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業秘密是指不為公眾所知悉、能為權利人帶來經濟利益,具有實用性并經權利人采取保密措施的技術信息和經營信息。侵犯商業秘密罪,是指以盜竊、利誘、脅迫等不正當手段獲取權利人的商業秘密;披露、使用或允許他人使用以前以手段獲取權利人的商業秘密;違反約定或者違反權利人有關保守商業秘密的要求,披露、使用他人或允許他人使用其所掌握的商業秘密。明知或者應知前款所列行為,獲取、使用或者披露他人的商業秘密的,同樣以侵犯商業秘密論。商業秘密是一個公司的秘密武器,而如何保護商業秘密不被侵犯,始終都是企業的一門必修課程。本期,本刊邀請律師通過案例為我們解答有關商業秘密的一系列問題,讓企業了解如何應對侵犯商業秘密的情況。
案例:
一年前,李某是甲公司的職員,負責銷售工作。入職后,李某與甲公司并未簽訂勞動合同,但存在事實的勞動關系,甲公司將客戶名單、采購商名單和報價單都提供給李某,讓其協助公司業務拓展。李某工作一年后,由于甲公司拖欠工資,決定離職,并通過勞動爭議訴訟結清了工資。隨后,李某與他人成立了有限責任公司經營與原單位同類型產品。不久,甲公司從老客戶處了解到,李某使用甲公司產品宣傳冊與其接觸,并以低于甲公司報價的價格出售同類型產品,并揚言甲公司即將倒閉,給甲公司造成了非常惡劣的影響,不但影響了其正常的經營行為,且詆毀了甲公司的聲譽,甲公司認為李某侵犯其商業秘密,希望通過法律途徑解決紛爭,最大限度的保護自己的合法權利。
一、商業秘密的審查和認定
要構成侵犯商業秘密首先要對是否構成商業秘密進行審查和認定。本案涉及的商業秘密屬于經營信息。經營信息一般是指除技術信息以外的能夠為權利人帶來競爭優勢的各類經營信息,主要包括客戶名單、經營計劃、財務資料、貨源渠道、標底、標書等信息。權利人必須先行明確商業秘密的范圍,明確商業秘密點,為了盡可能的保護商業秘密,不應擴大商業秘密的范圍,將一些公眾信息納入到商業秘密范圍請求保護。對于本案所涉及的經營信息型商業秘密,需要當事人明確指出構成商業秘密信息的具體內容,指出該部分內容與一般公眾知曉的信息的區別。例如商業秘密是客戶名單的,要明確這個客戶的獨特性,如交易習慣、獨特要求、交貨日期的習慣規律、成交價格底線等信息。
審查商業信息是否構成商業秘密,依據相關條款,審查該信息是否具備“不為公眾所知悉”、“價值性”、“保密措施”要件,全部具備以上要件的,應認定構成商業秘密。“不為公眾所知悉”要求有關信息不為其所屬領域的相關人員普遍知悉和容易獲得。采取“保密措施”需要具有有效性、可識別性和適當性。而“價值型”需要證明相關信息具有現實或者潛在的商業價值,能夠為權利人帶來商業上的競爭優勢。
二、侵犯商業秘密行為的審查和認定
審查侵權主要依據兩點:一是侵權人使用的商業信息是否與權利人的商業秘密相同或實質性相同;二是侵權人是否不正當地獲取、使用、披露或允許他人使用了原告商業秘密。
在實踐中,商業秘密的侵權行為一般比較秘密、隱蔽,要權利人舉出直接證據證明難度很大。因此,在司法實踐中對權利人的證明只要求“實質性相同加接觸”。權利人只需證明侵權人使用的商業信息與權利人商業秘密相同或實質性相同,且侵權人接觸了商業秘密。根據《反不正當競爭法司法解釋》第十三條第二款的規定是“客戶基于對職工個人的信賴而與職工所在單位進行市場交易,該職工離職后,能夠證明客戶自愿選擇與自己或者其新單位進行市場交易的,應當認定沒有采用不正當手段,但職工與原單位另有約定的除外。“但適用該條規定時較為強調需要是個人技能的行業領域,該客戶是基于與職工之間的特殊信賴關系與原單位發生交易,即客戶是基于該職工才與原單位發生交易。如果職工是利用原單位所提供的物質條件、交易平臺,才獲得與客戶進行交易機會的,則不應適用本條規定;還有該職工從原單位處離職后,客戶系自愿與其或其所屬新單位發生交易。歸結到本案,客戶如果是基于對李某個人的信賴而一直保持其交易行為,而不是因為原公司搭建的平臺或提供的物質條件才與其保持交易行為,那么一般不可以認定為侵犯商業秘密。
三、民事責任承擔方式
侵犯商業秘密糾紛案件的民事責任主要包括停止侵權和賠償損失。要求停止侵權可以依法保護權利人該項商業秘密競爭優勢的情況下,判決侵權人在一定期限或者范圍內停止使用該項商業秘密。侵權人構成侵犯商業秘密的,應依據《反不正當競爭法》第二十條規定確定賠償數額,也可參照確定侵犯專利權的損害賠償數額的方法。因侵權行為導致商業秘密公開的,應當依照《反不正當競爭法司法解釋》第十七條第二款規定,根據該項商業秘密的商業價值確定賠償數額,不宜簡單地適用定額賠償。因為維權而產生的費用可以主張由敗訴方承擔,但判決的賠償額與主張金額差距較大時,可以判決權利人承擔部分費用。
綜上,如果公司想要保護自己的商業秘密,應在事前做好風險防控措施,如妥善保護好自己的商業秘密;在允許員工使用商業秘密前與其簽訂競業禁止協議,約定其有義務保護公司的商業秘密,并約定一旦違約需要對公司損失承擔經濟賠償責任;對于離職員工,應妥善回收相關信息、資料,防止職工離職后擅自使用這些信息……總之,侵犯商業秘密的認定在司法實踐中存在一定難度,為了維護公司合法權益,需要引起公司管理人員的重視,在源頭上杜絕侵權行為的發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