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政”一詞起源于公元前五世紀建立的羅馬共和國,本意是個人獨裁。羅馬共和國遇有外敵入侵或重大危急事件時,最高執政官或保民官就被賦予絕對的權力,成為獨裁者,稱作狄克推多(拉丁文dictahure)。這個獨裁者有權調動和指揮軍隊,中止法律,宣布臨時法令。按照憲法的規定,這種專政不得超過6個月。由于執政官是由百人團會議推選的,權限由憲法規定,而且要接受元老院的節制,所以,這種專政是處在民主制的大框架內的。據有的西方學者統計,在羅馬共和國存在的300多年里,共實行約90次專政。由此可見,專政與民主是奴隸主階級的階級統治的不同形式注1,專政時不民主,民主時不專政,兩者對立互補,交替運行,不同時存在。
之所以如此,是因為專政與民主的主體正相反對。專政的主體是一個人,客體是共同體的全體成員;民主的主體是共同體的全體成員,客體是其選出的執政官或者保民官,即公仆。就主體范圍而言,專政與君主制差不多。區別在于,專政者不掌握國家主權,其獨裁受民主制的大框架制約,并且是暫時的;君主掌握國家主權,其獨裁不受制約,是永恒的。在獨裁這一點上,專政可以視之為暫時的君主制。
馬克思起初只要求無產階級“上升為統治階級,爭得民主”注2,后來借鑒巴貝夫“人民專政”的提法,提出了“無產階級專政”。
“爭得民主”的意思是成為主權者的組成部分,就字面而言,并不意味著把其他人從主權者中排除出去。而“專政”的意思就大不一樣了。馬克思把專政的主體從一個人擴展成一個階級,企圖賦予它“階級統治”的含義。之所以不用“統治”而用“專政”,是為了突出這種統治不與他人分享的獨占性。
為什么需要無產階級專政?這是因為馬克思認為經濟的社會形態可以由某種社會實體通過努力人為改變,無產階級專政就是實行這種改變的工具。
在馬克思的設想中,無產階級的對外專政與對內民主是二位一體的。既然專政的主體是整個階級,那么在這個階級內部當然實行民主,因為沒有主權的人是沒有資格作為主體而不是工具對別人實施專政的,整個階級的對內民主是對外專政的必要條件。恩格斯之所以說巴黎公社就是無產階級專政,除了工人階級的代表在公社委員會中說了算以外,依據的正是它的內部民主注3。
那么,“無產階級專政”是一個科學的設想嗎?實踐已經對此做出了檢驗。
列寧在實踐中很快就發現,只要是專政,就不可能由整個階級來實施。在現實的制約(逼迫)下,他很快就把專政主體由整個階級塌縮為一個黨,聲明“無產階級的專政不能直接由包括全體無產階級的組織來實現。只有吸收了階級的革命力量的先鋒隊,才能實現這種專政”注4。他明確地宣稱:“當有人責備我們是一黨專政……時,我們就說:‘是的,是一黨專政!我們就是堅持一黨專政,而且我們決不能離開這個基地?!弊?因為民主與黨的生長方式相悖注6,黨內民主并不存在,所以,名實相符的真正的一黨專政即由全體黨員充當主體的專政并不存在。于是,他就說:“19人組成中央委員會領導全黨,而且在莫斯科主持日常工作的則是更小的集體,即由中央全會選出的所謂‘組織局’和‘政治局’,各由5名中央委員組成。這樣一來,就成為最地道的‘寡頭政治’了?!弊?從而把專政的主體又塌縮為幾個人。然而,事情并未止步于此。列寧又說:“無可爭辯的歷史經驗說明:在革命運動史上,個人獨裁成為革命階級獨裁的表現者、體現者和貫徹者,是屢見不鮮的?!弊?“所以蘇維埃的(即社會主義的)民主制與實行個人獨裁權力之間,根本沒有任何原則上的矛盾?!弊?這樣,就等于承認了蘇俄以“無產階級專政”名義實行的專政實際上就是個人獨裁。經過以上三個環節,列寧就徹底恢復了本來意義上的專政,或者說,恢復了專政的本來意義。列寧還制造了“群眾、階級、政黨、領袖相互關系”說。來為這種本來意義上的專政辯護注10。而只要是本來意義上的專政,就不可能有整個階級內部的民主,在少數人甚至一個人才是專政主體的情況下,其余的絕大多數人只能成為專政的客體。在布爾什維克黨掌握國家政權的情況下,即便對黨外而言,廣大黨員也不是專政的主體,而是專政的工具。本來意義上的專政與民主是互相排斥的,布爾什維克黨的實踐正是如此。這個事實無情地證明,馬克思的“無產階級專政”即由無產階級全體成員充當主體的專政是個幻想,這已經被俄國布爾什維克黨掌權后的實踐所證明了。然而,為了忽悠廣大群眾,獲取廣大工農群眾的擁護,列寧仍然把事實上的這種本來意義的專政稱為“無產階級專政”,并把它抬到至高無上的地位。
