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獵頭公司,聽起來很神秘,但隨著近年來獵頭行業在我國的發展,獵頭們的號碼也越來越多地出現在我們的來電顯示中。許多人都為接到獵頭公司的來電感到欣喜,因為這在某種程度上意味著市場對自身職業能力和素質的肯定。不過獵頭公司如何運作“挖人”模式,如何與服務對象建立合作機制,大多數人卻并不太清楚。
獵頭公司怎么獵
不少獵頭們愿意將自己比喻成一種“酶”,一種通過人才流動,可以促進企業新陳代謝,讓白領進化成金領,實現價值轉化的酶。簡單說來,獵頭公司就是為服務對象挖掘需求人才的人力資源供應方。獵頭公司或獵頭個人通常有自己的人才儲備資源庫,在和客戶企業進行溝通并確定人才需求后,獵頭們就會開始在資源庫中搜尋合適的候選人。一位剛進入某知名獵頭公司成都分公司的員工感嘆說:“獵頭行業拼的就是人脈資源以及挖掘、整合資源的能力。這些人脈資源不是客戶企業自己能夠輕易找到的人才資源,而是同類型、同行業公司或目標公司類似職位的中高端人才。”
此外,在社交平臺被廣泛應用的今天,接到訂單的獵頭還會在自己儲備的人才資源以外通過微博、微信等各種交流平臺有針對性地尋覓人才,對人才進行研究分析以便快速找到候選人。“獵頭不僅僅會看一個人的資歷、學歷、工作經驗等硬性條件,也會從品德、性格、處事風格等軟性條件來分析判斷。”在找到合適的候選人后,獵頭會跟其進行初步接觸,了解他們的就業意向和與客戶企業的匹配程度。如果候選人有意向跳槽,匹配度高,那么獵頭就會向客戶企業推薦,然后安排面試,進入常規招聘流程。在服務結束之后,獵頭會向客戶企業收取一定比例的傭金。
除了幫助客戶企業獵取目標人才外,獵頭公司還充當著企業的“人力資源管家”角色,站在企業的角度,對企業崗位或者需求進行分析,為企業提供咨詢服務,幫助企業在招聘人才之前先弄清自身的實際需求,以便精準定位人才。就職于上海一家名為“科銳福克斯”獵頭公司、擁有三年獵頭經驗的葛小姐告訴記者,獵頭行業看似“高大上”,其中的艱辛并不為外人道,“做一名獵頭需要具備較高的綜合素質及多領域的專業知識,需要有較強的傾聽、溝通、分析、快速預判、情緒感知、抗壓等方面的能力”。
快速發展的獵頭行業
人民網在5月20日的一篇報道中提到,根據人力資源行業最新調研數據顯示,2014年中國獵頭行業市場規模已達到300億元人民幣,并以每年20%的速度保持高速增長,預計2015年中國獵頭行業規模將達到360億元,我國獵頭行業的迅猛發展勢頭可見一斑。時任國內領先獵頭公司銳仕方達成都公司的業務總監Jason在采訪中曾談道:“從2012年年底到2013年上半年,銳仕方達成都公司的員工增加了近一倍,這個增幅遠遠超過我們的北京公司和上海公司。”
據中國經濟網報道,近年中國獵頭市場的發展受益于大量民營企業的轉型升級,在這些企業轉型升級的過程中,中高端人才的需求擴大,使得獵頭公司獲得快速發展。同時,政策的利好也促進了獵頭行業的發展。今年6月中央辦公廳下發的《事業單位領導人員管理暫行規定》中明確指出:選拔事業單位領導人員,根據行業特點和崗位要求,可以采取組織選拔、競爭(聘)上崗、公開選拔(聘)等方式進行,也可以探索委托相關機構遴選等方式進行。6月30日,天津市國資委就與銳仕方達天津公司簽約,委托其為天津市國資委旗下11家大型國企和事業單位提供獵頭招聘服務。
“互聯網+”是機遇也是挑戰
“獵頭行業見證了經濟的快速發展,也面臨著市場的考驗。目前大大小小的獵頭公司不計其數,規范性和專業性卻沒有一個具體的標準。在我看來,獵頭行業的門檻低是造成這一現象的原因,也造成了整個行業服務水平的參差不齊,多數獵頭只是一味地搶人,并未真正了解客戶與候選人的需求”,一家獵頭資源整合平臺成都地區市場部的負責人如是說。
隨著“互聯網+”時代的到來,許多獵頭公司也在考慮今后如何發展。銳仕方達創始人兼CEO黃小平在接受采訪時表示:“‘互聯網+’模式改變了我國傳統行業的競爭格局,如果我們不盡快擁抱時代的趨勢,那么獵頭行業很可能將被來勢洶洶的‘傳統行業互聯網化’浪潮所吞沒。”
在傳統獵頭行業擁抱互聯網的同時,諸如獵聘網等整合多方資源的SNS招聘平臺(Social Network Site,社交網站)也應運而生,這些平臺目前獲得了不少中小型獵頭公司的認可,成為它們邁向“互聯網+”時代的第一步。對此不少獵頭公司認為,網絡招聘平臺的出現是與傳統獵頭行業的優勢互補,新技術手段的運用可以優化行業結構,促使傳統獵頭公司回歸本質,進而得以持續創造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