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電器檢測實驗室是一個檢測環境復雜、存在大量有特殊要求檢測設備的系統工程。它不僅要模擬電器產品使用的各種環境,也要檢測電器產品在各種非正常情況使用中的是否達到安全和性能要求。本文研究應用PDCA循環法和5S管理法,實現電器檢測實驗室安全定置管理的標準化。
【關鍵詞】 PDCA循環法 5S管理法 安全定置管理 標準化
【DOI編碼】 10.3969/j.issn.1674-4977.2015.06.006
科學的安全管理方法、全員普及安全教育、完善的實驗室安全環境和選用安全可靠的檢測設備是電器檢測實驗室安全的重要保障。定置管理是對工作現場的人、物、場所三者之間的關系進行科學地分析研究,通過設計、組織、調整、控制和協調,實現現場的規范化、程序化和標準化,使人、物、場所在時間和空間上達到最佳結合狀態的一門科學管理方法。實行實驗室安全定置管理,不僅提升實驗室人員的綜合素養,提高檢測效率,亦能實現安全、文明檢驗檢測的目的。本文將探討應用PDCA循環法和5S管理法對電器檢測實驗室進行安全定置管理。
1 PDCA循環法和5S管理法
PDCA循環法又稱質量環,是由質量管理專家Edwards Deming在美國質量統計控制之父Walter A. Shewhart提出的PDS基礎上挖掘改進而來的,是全面質量管理遵循的科學程序。P、D、C、A四個字母的具體含義如下:P(Plan)——擬定質量管理的方針和目標,制定工作計劃和實施方案;D(Do)——執行計劃和方案;C(Check)——評價考核執行效果;A(Action)——檢討執行效果,對于成功的經驗要總結推廣、認可的結果要鞏固,對于失敗的結果,要對工作計劃和實施方案進行修正。
5S管理法起源于日本,是五個日語中以羅馬拼音均為“S”開頭的項目組成,即整理(Seiri)、整頓(Seiton)、清掃(Seiso)、清潔(Seiketsu)和素養(Shitsuke)。5S管理法是對作業現場環境全局包括5M1E各要素綜合考慮,并制訂切實可行的計劃與措施,從而達到標準化、規范化管理。5個項目的定義分別為:整理——區別要與不要的人、事、物,只保留作業現場必需的;整頓——對作業現場留下的必需品科學規劃、合理布局;清掃——清除作業現場灰塵、油污、廢料等各類垃圾,做好設備保養工作;清潔——對整理、整頓、清掃堅持和維護,使作業現場保持完美最佳狀態;素養——通過提高人員素質,使其養成自覺嚴格執行各項規章制度的習慣與作風,是5S管理法的核心和精髓。
經過對實驗室現場觀察、分析,發現運用PDCA循環原理推進5S管理法是解決安全定置管理問題的有效方法。根據PDCA循環法則,電器檢測實驗室將一輪次的5S現場管理活動分為準備計劃階段、執行實施階段、評價考核階段、檢討鞏固階段,形成一個完整的閉環,以期實現標準化的實驗室安全定置管理,確保避免或減少檢測過程中出現安全事故,從而提升人員綜合素養,提高檢驗質量與效率。
2 準備計劃階段
(1)建立推行5S現場管理法的組織結構。由電器檢測實驗室技術負責人擔任5S活動推行委員會主任職務并主持活動的全面推行,由檢驗人員具體執行計劃方案。
(2)擬定安全定置管理的方針和目標。方針:推行5S管理,保證檢測工作安全;目標:消除各類安全隱患,實現安全、文明檢驗檢測。
(3)由電器檢測實驗室技術負責人制定工作計劃和實施方案。依據5W1H原則(why為什么制定、what實現什么目的、where在何處執行、when完成時間、how如何完成)制定工作計劃和實施方案。針對檢驗檢測標準、儀器設備和現場環境編制詳細的作業指導書,確定5S活動的評價標準和獎懲措施。
(4)對電器檢測實驗室全體人員進行5S現場管理法教育,使其了解5S現場管理法的基本內容和目的,以及此輪5S現場管理活動的方針、目標、工作計劃和實施方案、作業指導書、評價標準和獎懲措施,營造全員參與“5S”活動的積極氣氛。
3 執行實施階段
按5S現場管理法整理、整頓、清掃、清潔、素養的順序逐步實施。
3.1 整理
實驗室的整理可以采用紅單作戰的方法。電器產品的檢測過程中將產生廢棄物,如塑料件、螺釘螺母、元器件、外包裝物等垃圾,這些物品雜亂堆積在實驗室既阻塞通道、占據本不寬裕的實驗室空間,又使得檢測人員可能被其絆倒,一旦遭遇火災等緊急情況,現場人員無法迅速順利撤離,因此存在一定的安全隱患。待檢測樣品大量放置在實驗室中,不僅不利于方便檢測工作開展,而且也難以區分樣品檢驗狀態,容易造成樣品管理混亂。停用報廢的儀器設備和不適用于該產品檢測實驗室的儀器設備也不應出現在該實驗室中。另外,檢測人員的私人物品也要整理出實驗室。
3.2 整頓
(1)根據檢測產品類別、相關檢測的通用性和各種防水防電等專業特殊需求,對實驗室進行合理的規劃,確定分別設置樣品儲藏室、各類專業電器產品檢測實驗室和各種專業項目檢測實驗室,例如電磁兼容實驗室、噪音測試實驗室、烘箱老化實驗室、燃燒實驗室、鹽霧實驗室以及防水實驗室等。實驗室的面積、位置和所在樓層滿足安全和檢測需要。
