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粵食種類繁多,葷素均有,尤其是粵式點心,口味上不僅咸甜兼備,精美的造型更是讓人大飽眼福。近年來,在成都遍地開花的粵式餐廳足以證明成都人對粵食的關注和喜愛,嗜麻辣的成都人為什么會愛上地道的粵式點心呢?不妨跟著海燕去尋找答案。
廣東人好飲早茶,尤其是年紀大的長者,睡眠時間漸短,習慣早起,很多老人在餐廳開門之前就已經在門外等候。早茶餐廳無論檔次高低,都一樣充滿了熱鬧的談話聲,與家人朋友一起一邊喝茶吃點心一邊聊天海侃,莫過于人生一大樂事。
說起早茶文化,其實不單單廣東才有,蘇杭一帶許多地方也有飲早茶的習慣,只是廣東人把早茶吃成了一道風景。叉燒包、蒸鳳爪、蝦餃、腸粉等多種小吃被擺上餐桌,隨食客喜好自由取用,最讓人心生滿足的莫過于離開時桌上堆滿的小小籠屜。
在廣東除了外出飲茶,許多巧手的媽媽也是煲湯、做小吃的能手,一頓早餐能夠做出四五樣點心,不僅外形精致,口感也絲毫不輸星級廚房的老師傅們。
雖然早茶二字最為人們熟知,但對土生土長的廣東人來說,茶點其實充斥了他們的一日三餐:早上6點到9點為早茶時間,午茶是下午2點到4點,晚茶則是晚上9點到11點,茶餐廳在這些時段隨時供應各類點心,這是廣東人不可或缺的飲食生活。
當充滿地域特色的粵式茶餐廳進駐成都,本地人也能一嘗精致茶點的滋味。按照成都人的飲食習慣,粵式點心更像是佐餐的小吃,雖是飲茶,但茶的講究變少了,倒是點心的花樣增加了。除了傳統的粵式點心外,茶餐廳結合其它菜系烹飪手法研發的新品也大受好評。
早·飲茶
廣東人飲早茶集中于早上6點至9點之間,由于生活作息習慣的差異,盡管成都的大街小巷不乏茶餐廳的影子,但在成都是很難見到廣東人生活中熱鬧的飲早茶景象。
在一些靠近居民區的茶餐廳里,粵式粥品大受本地食客歡迎,但粵式點心的種類并不算多,奶黃包、叉燒包、流沙包這類可以用來搭配粥的包點最常見。不過這也讓生活在成都的廣東人感到欣喜,在異鄉也能輕松尋到家鄉滋味。
海燕:粵式點心在與茶的搭配上有什么講究?
賴偉生:以前的人飲早茶很重視茶水的選擇,但隨著時間的推移,廣東早茶中的茶水已經成為配角,茶點卻愈發精致多樣碧螺春、大紅袍等都是早茶中最常見的茶飲,當然你也可以用其它茶品代替,茶味的濃淡可以依照個人的口味和習慣而定。
午·食點
所謂“早吃好,午吃飽”,來一頓自助式午餐體驗粵式點心是不錯的選擇:豆豉鳳爪、蝦皇餃、榴蓮酥、紅棗糕、糯米金三角、千層紅豆酥……幾十種造型精美的點心擺滿餐桌,食客依據自己的口味隨意取用。
傳統的粵式點心講究手工制作,不僅做工精細而且步驟繁復,只一道糯米金三角便要用到糯米、臘肉、豌豆、紅蘿卜等多種食材。包點造型則對點心師傅的和面造型技巧有極高要求。
海燕:在粵式點心制作方面有沒有什么經驗能與讀者分享?
陳榮松:我因為熱愛美食所以當了廚師,這些做工精致的美味小點心對我而言更像是一門美食藝術,它們獨特的造型和百變的口味仿佛有蕾無窮的魅力,引領著我愛上它們并不斷去潛心研究它們粵式點心的制作看似復雜,其實只要掌握好要領在家里也能做出美味來,如果大家愿意自己嘗試做一下,你會發現這是一件非常有趣的事情。
晚·解膩
粵式點心多采用蒸的烹飪方法,與油炸相比可謂是比較健康的美味,老人、小孩都可以放心食用。為了給成都人帶來地道的粵式點心,粵式餐廳除了引進優秀的粵點廚師外,就連食材也選擇從廣州當地空運過來,以此來確保味道的正宗。
蝦餃是粵式點心里的傳統美味,廣東人飲茶時,少不了來一籠蝦餃。晶瑩剔透的薄皮下可以看見裹著的一整只蝦仁,一口一個,吃起來滋味清鮮、爽滑彈牙。大受歡迎的流沙包更是解饞佳品,只需輕輕一咬就能看到流動的蛋黃汁,柔韌的外皮包裹著咸蛋黃口味的餡料,飽滿的口感縈繞在你的唇齒間,回味悠長。
海燕:透明的蝦餃皮是怎么制作的?
賴偉生:用于制作蝦餃皮的面粉不是一般的面粉,而是專用的澄粉,制作時還可以加入適量的玉米淀粉。制作蝦餃皮要用開水來和面,和好后等面團不燙手時再加入一些橄欖油,經過這樣加工的面團蒸熟后才會呈現透明的質感。