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萬科、阿里巴巴等紛紛開創“事業合伙人”制先河之后,越來越多的企業開始考慮引入這項制度變革。而“事業合伙人”制度究竟是什么?這一舉措的實行對企業的發展又有哪些借鑒意義?本期,遼寧瀛沈律師事務所的劉嘉熙律師會以萬科和阿里為例,為讀者解答關于“事業合伙人“制度的一系列問題。
“事業合伙人”制度究竟是什么?
法律層面而言,個人合伙與合伙企業是極為常見的兩種合伙模式,合伙人提供資金、實物、技術等,合伙經營、共同勞動,共享收益、共擔風險,并對債務承擔無限連帶責任或者有限責任。個人合伙關系主要由《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通則》等相關條文調整。合伙企業主要由《中華人民共和國合伙企業法》規范,分為普通合伙企業和有限合伙企業。普通合伙企業由普通合伙人組成,合伙人對合伙企業債務承擔無限連帶責任。有限合伙企業由普通合伙人和有限合伙人組成,普通合伙人對合伙企業債務承擔無限連帶責任,有限合伙人則以其認繳的出資額為限對合伙企業債務承擔有限責任。
然而,無論是阿里巴巴還是萬科的合伙人制度,嚴格來說,并不是完全法律意義上的“合伙人”,他們被稱為“事業合伙人”。具體而言,不同企業采取的具體做法又有所不同,舉例分析如下:
一、萬科
首先,萬科作為股份有限公司要想實行法律意義上的合伙制,首先需要退市并完成一系列復雜的改制程序。萬科及其項目公司都屬于房地產開發企業,根據《房地產開發企業資質管理規定》規定,房地產開發企業是指依法設立、具有企業法人資格的,從事房地產開發經營的經濟組織。合伙企業和有限合伙企業都不具有獨立法人資格,萬科項目開發公司若是合伙企業和有限合伙企業,是無法取得房地產開發資質,也無法進行房地產開發的,顯然這條路不太可行。
2014年5月,萬科推出事業合伙人持股計劃,約有兩百多人將成為萬科集團的合伙人,共同持有萬科的股票。首批事業合伙人將其在經濟利潤獎金集體獎金賬戶中的全部權益,委托給深圳盈安財務顧問企業(有限合伙)(“盈安合伙”)的普通合伙人進行投資管理。通過盈安合伙,避免了退市改制的同時,也完美的實現了激勵的目的。盈安合伙通過券商集合計劃多次增持萬科A股股票。據新華網的報道,截至2015年1月27日,集合計劃共持有萬科A股股份4.94億股,占總股本的4.48%,成為除華潤以外的第二大股東。同時,其下屬項目跟投機制也于2014年4月正式啟動。在該制度下,項目所在一線公司管理層和該項目管理人員必須跟隨公司一起投資項目,其他員工則可選擇自愿參與。項目的經營成果直接和員工的投資收益掛鉤。萬科的跟投制度不是公司層面,而是項目層面的。在項目層面,萬科正在推行的小股操盤、管理輸出與合伙制是可以結合的。
借鑒意義:
1、可利用傳統的股東治理路線,即通過增持公司股份加強經營層控制力。
2、制定切實有效的員工激勵制度,逐步增強公司整體實力。
二、阿里巴巴
“阿里合伙人”雖然使用了“合伙人”這一名稱,卻與《合伙企業法》中規范的合伙人有著很大的不同。阿里效仿高盛和麥肯錫,將管理層分為三個梯度以推進公司運作:新進人員負責具體執行,中層負責戰略管理,創始人主要關注人才選拔和企業發展方向。根據該設計,必須存在一種機制以確保創始人和管理層被賦予相應的公司控制力,于是阿里合伙人應運而生。其“合伙人制”主要是通過制度安排,設立一層特殊的權力機構以對抗其他股東的權利并穩定創始人和管理層現有的控制權,這層機構就是阿里合伙人,即在章程中設置提名董事人選的特殊條款:由一批被稱作“合伙人”的人提名董事會中的大多數董事人選,而不是按照持有股份比例分配董事提名權。但這并不意味著“合伙人”能直接任命董事,所提名的董事,仍須經過股東會投票通過才獲任命。其合伙人擁有獎金分配權,阿里每年會向包括公司合伙人在內的公司管理層發放獎金。阿里在招股書中強調,該獎金屬于稅前列支事項。這意味著合伙人的獎金分配權將區別于股東分紅權,股東分紅是從稅后利潤中予以分配,而合伙人的獎金分配將作為管理費用處理。這也說明除了合伙人自身所能獲得的股東分紅以外,還能額外得到更多的獎金。并且合伙人無數額上限,這就意味著合伙人機構有無限的擴張能力,由此激發員工、管理層的工作熱情。
借鑒意義:
1、按照我國現行法律法規,對于一般的上市公司股票實行同股同權制度(優先股及限售期內的股份除外)。因此,境內上市公司采用阿里合伙人的治理模式存在障礙。但是,對于非上市公司而言,則可以通過對《公司法》中多處關于“公司章程另有規定的除外”的規定進行挖掘探索,但要注意不得違反法律、行政法規的強制性規定。
2、可充分利用《公司法》第34條的規定:“股東按照實繳的出資比例分取紅利,公司新增資本時,股東有權優先按照實繳的出資比例認繳出資;但是,全體股東約定不按照出資比例分取紅利或者不按照出資比例優先認繳出資的除外”,依據本公司具體情況制定個性化的合法分配機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