(2)在樣品儲藏室運用顏色管理,劃定待檢產品和檢畢產品區域。同時應用看板作戰(Visible Management),使得檢測人員迅速掌握待檢和檢畢產品數量、樣品類型、檢驗任務下達和完成時間等相關信息。
(3)根據檢測標準要求和檢測順序,改造電器檢測實驗室環境設施,對儀器設備進行合理布局,降低作業危險。
①實驗室環境設施。實驗室防衛:安裝門禁系統,防止因非實驗室人員意外闖入導致的安全事故。實驗室用電:作為專業的電器產品檢測實驗室,儀器設備和檢驗樣品耗電量比較大,因此在線路布局上應先準確估算用電容量,并平衡分配各支路,避免因超負荷跳閘或引起火災。線路進入實驗室后,依據產品檢測需要又有多種用電形式,應當在線路和插座上做好相應標識,避免儀器設備和樣品接入錯誤的線路造成損壞和危險。實驗室用水:在每個需要用水的實驗室安排進出水管、水槽,對于有特殊需求的如熱水器實驗室(檢測用水有水溫、水壓、電阻值等要求)安排接入相關設備;防水實驗室應做好墻壁和地面的防水措施。同時要做好水電隔離工作,防止短路。實驗室通風:燃燒實驗室的檢測工作將產生油煙和有毒有害氣體,鹽霧實驗室的檢測工作將有腐蝕性氣體排出,嚴重威脅到檢測人員的身體健康,因此要做好與周邊實驗室的隔離,遠離辦公區域,安裝機械通風裝置。實驗室環境控制:不同的產品對檢測時環境溫度、濕度和空氣對流都有特殊的要求。因此,空調大小應根據實驗室面積和檢測標準要求購置,并放置安裝在合理的位置。對于實驗精度要求高的產品,應建立恒溫恒濕實驗室。
②儀器設備布局。原則上根據設備使用頻率、設備之間配合使用情況分區域集中安裝布置,保持儀器設備相互間距,留足操作試驗空間,并且保證安全通道的暢通。對較小的檢測工具應統一放置在工具柜中,并采用看板作戰方法。另外有特殊要求的設備如電線電纜用軟聚氯乙烯塑料介電強度試驗電壓極高,對接地有特殊要求;電線電纜拉力試驗機自重較大,對地板有承重要求;鹽霧試驗機會產生腐蝕性氣體,會影響周圍設備的使用壽命,都應合理安排安置場所。
③其他相關安全措施。試驗桌(臺)根據使用性質要求的不同,應具有相應的耐火、耐腐蝕、絕緣、防震、承重等性能;實驗室應保持良好的采光和照明條件,避免檢測人員因不能看清周圍情況而導致意外發生;在實驗室易產生危險的區域懸掛或張貼醒目的警告標志和說明,用顏色管理法分別劃定危險區域范圍、安全通道等;根據使用性質要求的不同,配置具有相應絕緣、耐腐蝕的橡膠墊;根據不同類型試驗配置不同種類的滅火器,并且放置在醒目位置等。
3.3 清掃
制定完善的衛生管理和考勤制度,明確電器檢測實驗室人員在實驗室、公共區域、辦公場所的清掃責任區域、清掃標準和清掃頻率。干凈明亮衛生的實驗室環境,不僅能確保員工衛生健康和安全,而且能使員工懷著輕松愉悅的心情工作,檢測效率自然提高。儀器設備定期保養既能保持其良好的工作狀態,延長其使用壽命,還能及早地發現設備異常,防止意外事故發生。
3.4 清潔
保持實驗室作業區域整潔,對檢測過程中產生的廢棄物及時處理,從源頭上杜絕臟亂。對整理、整頓、清掃的方案制度化、標準化,并建立起相應的考核機制和獎懲措施,為創造一個無垃圾、無污染的實驗室環境提供制度保障。
3.5 素養
新進人員進行電器相關安全專業培訓,提高安全防范意識,預先防范可能發生的危險事故,并且掌握各類意外事故的處理方式;熟悉實驗室檢測設備儀器,熟練掌握對其正確操作。全員進行消防等安全培訓,幫助尋找安全隱患,提高應急處理能力。通過晨會、繼續教育等形式,不斷提高全員文明素質,自覺養成嚴格遵章辦事的習慣。
4 評價考核階段
采用《5S自我查核表》,檢測人員日常自查并改進,電器檢測實驗室主任和技術負責人對5S活動定期進行現場檢查,對未解決的問題進行匯總,并向檢測人員提出改正要求。并將考核結果作為崗位績效考核中工作質量績效獎的一項考評指標。
5 檢討鞏固階段
對5S活動中成功的經驗和方法總結歸納,使之制度化、標準化,作為日常檢測工作的指導。對于未解決的問題,開展新一輪PDCA循環,使問題最終得以解決。
參考文獻
[1]韓芳.運用PDCA循環法提高實驗室資源利用率[J].北京建筑工程學院學報,2005(09)
[2]李霜.PDCA循環應用于實驗室管理[J].科技信息,2011(09)
[3]陳健.5S管理方法在M檢測實驗室中的應用[D].南京:南京理工大學,2013
[4] 陳春添,鄭麟毅. 芻議5S管理在實驗室中的活用[J].現代測量與實驗室管理,2011(01)
[5] 汪雅棋,沈超明. 基于定置管理理念的實驗室日常管理與實現[J].價值工程,2011(11)
[6]李回國,高緒洪. 機電產品實驗室的安全定置管理探討[J].家電科技,2012(09)
作者簡介
朱震康,碩士學位,工程師,一直從事電器、電器附件、電線電纜等產品檢測工作。
(責任編輯:張曉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