥帶水,誰都能看懂它在說什么。而表面的爆笑下面卻藏著默契的會心一笑,劇里什么都說了又好像什么都沒說。
這還是部優秀的群戲,劇中9名演員沒有主角、配角之分,每個人身上都有哏兒,你會不由想到這個團隊是怎么對付到一起的。在對劇本的理解以及在表演的統一上,他們表現出了良好的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