在國際共產主義運動史上,這種“無產階級專政”所到之處,民主“寸草不生”。列寧接過馬克思的“無產階級專政”思想后,突出了或者說加重了它的暴力色彩。在這個“無產階級專政”的旗號下,俄國布爾什維克黨對階級異己分子和黨內外持不同政見者進行了持續的大規模鎮壓;紅色高棉為了凈化“柬埔寨共產主義天堂”而實施了大屠殺?!盁o產階級專政”在實踐中的這種反人道惡果,極大地損害了共產主義和整個馬克思主義的聲譽。雖然這些惡果不能由馬克思直接負責,但是“無產階級專政”概念的創立者畢竟是馬克思。從系統等級結構律的角度看,馬把兩個不同層級的概念“專政”和“統治”混為一談,就無形中從“統治”中排除了“民主”,為列寧后來在實踐中取消民主留下了余地。從根本上說,只要不持有“人為論(經濟的社會形態可以人為轉換)”,這個失誤就不可能發生。
比照“無產階級專政”的概念,馬克思主義者所說的“資產階級專政”應該也是指資產階級的統治。那么資產階級的統治能否稱為“資產階級
專政”呢?顯然,既然整個無產階級的專政不可能,那么整個資產階級的專政同樣也不可能。在歷史上,代表資產階級勢力的專政只在少數國家以個人獨裁的形式出現過,在這種場合,即便是在資產階級內部民主也不存在。而在大多數情況下,在多黨競爭選舉制中,也就是在民主制中,資產階級只能通過取得優勢地位或者主導地位來實現統治。占優勢、占主導地位與專政顯然不是同一回事。這種多黨競爭選舉制具有開放性,它并不排斥其他階級代表參與競爭,并不能保證資產階級代表競選成功,更不會阻止階級關系、階級結構、階級成分的變化,不會阻止經濟的社會形態以細胞分裂形式進行的和平演變。
注釋:
注1“統治”是屬概念,“民主”和“專政”是種概念。
注2《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293頁。
注3無產階級專政是本來意義上的國家,巴黎公社已經不是本來意義上的國家,因此巴黎公社不是嚴格意義上的無產階級專政。見李延明等著:《馬克思恩格斯政治學說研究》,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第239頁。
注4列寧:《論工會、目前局勢及托洛茨基同志的錯誤》,《列寧選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368~369頁。
注5列寧:《在全俄教育工作者和社會主義文化工作者第一次代表大會上的講話》,《列寧全集》第37卷,人民出版社1986年版,第125~126頁。
注6見李延明:《人民主權和黨的領導》,載《晉陽學刊》1995年第3期。
注7列寧:《共產主義運動中的“左派”幼稚病》,《列寧選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157頁。
注8《列寧選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499頁。
注9《蘇維埃政權的當前任務》,《列寧選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500頁。
注10列寧:《共產主義運動中的“左派”幼稚病》,《列寧選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151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