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 要】 本文依據《中華人民共和國特種設備安全法》和《中華人民共和國產品質量法》,對特種設備產品質量責任歸責問題進行了有益的探討,明確提出特種設備生產者是特種設備產品質量的責任主體,同時還對特種設備生產責任主體進行了細化分析。
【關鍵詞】 特種設備 質量責任
【DOI編碼】 10.3969/j.issn.1674-4977.2015.06.017
特種設備是指鍋爐、壓力容器(含氣瓶)、壓力管道、電梯、起重機械、客運索道、大型游樂設施、場(廠)內專用機動車輛等對人民生命財產安全有很大危險性的特殊設備。這類設備一旦發生安全生產事故,其結果往往是災難性的,尤其是在學校、車站、公園、碼頭等人員聚集區域,一量發生特種設備安全事故,往往會造成群死群傷的惡劣事件。所以,國家對這類特種設備相當重視,先后出臺了一批特種設備安全技術規范,特種設備設計、制造、安裝、檢驗等生產和使用過程都有相應的安全技術規范來制約。2013年6月29日,《中華人民共和國特種設備安全法》由第十二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第三次會議通過。這標志著我國在特種設備安全生產領域已經進入到了法制時代,特種設備生產、銷售、監察管理等從此有法可依,針對特種設備的違法行為都要得到法律的嚴懲。
1 特種設備產品追責所適用的法律
特種設備是諸多工業產品中的一類,它的產品質量責任問題與其它工業產品一樣適用于《中華人民共和國產品質量法》(以下簡稱《產品質量法》)。特種設備區別于普通工業產品的地方是,一旦發生特種設備安全事故,其后果會相當嚴重,往往伴隨著群死群傷的惡性事故。鑒于特種設備的特殊性,我國于2013年6月29日專門出臺了《中華人民共和國特種設備安全法》,作為一種針對特種設備的專項法律,《特種設備安全法》同樣適用于特種設備質量責任歸責問題。
2 特種設備產品質量責任歸責的探討
《產品質量法》第四十一條規定:因產品存在缺陷造成人身、缺陷產品以外的其他財產(以下簡稱他人財產)損害的,生產者應當承擔賠償責任。
首先,《產品質量法》中明確規定了生產者是產品質量的責任主體,因產品質量問題造成人身和他人財產損害的,生產者應當承擔賠償責任。這是對所有工業產品普遍適用的法律。
其次,作為對人身和他人財產安全有較大危險性的特種設備,國家還制訂了專門的法律法規,例如《特種設備安全法》、《特種設備安全監察條例》等,那么,在《特種設備安全法》和《特種設備安全監察條例》等專項法律法規中,對特種設備安全監察和責任歸責又是如何規定的呢?
《特種設備安全法》在相應條款中有明確的闡述,即:特種設備生產者及其主要負責人對其生產的特種設備安全負責;特種設備經營者及其主要負責人對其經營的特種設備安全負責;特種設備使用者及其主要負責人對其使用的特種設備安全負責。就是說,特種設備生產者、經營者和使用者各負其責,哪個環節出現了安全生產責任事故就由哪個環節的責任主體來負責。
特種設備不同于其它普通工業產品,特種設備的生產過程包括以下五個方面的內容:特種設備的設計、制造、安裝、修理改造、移動式壓力容器和氣瓶充裝。
國家對特種設備生產企業(包括設計、制造、安裝、修理改造、移動式壓力容器和氣瓶充裝等)實施許可制度,特種設備生產企業必須取得相應的特種設備生產許可證后方可從事特種設備的生產活動。
《特種設備安全監察條例》作為部門規章,于2009年由國務院以第549號令的形式修改發布,在《特種設備安全監察條例》中同樣規定了特種設備安全責任的歸責問題。
《特種設備安全監察條例》相關內容中規定,特種設備生產單位是特種設備安全責任主體,生產單位對其生產的特種設備的安全性能和能效指標負責,同時,《特種設備安全監察條例》中還明確規定了特種設備生產者不能生產國家明令淘汰的特種設備。
在特種設備的生產和使用過程中,對特種設備使用安全有影響的單位和部門,最少還涉及到了生產單位、銷售單位、使用單位、檢驗檢測機構、安全監察管理部門等幾個方面。那么,一旦特種設備發生安全生產責任事故,事故責任主體應當歸屬于哪個部門呢?
首先,要判斷特種設備安全生產事故的起因,分析事故形成原因。如果事故起因是由于特種設備產品質量原因,那么,按照《產品質量法》第二十六條的規定,生產者應當對其生產的產品質量負責。也就是說,生產者是特種設備產品質量的責任主體。這里所說的生產者,不能簡單地等同于特種設備的制造單位。特種設備設計單位、安裝單位、修理改造單位、移動式壓力容器和氣瓶充裝單位等,這些都是特種設備的生產單位。至于責任主體究竟歸責于哪一方,還要細究,究竟是設計不符合規范,還是制造質量沒有達到要求?是安裝質量不符合要求,還是修理改造環節出現了問題,或者是充裝單位違規充裝?查清事故原因后,事故責任主體認定就好辦了,是以上哪個生產環節出現了問題,事故責任主體就是哪個生產單位。
其次,如果特種設備安全生產事故起因不是由于特種設備產品質量原因所致,而是由于使用單位在日常使用時由于操作不當,或者是由于日常維護保養不當,或者是特種設備操作人員沒有按照國家相關規定取得《特種設備作業人員證》,或者設備到期未按規定進行定期檢驗檢測等,由于以上原因引發特種設備安全事故的,事故責任主體在特種設備使用單位。
再次,如果特種設備安全責任事故是由于銷售單位銷售了未取得特種設備生產許可的單位生產的特種設備、或銷售了未經檢驗或檢驗不合格的特種設備、或者國家明令淘汰和已經報廢的特種設備等,由此而引發的安全生產責任事故,事故的責任主體就應該是特種設備銷售單位。就是說,銷售單位必須銷售取得國家相關許可的生產單位制造的檢測合格的特種設備。
檢驗檢測單位的責任范疇,《特種設備安全法》第五十三條規定:特種設備檢驗、檢測機構應當客觀、公正、及時地出具檢驗、檢測報告,并對檢驗、檢測結果和鑒定結論負責。就是說,特種設備檢驗、檢測機構在對特種設備的生產實行強制性監督檢驗和對使用過程中的特種設備實行強制性定期檢驗時,特種設備檢驗、檢測機構對檢驗結論的真實性、準確性、有效性負責。
綜上所述,特種設備產品質量的責任主體是生產單位;特種設備使用過程中的安全生產責任主體是使用單位;監察機構對特種設備安全生產和安全使用負有監察責任。
作者簡介
麻玲,本科,工程師,一直從事特種設備檢驗工作。
(責任編輯:張曉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