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4小時開機stand by
她從事傳染病護理工作31年,先后護理過乙肝、非典、艾滋病等27種傳染病患者,被授予全國先進工作者,人選中國好人榜,被評為北京市百姓愛心明星、受百姓喜愛的白衣天使,2013年榮獲護理最高榮譽獎南丁格爾獎。因為在艾滋病護理和人文關懷方面做出了突出貢獻,被喻為“艾滋病患者的知心大姐”,并成為中國第一位榮獲艾滋病防治工作國際最高獎“貝利·馬丁獎”的護士。
用愛接觸艾滋病患者
1984年,王克榮從北京護士學校畢業后,成為了北京地壇醫院的一名護士。
1997年,王克榮所在病房開始收治艾滋病病人,當時大家對艾滋病還處于比較恐懼的狀態,每次進病房就會用帽子、口罩、隔離衣“武裝”自己,但她反倒主動與患者親近。王克榮接觸的第一位艾滋病患者是老李,當得知老李是爆炸事故中為救同事、搶救設備而燒傷,在后來的治療中因為輸血漿感染了艾滋病,王克榮感動了。她覺得老李就是英雄,值得所有人尊重。
另一次與艾滋病患者聚餐時,患者小李指著自己的飯盒說:“護士長,我不吃肉。”王克榮沒有猶豫,夾起小李飯盒里的肉放進自己嘴里。小李一下驚呆了:“護士長,我家人都做不到!”王克榮說:“這樣做,是為了告訴大家消化道不傳播艾滋病。”
從和病人的接觸中,王克榮逐漸走近了艾滋病患者,并暗下決心,要為他們多做工作。
王克榮的手機有700多個艾滋病患者的電話,每天24小時開機,為他們提供幫助。艾滋病人小夏因車禍股骨粉碎性骨折,被緊急送到離事發地最近的一家醫院。然而,在術前準備時,一張化驗單卻讓在場的醫護人員停下了手中的工作,患者是HIV陽性,而這家醫院從沒有為艾滋病患者做過手術!小夏撥通了王克榮的手機。她仔細詢問了小夏的病情后,馬上報告自己工作的北京地壇醫院。在上級單位的積極協調下,北京地壇醫院緊急成立專家救治小組,及時為小夏實施了干髓內針固定手術。正準備結婚的小劉,被檢測出HIV陽性,準備自殺,經過王克榮堅持不懈的手機短信勸導,小劉和未婚妻如期舉行了婚禮。后來小劉在給王克榮的感謝信里寫道:“是你挽救了我,如果沒有你就沒有現在的我。在我的心目中,你就跟我的媽媽一樣,因為你給了我新的生命。”

將艾滋病防治變成一項事業
2002年8月至2003年10月,紅絲帶之家在河南的一個艾滋病高發村建立了醫療點。王克榮先后14次到河南艾滋病高發村,每次去都是周五晚上出發、周一返回醫院上班,非常辛苦。從2001年至今,王克榮先后50多次到中國的河南艾滋病高發地區工作,云南、新疆、廣東等艾滋病高發地區,安徽、北京、上海、湖南等省市中低流行區都留下她的足跡。
2002年王克榮在英國倫敦晨曦醫院學習期間,利用休息來到南丁格爾紀念館學習參觀,感受南丁格爾這位護士鼻祖獻身護理事業的精神實質——“人道,博愛,奉獻”,體會著這位偉大的女性放棄優越的貴族生活,挑戰自己,在克什米爾戰地醫院開創護理事業的創新精神。她下決心要好好地向這位受人尊重的護理界創始人學習。回國以后,她結合在英國學習到的艾滋病護理知識,總結出了適合本國開展的新的艾滋病門診護理模式。
王克榮從繁忙的工作中體會到,自己的能力是微小的,必須要讓更多的人加入到艾滋病防治工作中,必須發展艾滋病工作志愿者隊伍。在她的影響下,丈夫、女兒都成了艾滋病工作志愿者,紅絲帶之家的志愿者也從幾個人發展到上千人,在冊登記的志愿者就達到800余人。通過志愿者的工作,不但讓更多的人懂得艾滋病防治知識,同時也給了新的感染者生活的勇氣和力量,為推動艾滋病防治工作起到積極的作用。成為中國共產黨第十八次代表大會成員后,王克榮深感自己責任重大,她希望通過自己的代表身份,為艾滋病防治事業、特別是在艾滋病反歧視方面做出更多努力,讓更多的人投入到艾滋病防治工作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